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作者:由 常棣tandy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08

大清咸豐二十值多少錢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初九,紫禁城裡一聲啼哭,讓四十九歲的皇帝差點掉了眼淚。

當天,鈕祜祿氏為道光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

如果沒有設身處地的體會,是理解不了老來得子的驚喜的。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這個孩子名叫奕詝,在皇子中排行老四。

道光的激動不是沒有理由,因為之前的三個兒子都死了。長期以來,道光是在痛苦中度過的。他的悲哀不僅僅是因為白髮人送黑髮人,更在於這是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國家級痛苦,如果沒有兒子,他將無顏見地下的列祖列宗。

這麼大一個帝國,怎麼傳承下去啊。這個難題讓他在無數個夜裡,輾轉難成眠。

1、長子不明不白的死去

在奕詝之前,道光的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奕緯,次子奕綱,三子奕繼。

奕綱生於道光六年(1826),存活了104天;奕繼生於道光九年(1829),在世52天。這兩個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更別提繼承皇位了。

道光最看重的是長子奕緯。

綿寧(即道光)成人娶親後,長期沒有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讓他以及嘉慶非常憂慮。

奕緯生於嘉慶十三年(1808)四月二十一日。他不僅是道光的長子,而且有17年時間是道光的獨苗。

奕緯出生後,嘉慶懸在嗓子眼裡的心,踏踏實實地放在肚子裡。他興奮之情,不能自已,諭旨內閣說:

“朕仰蒙昊蒼鴻祐,列聖慈恩,於本日得皇長孫…洵為吉祥喜事。”

破例將本為婢女的奕緯生母,晉升為側福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在六十大壽封賞宗室時,嘉慶將奕緯封為多羅貝勒,成為有清一代以生身獲爵最年幼的皇子。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第二年,嘉慶前往承德避暑山莊時,特意隨身將這位皇長孫帶去,讓他開闊眼界,增長本領。在嘉慶和道光心目中,奕緯是鐵定的繼承人。

然而,眼看著奕緯的屁股已經靠到了龍椅邊上,他卻突然死了。而奇怪的是,在官方的記載中,只留下了簡單的一句話:

“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四月十二日末刻卒。”

至於死因,沒有具體說明。

只是道光在當天釋出諭旨說:

“大阿哥奕緯自上年秋遘疾,至今春甫經就痊,茲復患旬餘,竟爾不起,深為悼惻。”

奕緯真的是患病而死嗎?好像並沒有這麼簡單。有記載說,他是被道光不小心踢死的。

四月十二日這天,奕緯的老師督促其背誦經書,並告訴他說,好好學習,將來當個好皇帝。奕緯唸了快二十年的書,早就無法忍受這種窮經究文的日子。

他一肚子氣沒地方撒,就恐嚇老師說,將來做了皇帝,我先殺了你。老師嚇破了膽,就告訴了道光。

道光見他如此不成器,極為生氣。奕緯奉召見道光,正要下跪時,道光一腳踢了過去,沒想到踢到了下體,不治而亡。

這種說法不載正史,未必可信。但奕緯死後第二個月,賜諡為“隱志”,讓人浮想聯翩。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至於要隱藏什麼志向,隱藏道光的還是奕緯的,是否隱藏著壯志未酬的意思,大概只有道光本人知道了。無論如何,奕緯的死亡讓道光感到無比痛苦。這不只是斷了他的根,也斷了大清的國脈。

2、多子的煩惱

細心的臣子和僕人們,發現主子一下子蒼老了不少。

奕緯的離奇死亡,用老百姓的話說是命運不濟,給後來的兄弟們騰出了位子。

皇長子死亡時,貴妃鈕祜祿氏的肚子已經隆起了。然而,還無法確定胎兒的性別。鈕祜祿氏暗中和自己較勁,一定要爭氣生個兒子,這不僅關乎江山社稷,母憑子貴,也關係到自己的位子。現在,連太監都知道生個兒子的重要性。年已半百的道光,更是恨不得天天摸鈕祜祿氏的肚子,祈求上天的佑護。

當凌晨1到3點鐘,哭聲在皇宮裡迴盪時,道光從來沒有感覺一個孩子的聲音,竟然是如此的雄壯和動聽。皇室終於有了正宗的血脈,徹夜未眠的道光繃緊的神經,終於鬆弛了下來。

這個孩子的出生,如同一個快樂的訊號。

6天以後((1831年7月23日),五子奕誴也來到了道光的懷抱。一年半以後(1833年1月11日),道光又看到了六子奕訢。在鴉片戰爭的炮火中,也就是1840年10月16日、1844年2月24日、1845年11月15日,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相繼來到了這個世界上。

