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去不了三星堆看金面具,快來省博看亞醜鉞吧

作者:由 海報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9

原始紅陶是什麼樣子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金珊 濟南報道

“沉睡三千年 一醒驚天下”時隔35年,三星堆考古再次受到世界矚目。一時間全國各地博物館掀起“文物狂歡”,紛紛開啟認親模式,這麼重要的時刻,怎能少得了文化燦爛的山東!去不了三星堆,這些齊魯瑰寶也值得你細細品鑑!

你有金面具 我有亞醜鉞

去不了三星堆看金面具,快來省博看亞醜鉞吧

三星堆:金面具

三星堆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已出土金面具、青銅器、玉琮、象牙等重要文物500餘件。三星堆遺址新發掘的黃金面具,雖然只有半張,已十分震撼。所發現的半張面具寬度約23釐米,高度約28釐米,非常厚,不需要任何支撐就可以獨自立起。

去不了三星堆看金面具,快來省博看亞醜鉞吧

山東博物館:亞醜鉞

看到亞醜鉞,大家都說它看起來萌萌噠,關於它的表情,有人認為是開心的笑臉,也有人認為是嚴肅的樣子,大家覺得它是哪種表情包呢?

其實在商代人的眼裡,亞醜鉞可是非常威猛莊嚴的,所以製作者把它做成擴口獠牙,雙眼圓瞪,很恐怖的樣子!亞醜鉞名字的來源是因它兩側刻有“亞醜” 二字,“亞醜”是一個勢力強大的獨立方國,是商的重要同盟,而亞醜鉞的主人更是僅次於商王的貴族人物。

1965年,山東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青州市東夏鎮蘇埠屯村發掘了一巨大的商代古墓葬, 從隨葬物品和隨葬奴隸規模看,是僅次於河南安陽“王陵”的全國最大的商墓。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銅器、貝幣,還有金箔和玉蠶。最引人注目的,是發掘出的兩件大型銅鉞,其中一件就入藏山東博物館。

鉞在古代有著廣泛的用途。首先,它是一種實用的作戰武器,《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這裡的周公和召公即是以銅鉞作為守護的武器。鉞還是權力的象徵,《殷本紀》記載了周文王被商王授賜斧,然後才“使得征伐,為西伯”,國王授鉞給出徵的將領,以作為軍將帥的權力標誌。

另外,鉞還是一種刑具,《說文解字》中:“鉞,大斧也。”在商代的銘文中,有用鉞砍頭的象形字。此次出土的銅鉞上刻有“亞醜”字樣的銘文 , 它的出土在全國考古界引起極大的轟動。鑄有“亞醜”銘文的青銅器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北宋時期的金石著作就有著錄,器形有鼎、尊、彝等。關於亞醜器的出土地點,曾經眾說紛紜,亞醜鉞的發現,使亞醜器的出土地點逐漸清晰,被基本確定在青州一帶,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貴遺留。亞醜鉞經歷了當年古老部族的輝煌,又經歷風霜的洗禮、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沉澱,傳承至今,是為青銅器中的瑰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你有玉琮 我有魯國大玉璧

去不了三星堆看金面具,快來省博看亞醜鉞吧

三星堆:玉琮

此次三星堆考古出土一件玉琮,玉質細膩,磨製光滑,稍有裂痕,質地堅硬。玉琮是中國史前時期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文明發明的一種玉器,大約距今5000年前出現,特點是外方內圓。良渚文明時期玉琮和圓形的玉璧是表明貴族等級身份的重要禮器。

去不了三星堆看金面具,快來省博看亞醜鉞吧

山東博物館:魯國大玉璧

很多初到山東博物館的人,第一眼肯定會被大廳穹頂的玉璧造型所吸引,這個造型的靈感來源就是魯國大玉璧。當和煦的陽光透過玉璧灑落在大廳內,猶如歷史之光穿越而來,整個大廳會呈現一派金碧輝煌而又神秘祥和的氣氛。

1977年出土於曲阜魯國故城戰國墓。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禮器,代表禮制文化的最高境界。此玉璧為目前戰國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璧紋飾繁縟精美,璧身上紋飾分為內、中、外三層,內外兩層裝飾雙尾龍紋,中間區域裝飾谷紋,象徵著五穀豐登的美好寓意。器型規整,玉質瑩潤呈青碧色,飾紋緊湊勻稱,線條流暢,做工精緻,為研究戰國時期琢玉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

你有陶三足炊器 我有紅陶獸形壺

去不了三星堆看金面具,快來省博看亞醜鉞吧

三星堆:陶三足炊器

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三足成鼎立之勢,足下可生火加溫。一般認為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有人猜測這是四川火鍋的源頭,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時也如今天吃火鍋一樣邊煮邊吃。

去不了三星堆看金面具,快來省博看亞醜鉞吧

山東博物館:紅陶獸形壺

紅陶獸形壺,是來自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代言人”。

1959年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為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此器通高21。8、通長22。3、體寬14。5、足高7。9-8。4釐米,這是一件盛酒或盛水容器。夾砂紅陶質,通體磨光,圓面聳耳,遍施紅色陶衣,光潤亮澤。拱鼻,張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翹,耳穿小孔,背裝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體肥壯,好像正在張著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討食物。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積,四足鼎立,可以放在火上加熱。造型生動美觀,近似豬或狗形。全器構思巧妙,即是使用器,又不失藝術情趣,憨態可掬、生動形象。準確的把握了動物各部位的比例結構和體形特徵,表現出大汶口先民們高超的製陶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紅陶獸形壺嘴部地張開角度、背部提手的設定等,已經超越了對動物具體形象的模仿,是一種出於實用性的創作了。

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發現,紅陶是大汶口文化中產生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陶器,它們色澤明麗,如血燦爛,如火熱烈,很符合原始人對血與火的原始崇拜,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最主要的品種。紅陶的原料一般為黏土,為防止斷裂從而使器物更加耐用,有時會摻入沙粒和蚌末,形成夾砂陶。紅陶的燒製溫度大約在900至1000℃,敞窯燒製,高溫之下黏土中所含的鐵元素被氧化,大部分轉化為三價鐵,還原比值低,燒成的陶器即呈現紅色。在遠古時代,這樣的化學反應原理當不為先民們所知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正確地利用這樣的規律,紅陶獸形壺就是這樣被燒製而成。同時,也把一個沉睡了約6000年,前所未有又豐富多彩的時代,毫無預兆地呈現在後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