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剛開播的《三體》,為何承載瞭如此高的期待? | 新京報專欄

作者: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8

新京是什麼電視劇

剛開播的《三體》,為何承載瞭如此高的期待? | 新京報專欄

▲《三體》劇照。

1月15日晚,備受矚目的電視劇版《三體》開播了。

相較於此前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的動畫版《三體》,這一回電視劇版雖有爭議,但總體評價尚可。

對於一些非原著粉觀眾來說,劇版的開篇多少顯得雲裡霧裡,製作經費看上去比較有限。但很大一部分原著粉對劇版的改編相對滿意,多少減輕了他們內心的一個擔憂,也就是外界常說的“中國人拍不好自己的《三體》”。

能否拍好《三體》,確實是中國科幻影視所承載的一個巨大壓力,也是中國科幻影視證明自己,所需要邁過的關鍵一道坎兒。

拍好《三體》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2006年,《三體》在《科幻世界》連載,單行版出版後很快就在科幻圈引起轟動。《三體》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拉到了世界一流水準,並於2015年獲得雨果獎。

可以說,《三體》代表了中國科幻文學的“門面”,也是中國科幻影視改編中一塊最硬的骨頭。

科幻文學好歹有了《三體》,中國的科幻影視卻缺少同樣量級的作品,科幻影視存在明顯的滯後。癥結何在?

中國人能否拍好自己的《三體》,主要取決於兩個主要環節。

一個是特效製作,這與影視產業的工業化水平息息相關。

科幻是以人類科學理論為依據和基礎,面向未來,向人們描述一種可能的世界圖景,它是高度科學性的,也充滿神奇的想象力。對於科幻世界的還原,需要極高的特效水平。《三體》中的古箏計劃、技術爆炸、水滴團滅、二向箔、降維打擊、末日戰役等,沒有高水平、鉅額投入的特效製作,很難會有讓人滿意的效果。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得益於中國影視工業的發展,國內的特效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此前的一些帶有科幻元素的作品,比如《流浪地球》《刺殺小說家》等,特效都算讓人滿意。《三體》影視劇版,只要製作方有足夠的投入、能夠耐得住性子好好磨特效,問題不會很大。

真正考驗中國科幻影視的是另一個環節。它是觀念層面的問題,即科幻意識——製作方與觀眾是否有科幻意識。

出於歷史、傳統、教育等多方面的綜合原因,國人更偏向於“寫實”的創作,哪怕我們有很多的神話傳說、玄幻作品,它們也主要是基於現實世界的二次想象,而非像科幻那樣基於科學推理的未來想象。

剛開播的《三體》,為何承載瞭如此高的期待? | 新京報專欄

▲《三體》劇照。

保持科幻意識很重要

從持續多年的“《三體》熱”,到2019年《流浪地球》開啟中國影視的科幻元年,這幾年來,國內的科幻意識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科幻影視的受眾基礎越來越大,從《三體》動畫版、電視劇版的熱度,以及《流浪地球2》在今年春節檔的預售熱度中,都可見一斑。

那為何還有“中國人拍不好《三體》”的擔憂呢?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鉅製的《三體》,是檢驗科幻意識高或低的試金石。

譬如《流浪地球》雖然也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但它是短篇小說,電影的篇幅也很有限,它容納的科幻理念是比較“通俗易懂”的。相對而言,《三體》容納的科幻理念要複雜、深奧、晦澀得多,還有尤為關鍵的,它非常考驗耐心,是否有耐心進入一個全新的科幻世界,也是科幻意識的一部分。

讀過《三體》的人都知道,《三體》是相當慢熱的作品,尤其是第一部,幾乎都是文戲,沒有受眾所以為的各種神乎其神的打鬥。但第一部又是《三體》系列中最為關鍵的,它要鋪墊三體文明對於人類文明在科技上的碾壓,三體用智子窒息了人類科技的進步,從而給人類的科學家們帶來恐慌、絕望、毀滅性的心理打擊。

這個看似冗長的、繁雜的、神秘的世界觀設定,是整部作品科幻意識的首要體現。當製作方和觀眾都能夠耐著性子接受、投入、享受這個設定,才證明我們的科幻意識有了根本上的提升。

可惜的是,此前動畫版《三體》給觀眾潑了涼水。其幾乎是將第一部跳過去了,直接進入第二部“黑暗森林法則”的闡釋。這就如同是拍科幻影視,但省卻了科幻意識部分,直接開始商業元素更足的打鬥。這種做法,恰恰說明了製作方缺乏耐性,自身科幻意識不足,對觀眾也缺乏信心。

目前,仍無法定論電視劇版《三體》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它做得不錯的一點在於,其對原著的還原度很高,耐著性子跟著原著的節奏一點點把這個宏大的科幻世界徐徐展開。雖然對於未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難免有些晦澀難懂,也很考驗耐心,但這恰恰是提升科幻意識的必經之路。

中國科幻影視需要更多的耐心,不論是特效製作水平的提升,還是科幻理念的呈現。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國內能夠早日擁有成功的《三體》影視作品,畢竟得益於《三體》巨大的國民影響力,這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普及科幻理念的良機。

撰稿 / 從易(媒體人)

編輯 / 劉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