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時隔兩年致癌物風波再起,有劃痕的不粘鍋和北美校服都檢測出來了

作者:由 我是科學人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3

網上買的電飯鍋內膽安全嗎

PFAS風波兩年後,歐美部分國家宣稱的管控措施非但沒奏效,反而在不粘鍋和北美學生校服中再度被檢測出來,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2020年,美國環保組織聲稱,他們在美國三大快餐巨頭——麥當勞、漢堡王和Wendy’s的包裝袋上檢測出有毒物質PFAS。這種物質,正是被證實具有致癌性、生殖毒性、誘變毒性、發育毒性、神經毒性的劇毒化合物。

而在今年的兩份最新研究中,科研團隊發現,除了此前公佈的食品包裝袋,不粘鍋和北美學生校服也成了PFAS的重災區。甚至,在美國藥監局今年公佈的資料中,全美檢測到的PFAS汙染點已達到57412個。

時隔兩年致癌物風波再起,有劃痕的不粘鍋和北美校服都檢測出來了

PFAS為何能無處不在?

讓我們再來認識一下看似無處不在的PFAS。

PFAS,是一種完完全全由我們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化合物,中文名字是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

當然,PFAS只是一種統稱。從20世紀40年代第一次被合成後,現在,PFAS的家族成員已經發展出上千種。它們無一例外都擁有出色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同時疏水疏油。 於是,還得了一個外號:永不分解的化學物質。

穩定、好用,幾乎讓PFAS在極短的時間內坐穩瞭如今的地位——服裝、食品包裝,甚至是一些瓶瓶罐罐的生產,都有它的身影。不過,伴隨著PFAS的走紅,其對健康的危害,時不時就會被拿出來討論。今年兩項分辨針對北美學生校服和不粘鍋的研究,就非常能說明問題。

時隔兩年致癌物風波再起,有劃痕的不粘鍋和北美校服都檢測出來了

今年10月4日,聖母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多倫多大學和綠色科學政策研究所研究團隊在

Environ Sci Technol

上發表了題為“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North American School Uniforms”的研究。

他們分別從美國、加拿大購買了大量的校服、戶外服裝和嬰幼兒紡織用品,並對樣品中的總氟含量和PFAS類別、含量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令所有人大吃一驚:

研究團隊在65%的測試樣品中檢測到了氟。它們當中的PFAS種類,主要是家族中的FTOH和FTMAc。並且,透過對比不同面料,含棉量較高的校服反而PFAS含量越高。

這可能是因為,棉質品和其他合成織物相比更親水,所以在服裝製作過程中,需要額外的PFAS處理才能達到所需的防水、防汙效能。只是誰都沒想到,這恰恰給學生們的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因此,研究團隊推斷,北美學生吸入PFAS的重要來源,正是這些校服。

時隔兩年致癌物風波再起,有劃痕的不粘鍋和北美校服都檢測出來了

另一邊的不粘鍋也沒好到哪兒去。

不粘鍋的塗層一般用的是PTEE或特氟龍。這兩個東西,說白了就是化學性質更穩定、耐熱性更好的合成塑膠,都是PFAS家族中的一員。把它們用在不粘鍋上,的確經過了一系列安全測試。只要使用方法得當,是沒問題的。可鍋表面一旦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劃痕,就不太美妙了。

時隔兩年致癌物風波再起,有劃痕的不粘鍋和北美校服都檢測出來了

前不久,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和弗林德斯大學研究團隊分別對新買來的不粘鍋和使用了兩年的舊不粘鍋進行了掃描。從電子顯微鏡中,研究團隊觀察到,即便是小到幾毫米的塗層劃痕,也能釋放約230萬個聚四氟乙烯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要知道,這些“塑膠”可都屬於PFAS,吃下去是會累積在人體對健康造成危害的。

時隔兩年致癌物風波再起,有劃痕的不粘鍋和北美校服都檢測出來了

不粘鍋實驗後釋放的PFAS數量估計

PFAS,想說拒絕太難

關於PFAS對人體健康的不良影響,其實已經能算得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比如,得克薩斯州大學研究團隊就曾發表論文稱,孕婦在懷孕期間,特別是在妊娠早期或中期接觸PFAS,會增加胎兒患自閉症的風險。

再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國家環境衛生中心和哈佛醫學院聯合研究團隊曾在研究中發現,血清中PFOA(PFAS家族成員之一)的濃度和腎細胞癌呈正相關關係。

時隔兩年致癌物風波再起,有劃痕的不粘鍋和北美校服都檢測出來了

此外,其他相關研究都證實,長期大量接觸PFAS,不但會對兒童的生長髮育造成影響,還會提高成年人患腎癌、睪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和骨髓癌的風險。

但道理懂歸懂,我們還是很難徹底對PFAS說不。

一方面,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樣,因為家族成員數量龐雜,PFAS和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絡之密切,遠超人們想象。除了不粘鍋、校服,大到航空航天、汽車製造,小到日常生活,都有PFAS的痕跡。要徹底拒絕它,不太現實。

另一方面,我們在短期內,也很難再創造出一種像PFAS那樣化學性質穩定、功能性強且完全無毒無害的化合物。盲目禁止,只會給我們現在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關鍵是要科學、安全地去應用。

而更深層次的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且行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