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淺析關中地區西漢陶俑——娛樂表演俑

作者:由 阡陌文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09

漢俑有幾種型別

關中地區西漢陶俑本身就是西漢陶俑和關中陶俑下的一個重要門類,以單人單騎的形象構成多個組群,不似西漢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那樣有很強的敘事性。關中地區西漢陶俑種類繁多、強調共性,各類並行,似在同一藝術正規化下不斷完善。隨著歲月的流逝,加上盜賊的侵擾,現在嚴格統一地對樂舞俑、伎樂俑、俳優俑等娛樂類俑進行命名還是比較困難的,按業內泛述夾雜個人理解整理出如下內容:

秦朝滅亡後,西漢取而代之,漢高祖吸取前朝興亡的經驗教訓,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漢武帝繼位後,忙於加強中央集權,但王公貴族的生活奢侈,樂舞又非有不可,因此,在西漢時期,倡優等表演者的社會地位低下,伎樂俑和樂舞俑在題材上雖離當代社會生活最近,卻未像兵馬俑那樣受到關中地區勵精圖治的統治者的極力推崇,處在尷尬境地,且製作皇陵陪葬品是一件秘密之事,就這樣,關中地區關於娛樂表演俑留下的實物和史料並不多。

淺析關中地區西漢陶俑——娛樂表演俑

樂舞俑相較於沉著的武士俑和謙恭的侍女俑來說,肢體語言更豐富,行為動作略誇張,帶有娛樂表演的成分。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彩繪陶舞俑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此俑高約

50釐米,與楚木俑高度相仿,腰肢極細,臀扁收胯,全身仙袂飄飄,舞姿曼妙,似傳說中戚夫人練就的“翹袖折腰之舞”,此俑依照真人比例縮小後加入工匠的主觀能動性,大體上儘量保持原貌,唯獨袖子過度簡化,直接處理成有弧度的陶片,決不搶軀幹和頭部的風頭。兩條長長的袖子在出窯後均無支撐,竟沒有出現斷裂,可見泥土粘性之強、工匠的燒製水平極佳。

陶俑的質量參差不齊,藝術形態各有千秋,富含很強的時代性,業界尚未推出衡量的總標準,評價的方式是個困擾,關中地區西漢陶俑的藝術特質只能從現出土的陶俑中對比出來,然而這種比較還要充分考慮時代因素。

例如西漢樂舞俑與隋代樂舞俑同為舞者造型,西漢樂舞俑的袖擺顯得較為大氣,但同出於關中地區的唐三彩騎駝樂舞俑比西漢樂舞俑塑造得更為精進,吸引大多數現代人的目光,而大多數現代人以自身的需求為基礎去看待客體,目光落在飽含市場潛力的精美工藝品上,偏愛華麗的唐三彩俑,而出土後表皮酥落的西漢無釉陶俑則易佔下風,這樣對比下去必然會產生錯誤的淘汰,但華麗是盛唐實實在在的生活氣息,樸實無華是西漢關中地區的民間風氣,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順其自然、讓陶俑轉化為主觀的人為美,在長眠之地喚起人們最深層的家鄉記憶即可。

淺析關中地區西漢陶俑——娛樂表演俑

在當時,還沒有

“雕塑家”一稱,陶俑的作者很可能是個普通泥匠,他無名無份,身份低微,根據當時的律例,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入殿欣賞整場樂舞的,他的寫生條件苛刻,只能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瞬間,簡潔概括出來,也正因為此,長袖舞的優美動作在它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典雅的音律和栩栩翩翩的舞姿相繼入耳、入眼,撫平人們內心的躁動。這件陶俑透過刻劃女子婀娜多姿的身體,含羞的笑容,由內而外展現了舞蹈的律動與雕塑的靜止,動靜結合的手法給人一種視覺衝擊感,加深在觀者心中的印象。

另一件西漢早期的彩繪女舞俑與女舞俑的製作手法相仿,眉眼小巧,容貌似姊妹,作為舞女需要消耗大量體力,使他們細瘦如蘭,袖比身寬,身材苗條也正對應了漢代以瘦為美。相傳漢代只重視面部形象和

“體輕”之美,而不重視配飾,可以看到,兩個舞女頭髮服帖,梳著中分發髻,身上都沒有佩戴多餘的配飾。兩俑同身著右衽交領深衣,衣物施紅色彩繪,但此俑的衣褶更生動立體,增強了圓雕觸手可及的真實度,外形線條柔美婉轉,浮雕裝飾的細節可供推敲,也更貼近現實生活。

再說動作塑造,這位舞者的膝蓋微曲,頭略低,背略躬,左手垂落,右手向後揚,因為裹身長裙的束縛,舞蹈動作不會大大,符合西漢儒家文化中深沉內斂的部分。從側面看,此俑的體型上寬下窄,重心存在某些問題:裙襬底面細短,不足以支撐沉重的上部,導致兩千年以後,此俑傾斜不穩,需要鐵架在腰後部支撐。

淺析關中地區西漢陶俑——娛樂表演俑

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生態中心霸陵陪葬墓新出土的彩繪女跪坐俑,高

30釐米左右,與前面兩個女舞俑裝束基本一樣,外部覆蓋大面積白色,衣服上點綴的紅色礦物質彩繪塗料經氧化後自然脫落僅剩星點。中國自古以來擅用紅色渲染喜慶氛圍,紅色彩繪在西漢伎樂俑和樂舞俑中應用普遍。然而不只是伎樂俑,凡涉及寄託太平殷昌寓意的西漢陶俑,穿著打扮大多以紅絲帛或紅色紋飾為主,如出土於漢景帝陽陵的彩繪武士俑俑首,額頭上的紅色痕跡恰恰印證了這一說法。

再說動作,彩繪女俑呈跪坐

(並非跽坐)狀,臀部貼合腳後跟,雙臂平端,手握松拳,手勢像是在演奏打擊樂;腹部微收、背部挺拔,體態很是端莊;眼皮下沉,看似整個人沉浸在表演之中。它的樂器和樂師不是一體的,製作的重點在於人物,而忽略了樂器,還有可能樂器為木質,只是腐爛掉了,有種人物之外還有情節的感覺,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與著名的東漢撫琴俑“琴人合一”的意境差別很大。此姿勢只是樂師演奏的一個瞬間,若想定格恐怕難以持久,推測為泥塑匠人觀察過後半默寫而來,這樣塑出來的作品不侷限於模仿,寫實寫意相得益彰,不失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好方法。

淺析關中地區西漢陶俑——娛樂表演俑

西漢的樂師舞者地位較低下,在沒有出現攝影錄影技術的年代,他們的綽約風姿很難被記錄,這些美都被泥塑工匠鐫刻在陶俑之上,深埋地下。

從娛樂表演俑中可以得到啟示:一、難能可貴的是,工匠在製作伎樂俑時參照的樂師舞者都是正在運動的動態模特,動態模特在當代的雕塑課程中一般很難見到。在人體寫生課上,學生幾乎全程盯著一動不動的模特看,一旦離開模特,或者模特轉過頭去,就不知該如何往下進行,為解決此類問題,提倡用結構線快速記錄模特的頭朝向、軀幹和四肢運動的方向,以減弱對模特深深的依賴。

二、與之相反,現代人並沒有見過古人,卻能生動再現傑出歷史人物的精神氣貌,如關中地區景區裡西漢帝王將臣的石刻人物雕像、玻璃鋼塑像等,這些塑像不但生動傳神,更是別添了數字雕塑的科技感,寫實之高像是仿照世間的真實模特所制,兩個反差我們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