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封面評論 | “逆向考研”流行,務實選擇絕不是取巧“撿漏”

作者: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0

撿漏是什麼梗

封面評論 | “逆向考研”流行,務實選擇絕不是取巧“撿漏”

□蔣璟璟

應對考研,廣大考生奮力苦戰,只求順利“上岸”。然而,向來是“人往高處走”的考研,近年來卻出現了一個備受爭議的現象——“逆向考研”。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考生從一般認知中排名更高、口碑更好的“雙一流”院校,考向綜合評價稍弱的“雙非”院校讀研。有觀點認為,選擇“雙非”高校的考生,客觀上分離了就讀學校與個人能力之間的關聯,有助於打破唯名校論。(半月談)

“逆向考研”看似反常,實則是個非常理性務實的選擇。在考研大軍不斷擴充的前提下,選擇個競爭相對不那麼激烈的院校作為目標先確保“上岸”,這也是一種可取的策略。所謂“逆向考研”,絕非不求上進,而恰恰體現了對學業與人生的清晰規劃。這其中,少了一份想當然,多了一點基於成功機率與成本收效比的精確計算。

如果說,以往“考研”還帶有強烈的榮譽性質,那麼時至今日,考研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常規選項。考研,不再執著於名校,而更多瞄準了難易程度、專業優勢以及就業前景,於是乎也就有了所謂的“逆向考研”趨勢。“人多的地方不去”,這既是基於清晰的自我認知,也是一種取巧的智慧。

從某種意義上說,“逆向考研”與近來勃興的“反向旅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質上,其都是對於既有經驗體系、趨同選擇的跳出與否定,而另起爐灶自創一套標準來實現新的邏輯自洽。不管不顧地一味追逐名校,很多未必真的適合自己。與之相較,倒不如真就“逆向考研”,退一步海闊天空。

整體而言,“逆向考研”代表了理智,但於每個個體,卻未必如此。事實上,“逆向考研”,同樣正在形成新的無腦跟風。這其中,社交媒介上的“樣本分享”,構成了強烈的而未必都是正面的影響。比如說,一些人熱衷於“撿漏”,總想著能輕而易舉地考進別人都不知道的“寶藏大學”“寶藏專業”;還有一些人被網路上天花亂墜的“傳聞”撩撥得心癢難耐,心心念念,就是所謂“超高性價比”,對於未來的專業、就業抱以不切實際的期待,到頭來大失所望“大呼上當”。

應該釐清的是,在資訊無比發達、資訊充分流動的當下,考研“撿漏”越發趨近於不可能。“逆向考研”不該被表述為是一種佔便宜的捷徑,而理應全面梳理清楚其中的“取捨得失”。

無論選擇何種考研策略,對於現實與預期的準確判斷,都是前提性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