道光的老臉一下子舒展了,他再也不用為後繼無人發愁了。

老子退休兒接班,皇權的傳承是建立在血脈的基礎上,而維繫血脈的純潔則是最大的問題。這種血脈的純潔,又與皇權所有人的生殖能力關係甚大。生不出像樣的兒子,老子混得再好,這位子坐起來也是空落落的。

6個兒子的接連降生,吹散了道光心頭上的烏雲。

然而,另外一種不期而至的苦惱,又佔據了道光的心靈空間。而這種苦惱,直接決定了整個國家的航向。

兒子是有了,但誰來坐這個位子呢?隨著時光流逝,道光越來越多地考慮接班人問題。選擇的餘地太大了,也是一件愁事。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在立儲這個大問題上,他心裡的天平晃晃悠悠,不知道該偏向何方。

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江山社稷風雨飄搖中,立儲事宜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此時,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只有六歲、兩歲、一歲,分別比道光小五十八歲、六十二歲、六十三歲。

不管這些粉紅的臉蛋多麼惹人憐惜,他們都不可能成為繼承人。儘管在國家大政上無法剔除私人感情的影響,但面對立儲問題道光還是理智的,如果自己碰上不測風雲,他們是無法挑起治理國家這副重擔的。

3、“不順眼”的奕誴

臣子們猜測的目光,集中到奕詝、奕誴和奕訢的身上。

出乎意料的是,奕誴首先出局。

二月份,道光將十五歲的奕誴,過繼給了去世八年而無後的三弟惇恪親王綿愷。按照大清祖制,子承父爵時,需降一等級,奕誴獲封惇恪郡王。此舉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奕誴被剝奪了承嗣的權利。

在解釋奕誴被取消資格的理由時,有人猜測道光厭惡他的真實原因是奕誴後來的放浪形骸。

奕誴成人後,喜歡飲酒。相傳招待客人時不準吃菜只准喝酒,有人索要飯食,就給幾個辛辣無法下嚥的韭菜包子,看著客人痛苦的表情,自己帶頭鬨笑。

還有的材料說,奕誴一派北京“膀爺”的派頭。大熱天時,拿著蒲扇,敞著懷,在什剎海乘涼,談笑風生。

其實,這是一種誤讀。

奕誴之所以沒有帝王之器,將自己混同於市井江湖,完全是心情灰暗抑鬱的一種反射。

他被逐出後備隊伍時,還不到十五週歲,以未成年之身,不可能置身市井。肯定是不公平的淘汰機制,讓奕誴感到心灰意冷,“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以自甘沉淪換取暫時的安慰。

事實上,奕誴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皇子。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咸豐八年(1858),西夷揮師北上,皇帝欲避走熱河,奕誴抱著咸豐的腿痛哭流涕,苦諫不能丟下宗社,說到痛心處,竟然要自殺殉國。同治四年(1865),慈禧罷黜奕訢時,奕誴公開表示反對。不久,慈禧廢除同治皇后時,身為宗人府宗令的奕誴,公開指摘慈禧:

出身貴妃的人,怎麼能廢皇后,我不敢執行這種命令。

道光過繼奕誴時,將其母祥妃降格。奕誴被排擠出列,有可能是因為母親失寵,也有可能是奕誴生活或學習上不拘小節,如果以放浪形骸罪之,確實有些過分了。

其實,在專制時代,上級哪怕是父親,在擁有眾多選擇的情況下,不喜歡一個下級,根本不需要過多的理由,“不順眼”就能將一個人徹底打入政治冷宮。

4、道光的性格

現在道光的難題只剩下了兩個答案:奕詝和奕訢。

這兩個人半斤八兩,一時間竟讓道光舉起的棋子,無法放到立儲的棋盤上。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道光這個人。

其實,謀求皇位類似於職場求職,不能只看到位子的耀眼光環或潛在利潤,也不能想當然地根據入職匹配理論,就認為自己是最合適的人選。

在人治體制下,由於決定權掌握在一把手手中,他個人的喜怒哀樂和稟賦偏好,就構成了被選擇者的可能機會。一句話,看似公平的競爭場地下,湧動著個人偏向的暗流。

道光這個人有幾個突出的特點,概括起來可用四個字來形容:儉、孝、勤、庸。

節儉的一面就不用說了,他衣服打補丁的事蹟,已經無人不曉。

道光是一個著名的孝子。孝和皇太后病逝後,年近七旬的他“哀慟深至,哭無停聲,水漿不御”。由於思念過度而患病,一個多月後竟追隨而去。

道光還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他執政30年,恰逢多事之秋,懲貪汙,整吏治,疏漕河,釐鹽政,通海運,定回疆,“旰食宵衣,不敢自暇自逸”,可以說盡了一個皇帝應盡的責任。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如果客觀地評價道光,這是一個非常平庸的人。他雖然有“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卻治國乏術,禦敵少勇,用人無能。面對千瘡百孔的江山社稷,他沒有辦法治理;面對列強包圍,他沒有勇氣抗戰;在用人上他不能任賢遠佞,採納忠言。

