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作者:由 壹點靈心理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09

朋友背後說你壞話怎麼辦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故事,看完非常不是滋味。

女生妮可在健身房認識的前任,對方主動加了她微信,但不常聊天。

一次,妮可在朋友圈釋出了自己的照片,定位在某985高校——

其實是成人自考,但對方並不知道。

自那以後,男生變得熱情起來,一鬆一緊的追求攻勢,讓她很是著迷;

情感空白的妮可,很吃對方推拉的那套,很快便一頭扎進愛河,答應和他在一起。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但是妮可自認為是很普通的女孩,經常想不通對方為什麼要和自己在一起;

思來想去,如果一定要有原因,那大概是學歷。

在之後的相處中,妮可發現對方對學歷的重視遠超過自己想象;

她心裡一直隱隱擔憂,怕自己“自考”的事實暴露,卻不知道如何開口說這件事。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直到,一年後的一天,男生在幫她搬家時,看見了她的畢業證書,臉上的表情一下子凝固了。

只見他坐在床頭,拿著那張畢業證書,淡淡問了一句:“你這是自考本科?”

說完點了根菸,去陽臺站了很久。

事後,妮可非常愧疚,她以為是自己的隱瞞讓男友傷心;

於是一遍一遍道歉,主動給對方寫保證書。

可無論她多麼卑微,對方表現都很冷漠。

直到一天,男生約和妮可談談,當面提出了“分手,並終於抖出了實話——

當初決定追妮可,衝的就是這個“985大學畢業生”的標籤。

這個標籤意味著更多的資源、優質的人脈。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而如今大夢破碎,他覺得妮可已無任何值得留戀的地方。

妮可崩潰大哭,覺得自己所有的價值感情,都比不上一紙學歷……

當時看完這個故事,我心頭一緊。

因為,從小到大有太多人告訴我們

“只要變得優秀,自有人來愛你”

可是這種優秀吸引來的,有可能不是愛,而是需要和利用……

這不禁讓我思考:

擁有更高的學歷、更漂亮的外表、更體面的工作、更出色的能力,真的能讓我們更容易被愛嗎?

吸引不等於被愛

還有另一個故事——

在分手三個月後,雯慧聽說前男友有了新女友,據他們的共同好友描述,對方學歷和顏值都很普通。

她一邊是感到驚訝,另一邊是隱隱心酸。

雯慧不太相信,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會替代自己的位置。

實在無法剋制內心的好奇,她想盡辦法找到對方的微博,從上到下翻了一遍。

發現對方幽默又有趣,很會抖機靈;

在券商工作,薪資豐厚;

還經常分享自己攝影的圖片、畫的插畫,儼然一位“生活家”。

於是,她把自己“不被愛”這件事,歸咎於不夠優秀、不夠多才多藝。

“也許我會得更多一些,更有趣一點,對方就會選擇我了。”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帶著這樣得想法,她報了很多班——

去學游泳、跳舞,提升自己的外在;

研究烘焙、插畫、攝影,讓自己更“好嫁”;

甚至考慮繼續深造,只為讓學歷在擇偶市場上更拿得出手。。。。。

她列出了密密麻麻的表格,將自己與歷任約會物件的條件一一對比;

試圖分析出自己“不被愛”的原因,看看有沒有可以“最佳化”的部分。

漸漸的,她身邊的追求者確實變多了,大家都被她的漂亮和有趣吸引,願意與她進一步接觸。

她盡力預演每一場約會,構思著如何自然地提及自己的優勢與特長;

在朋友圈有意無意曬出烘焙的西點、新學的課程……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一切本該鬆弛的美好背後,是費盡心思的精雕細琢。

“堅持住,讓優秀變成我的習慣”

,她這麼想著。

可是結果不如所願,兜兜轉轉一圈下來,挑剔著也被挑剔著,雯慧還是被心儀的物件拒絕了,對方給出的理由是——

“你很優秀,可我好像無從靠近。”

雯慧一下子亂了陣腳,游泳、插畫、攝影一下子都失去了吸引力,整個人洩了氣,對什麼都沒有興趣。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雯慧似乎陷入一場徹底的自我物化:

她忽略了自己的人格、精神、主觀性的需求,努力變得優秀,不是為內心的滿足,只考慮能否為自己帶來收益。

她把自己當作永遠更新迭代的商品——

好比一臺電飯鍋,預約、煮粥、煲湯。。。。各種功能都有;

等到版本老了,迭代不動了,甚至還要降價來吸引人們購買。

這樣的她,是失去靈魂的。

人與商品不同,不能被簡單標價,人就像藝術館裡的藏品,缺憾與脆弱都是特點,一萬個人看出一萬種風景。

不可否認,我們喜歡優秀的人;

