首頁 > 收藏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作者:由 作家李楠楓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12-11

能品妙品是唐代誰提的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在我們古代文學史上,有三篇序記可以並稱“三不朽”,一篇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篇是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一篇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三篇序記,初高中課本上都有,大家耳熟能詳。

在序記領域,名作多如牛毛,比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韓愈的《送李願歸盤谷序》,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喜雨亭記》,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我為什麼單單將這三篇拎出來呢?因為這三篇文章不僅文辭一流,思想性更是出類拔萃,可謂文質兼美。

蘭亭集序

很多人認為,《蘭亭集序》因王羲之的一筆好字而名傳天下,實際上並非如此。書聖的這一張帖子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其書法之精妙,怎麼誇讚都不為過。拋開書法不談,只看其文字本身,也是不可多得的上上之作。

《蘭亭集序》講的是生死。生死這個話題,無論在任何種族任何國家任何文化當中,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命題。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政治高壓不斷,知識分子避禍猶恐不及。所謂“阮籍猖狂”“劉伶病酒”“王戎賣李”之類的故事,不過是知識分子面對政治高壓所作出的消極反應而已。更何況瘟疫流行,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無疑又提高了人們對於生死的敏感度。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正如李澤厚在《中國美學史》中所言:“社會的大動亂,數百年來以儒家名教和仁政為旗幟的漢代奴隸主大帝國的悲慘潰滅,引起了社會心理意識的重大變化。這變化集中表現在對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了。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人們處處深切地感受和備嘗了和儒家許諾的‘仁政’剛好成為鮮明對比的種種痛苦,發出了對人生苦難的慨嘆,並且似乎是第一次意識到了一切仁義道德的空談都是虛假的,只有生離死別,如何求取自身的生存才是真實的。”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正值“知天命”之年的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紹興蘭亭修褉,飲酒賦詩,趁著醉意寫下了這篇不朽之作。文章寫道:“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為何感慨,為何興懷,為何悲痛?因為老之已至,時過境遷,以前的一切繁華與富貴均是過眼雲煙,淪為陳跡,化為灰燼。而死亡之神正在一步步逼近,不可阻擋,無以逃避。盛極而衰,樂極生悲,人世之淒涼,莫過於此。所謂“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就是說,生命之長短在於天,自己無從掌握,一語道出了人們面對死亡悲愴恓惶的關鍵所在。於是,王羲之堅定地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細細想來,何嘗不是如此?死與生,短命與長壽,性質不同,感受更不同,怎麼能夠等量齊觀呢?

曹孟德說:“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陶淵明也說:“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縱觀魏晉南北朝時期,像魏武帝和陶淵明這樣豁達的人實在太少了。魏武帝的兒子曹丕,就在“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和“樂極哀情來,廖亮摧幹心”的悲情中溘然長逝,只活了39歲。他的兒子魏明帝曹睿死得更早,只活了35歲。帝王尚且如此短命,普通人更是命如朝露。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因此,50歲的王羲之陷入了個體的悲觀之中十分正常。這何止是個體的悲觀,人們對於死亡的無奈與恐懼,是集體共有的體驗,無論富貴貧賤,也無論君子匹夫,均是如此。也難怪王羲之說“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兩年之後,王羲之就堅決辭掉了會稽內史的職務,轟動一時。王羲之辭去高官不做,從《蘭亭集序》裡面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滕王閣序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滕王閣去》講的是得失。很多人以為,《滕王閣序》那麼出名,主要是因為王勃有才。尤其是文章前三段,花團錦簇,文采飛揚,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知要折服多少人。其實,這都是在為“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和“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作鋪墊。在有限的生命裡,若想獲得更大的成就,得到更好的綻放,只能“望長安”而“奉宣室”。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王勃確實才華橫溢,但他不得於時,才華與官位不匹配,非常鬱悶。面對“關山難越”和“天柱高而北辰遠”的現實,他也發出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慨。然而,王勃就是王勃,年輕氣盛,朝氣蓬勃,即便身處卑微,依然從內心深處喊出了“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豪言壯語,樂觀之情,溢於言表。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此時的大唐帝國才57歲,正是青春。偌大一個帝國,在李治和武則天夫婦的精心統治之下,國力蒸蒸日上,到處煥發出蓬勃之氣。在此之前,高侃平定了漠北,李勣踏平了高句麗,蘇定方攻滅了西突厥,大唐版圖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生活在這樣一個帝國的文人,哪一個不是“誓掃匈奴不顧身”,哪一個不是“不破樓蘭終不還”,哪一個不是“死節從來豈顧勳”,哪一個不是“願得此身長報國”!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王勃,自然而然就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胸襟與氣魄。即使個人的境遇再不濟,也要“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這不是王勃一個人的氣魄,而是整個大唐的氣魄。這種氣象,要延續到晚唐詩人集體迴歸自我,才算是告一段落。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講的是憂樂。《岳陽樓記》的文字也非常優美,一句“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極盡洞庭湖之波瀾壯闊。面對如此雄渾之景色,范仲淹不禁要問,人們的反應到底有何不同?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遷客騷人“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而官運亨通之人“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都是人之常情,而非“古仁人之心”。在范仲淹看來,“古仁人之心”應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既然進退之間都不免於“憂”,何時才能“樂”呢?范仲淹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說,天下未憂我先憂,天下都樂我才樂。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從這裡可以看出,范仲淹的憂樂已經超出了個人的具體體驗,既沒有王羲之對於生死的悲觀,也不同於王勃對個人境遇的樂觀與對前途的積極進取,而是上升到了國家的層面,與國家的興衰連為一體。