從他對琦善、楊芳等人的使用上,可以看出優柔寡斷,缺少識人之明。以至於穆彰阿之流把持中樞,林則徐等輩浮浮沉沉,“君子消沉,小人猖獗”,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

故而有人一針見血地評論說:“國步之瀕,肇端於此。”

一個連臣子都看不透、讀不懂、用不好的守成之君,在選擇接班人時又能怎樣呢?

5、半斤對八兩的皇子

再來分析一下奕詝和奕訢。

奕詝比奕訢大一歲半。道光二十年(1840),九歲的奕詝喪母后,由奕訢的母親靜貴妃帶大,兩個人雖非一個媽所生,卻從小親密無間。

有一個栩栩如生的傳說,頗能說明倆人的個性差異。一次道光想考察他們的品行,就拿了個金盒子和木盒子讓哥倆挑。奕詝讓奕訢先挑,奕訢毫不猶豫地拿起了金盒子。

奕詝之性情穩重內斂,品行仁德寬厚,遇事猶豫保守,缺少膽識和魄力;奕訢性情豪放豁達,品行聰慧,鋒芒畢露,遇事敢作敢為,流於冒險和衝動。

把位子交給奕詝,雖然說缺乏創新精神,但國家會四平八穩;把位子交給奕訢,雖然說可能舊貌變新顏,但也許是放在刀刃上。

究竟以自己為樣板,照虎畫一隻乖順的貓,創造一個翻版式的道光,還是逆著自己的形象來,照虎畫一隻威猛的虎,彌補自己的缺陷,道光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中。

相比較而言,奕詝身體條件差一些。私家筆記說,他體質弱,但騎術不錯。“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之際,墜馬傷股。經上駟院正骨醫治之,故終身行路不甚便”。也就是說,他是個瘸子。

奕詝和奕訢,作為被選擇的當事人,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而比他們更著急的,還有兩個人。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這兩個人早就在無形的權力戰場上,開始了一輪輪的幕後較量。

6、師傅的資歷

根據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諭旨,無論是皇子還是皇孫,凡是虛歲到了六歲,必須到位於乾清門東側的上書房讀書。皇家的教育可不是一味死讀書,讀死書,博取功名。這種教育更注重通專結合、文武兼顧,目的是培養治理國家的龍子龍孫。

奕詝、奕誴、奕訢兄弟六歲時,依次安排在上書房學習,他們都是同班同學,只是年級上有差別。

當時的上書房總師傅是滿人穆彰阿、漢人潘世恩。總師傅不直接傳道授業解惑,相當於學校的負責人。

擔任奕詝導師的是杜受田,擔任奕訢導師的是卓秉恬。

倆人都是翰林出身,均為才名動京城的飽學之士。

杜受田和卓秉恬就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

杜受田,字芝農,山東濱州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其父杜諤曾為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杜受田高中榜眼後,選庶吉士,授編修,大考擢中允,遷洗馬,督山西學政。編修是正七品,洗馬是從五品,學政類似於欽差,品階雖然低,在地方和督撫平起平坐。

道光十五年(1835),四十九歲的杜受田入上書房,三年後,升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實錄館總裁。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卓秉恬,字靜遠,四川成都人,嘉慶七年(1802),他成名很早,二十歲時中進士,隨後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嘉慶十八年(1813年),卓秉恬改任御史,後歷任鴻臚寺少卿、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內閣學士等職。

道光十五年,五十三歲的卓秉恬升為禮部侍郎,入上書房,不久擢升為從一品的左都御史,兼管順天府尹事。隨後,歷任兵部、戶部、吏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取得非常豐富的閱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體仁閣大學士,旋晉武英殿大學士。

從兩個人的簡歷看,卓秉恬雖然大不了幾歲,卻是杜受田的老前輩。因為論考進士、入翰林的時間,他比杜受田早二十一年。道光十五年,兩個人入上書房時,卓秉恬是正二品,杜受田則是從五品。