但若一心只展示優秀,就會像一座線條優美的雕塑,即使近在咫尺,也無法感受到溫度。

過於強調優秀、完美,反而太刻意、缺少了人味。

優秀也是陷阱

在某社交軟體看到一個問題,叫“是什麼讓你決定和對方在一起”,最高讚的回答很微妙——

是自在的氛圍。

答主分享道,自己曾和一個互有好感的優秀男生聊天,卻怎麼聊怎麼彆扭。

和他說姨媽痛想去泡紅糖水,對方接:“紅糖水裡鐵含量很低,其實沒什麼用。”

告訴他今天加班很累只想癱著,對方隨即發來一張健身照,配文“你不行哦”。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後來見了面,她越發確認了自己的彆扭——那位男生全身上下充滿了logo。

不是奢牌logo,而是他的母校——某國內top5的校徽。

只見他穿了一件當中印了校徽的衛衣,一隻寫有校訓的保溫杯,連手機殼也是。

“舉止言談中感覺,對方總是很‘對’。

永遠展示積極、陽光、博學、樂觀,在他身邊我是不敢鬆弛的。

他的‘優秀’是過分外顯的,時刻提醒著我,讓我覺得自己漏洞百出,很不自在……”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愛不是“優秀”,愛是“允許”,是鬆弛自在的的氛圍,是可以大大方方說“我不瞭解誒”也不用擔心被嫌棄。

可以耐心聽你聊股票行情、量子糾纏,也能接受你在我面前害羞地打出一個飽嗝、摸摸肚腩。

過去總是常說“優秀才會被喜歡”,我真的很難認同,私以為,優秀只是容易被欣賞,有“破綻”才更容易收穫不功利的愛。

偶爾的破綻,就像放開拉緊的彈簧的手,給緊繃的關係注入鬆弛,讓人和人的距離變得更近。

親密關係中,習慣性地展示優秀就像是一種防禦,是一層硬邦邦的殼,將伴侶與真實的自己隔絕開來。

看似堅不可摧,其實非常脆弱,習慣性展示優秀的人,是很怕真實的自己不被愛的。

功利化的薰陶中,在成績至上的教育氛圍下,我們從小習慣了被打分、被評判,用排名來衡量自身價值。

一旦脫離這個評價體系,很容易在人生的座標中迷失,難以衡量自身價值。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因為是否秀來獲得或給予愛,是我們“熟悉的味道”,更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

小時候父母控制我們,說:“你考得好我們就愛你,考的不好一邊去”

長大了我們控制別人,說“我變得優秀了,你怎麼能不愛我”

或者是,“我變得優秀了,你和我一樣才配得上我”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叫做“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很多“被斬”的男生女生傾向於自我反省,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優秀,才得不到對方的愛。

而我覺得,就算得到了,可能也不是愛,而是需要,是一種功利化的產物。

是對方“有一個體面男/女朋友”的需要,對方“有人陪”的需要;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這種“愛”更像是一種投射——

我曾經欣賞你、想成為你,把你當作偶像,當你不再完美,就在我心裡“塌房”了,我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懷揣著“優秀才配被愛“這樣的想法,用偽裝的強大去迴避內心的羞恥與不安,不敢面對自己的缺陷,從而也無法忍受他人的瑕疵。

這樣的人,是不配被愛的。

小王子喜歡玫瑰,不是因為它比別的花好看,而是因為她更嬌矜更愛自己,才顯得獨一無二。

我們會因為優秀而被選擇,卻很難只因為優秀而被愛。

可愛才會被愛

被愛的前提是優秀嗎?

如果放在前幾年,我還會很堅定地說“是”。

因為對自己的接納度不太足夠,總是忍不住將對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他人身上,巴不得對方是六邊形戰士。

而現在,我更欣賞這樣一種人:

Ta可以五音不全,但絲毫不掩飾對歌唱的享受;

Ta可以不夠聰明,但不會用假裝的精明作為掩飾;

Ta可以笨手笨腳,但並不削減對生活的熱愛,更不會自怨自艾……

這種人有著更高的自我認同感,不光愛優秀的自己,也會把缺點看作是特點,不卑不亢。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中提出,

大多數男性和女性在選擇伴侶時,對容貌、收入水平等外在條件的要求在60分

在達到合理預期後,會更注重軟性的品質,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都希望長期伴侶有這樣的特質——

熱情忠誠、值得信賴、親切友善、給予支援,善解人意。

而這些,才是比變得優秀更本質的東西。

一個人能對他人抱有善意、熱情和友善之前,必然要以同樣的態度對自己。

更加愛自己、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也許才是被愛的前提。

“我變好了,你會更愛我嗎?”

圖源:Pexels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意思,也許不是說,你要優秀才有人來愛你;

而是你只需要呆在那裡,堅定而舒展地汲取養分,等待盛開;

保持內心的豐盈,總會有那隻蝴蝶會因你而來。

編輯:清筠

圖源:pexels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注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