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此時的北宋已經83歲,開始步入王朝中期。因先天不足,83歲的北宋帝國完全沒有大唐同期的恢弘氣勢。“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農民起義“一年多於一年,一夥強於一夥”,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在邊境上,北有契丹,西有党項,狼煙四起,干戈不寧。只佔半壁江山的北宋帝國,可謂是內憂外患,不絕如縷。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在范仲淹等人的努力下,北宋朝廷與西夏達成了“慶曆和議”,西夏取消帝號,北宋花巨資買和平。在這個背景下,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改革運動拉開了序幕。因改革觸動了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利益集團的極力反撲,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慶曆五年,各項改革廢止,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一大批響噹噹的人物被貶出京。

慶曆六年,57歲的前參知政事范仲淹轉任鄧州。此時,范仲淹的好友、慶曆四年被貶嶽州的滕宗諒重修了岳陽樓,給范仲淹寄了一張圖,請求為其作序。憑著這張圖,同為左遷官員的范仲淹揮毫潑墨,寫就了這一千古名篇。

此時的范仲淹身處“江湖之遠”,沒有了“居廟堂之高”時的重擔,可謂無事一身輕。然而,這個將忠君愛民思想刻進了骨子深處的老頭子就是那麼倔強,進退之間總不忘憂國憂民。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能治國平天下,那就修身自愛等待時機。在此基礎上,范仲淹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大膽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官標準,堪稱所有為官者的座右銘。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文章只有具備了時代性,站在了時代的最巔峰,深刻地回答時代的命題,體現時代的脈絡,才能做到百世而不朽。很顯然,這三篇文章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體現了作者對時代脈搏的把握,是時代風潮與作者精神的完全結合,無愧是文學史上的瑰寶。

論思想境界的高度,當以《岳陽樓記》為最。論個人體驗的深度,當以《蘭亭集序》為最。論文辭之美與豪邁之氣,當以《滕王閣序》為最。巧合的是,三位作者寫完各自的名篇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篇文章耗盡了他們一生的精氣。

《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可並稱序記作品三不朽

從寫作時的年齡來看,王羲之和范仲淹都超過了50歲,而王勃僅僅27歲。從官位來看,范仲淹以給事中知鄧州,此前更是高居參知政事。王羲之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會稽郡的最高長官。而王勃只是一介白身,此前也只做過虢州參軍這樣的小官。無論是對生死的體驗,還是個人內心的修持,抑或是對國家大勢的看法,王勃都不太可能達到王羲之和范仲淹的高度,這也是《滕王閣序》思想性相對不足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越是官大年高,文字越是內斂,思想越是純熟,越是官卑年少,文字越是激昂,思想越是奔放。所謂爐火純青,就是時間沉澱、閱歷積累、感悟昇華的結晶罷了。

(2022年10月14日於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