杜受田能做皇子的老師,中過榜眼這個經歷幫了大忙。不過,三年後,他的品階就趕上了卓秉恬。因此,選擇他們做奕詝和奕訢的師傅,看不出道光厚此薄彼。

這兩個導師最大的差異在於脾氣稟性。杜受田生於孔孟之鄉,自小受儒家思想薰染較深,加之出身官宦世家,因此深諳人情世故,為人老成持重,不露鋒芒,善於動腦子。而卓秉恬生於四川,腦子裡的條條框框少,為人坦率剛正,喜歡直言爽諫,火藥味比較濃,是朝廷有名的禁菸派。

從進入上書房那一天,他們就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的重任,也明白將來的皇帝可能就出自自己手中,所以傾渾身知識而授之。

杜受田的教育方式是,悉心傳授孔孟之道,“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正如奕詝自己評論的:

“凡所陳說,悉本唐、虞、三代聖聖相傳之旨,實能發明蘊奧,體用兼賅。”

在杜受田看來,國家當此危難之秋,需要三皇五帝式的聖君。卓秉恬則認為,現在朝廷正處於多事之際,迫切需要一名革新之主,掃除一切腐朽氣息,重振大清的國威和民氣,創造第二個康乾盛世。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因此,他的教育方式,除了教授傳統的四書五經外,還讓奕訢瞭解歷史上能君的事蹟,通曉國內外情況和局勢。

7、導師成了“教練”

隨著時間的推移,杜受田和卓秉恬的身份,由導師切換成了教練。

導師和教練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其差別之處在於,前者注重於“道”,即在宏觀上傳授知識;後者注重於“技”,即在微觀上傳授方法。

他們都認為,奕詝和奕訢誰能成為接班人,決定權在道光這個裁判手裡,皇帝又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而裁判的思維則受國家形勢的影響。

在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下,裁判喜歡什麼樣的選手呢?

杜受田認為是一個仁慈之主,卓秉恬則認為是一個革新之君。

所以,杜受田努力把奕詝培養成後衛,卓秉恬則努力把奕訢打造成前鋒。

從客觀上講,這兩種培養方式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杜受田知道,從個人感情上來講,道光更偏向於奕訢。奕詝的優勢在於他是嫡子,而且是存活皇子中的長子。

當年,道光就是以嫡長子身份成為接班人的。而奕訢的優勢在於他聰慧通達,而且長得比奕詝順溜。奕詝的母親早就去世了,奕訢母親的枕邊風也不容忽視。史書上也記載,道光考慮到奕詝“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道光猶豫的心態,杜受田這樣一個官場老手不可能察覺不到。

他暗暗著急,總想尋找機會替自己的學生,在道光的天平上加重點分量。

道光二十六年(1846)春,皇子們追隨道光去南苑圍獵。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按照規定,要向師傅請假,以示尊師重教。

杜受田、卓秉恬都認為,這是一個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的機會。政壇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只有抓住時機好好表現,才可能贏得最高分。他們都明白,在道光的天平上,奕詝和奕訢的分量差不多重,只要增加一個小小的砝碼,就有可能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在他們的授意下,一場普通的打獵,沾染了濃濃的政治氣息。

打獵開始後,皇子們拼命在道光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只有奕詝“未發一矢”,而他的競爭對手奕訢“獲禽最多”。道光很不高興,就問奕詝怎麼回事。在奕訢春風得意的斜視下,奕詝靜靜地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這話是杜受田教他說的。杜受田告訴奕詝:“阿哥第以此對,必能上契聖心。”

他還強調說:“此一生榮枯關頭,當切忌無忽也。”道光果然很高興:“此真帝者之言!”

認為奕詝是人君的材料。

還有一個文件,記錄了兩位教練的較量。

道光帝晚年體弱多病,一次專門召見奕詝和奕訢,想透過談話,考察他們的品性。兩個人不敢大意,就求教於自己的老師。兩位老師的政治敏感度都非常高。

卓秉恬決定“揚長”,即發揮奕訢才思敏捷的優勢,表現他內心所藏之錦繡,如果父皇有所詢問,“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而杜受田決定“避短”。他告訴奕詝,如果談論治國的道理,你肯定說不過老六,所以只能“藏拙示德”,以仁求勝。如果父皇說自己快不行了,“將不久於此位”的話,就只管伏地痛哭,“以表孺慕之誠而已”。

結果,道光對奕詝的表現非常滿意,而對奕詝所說的話由衷感到高興,認為“皇四子仁孝”。

無論“揚長”還是“避短”,在“傳道”上,杜受田和卓秉恬都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教育方式,只是杜受田的實用主義針對的是皇帝,而卓秉恬針對的是現實。

咸豐繼位之謎:清朝唯一一次,皇子能否繼位,全靠老師"演技"決定

圍獵後不到半年,即六月十六日,道光親筆寫下了接班人的名字,小心翼翼地藏在了“正大光明”匾後。

這個人毫無懸念的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奕詝。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