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作者:由 寶庫匠心館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2-01

瓷泥是怎樣形成的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李遊宇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清華美院客座教授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

代表作:

漢光瓷《冰雪世界》被作為國禮

贈送給奧巴馬,現藏於白宮

泥土是這個世界擁有與地球相近年齡的物質,形態各異的大千萬物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泥土的無形力量之中,大地孕育了山脈河流,生物鏈的代代輪迴。在樸拙的泥土中我們觸控到生命最原始的力量。

火,是人類社會的圖騰。人們崇拜,信仰,依賴著火,獲得繁衍生息的食物,工具和溫度。一把從遠古就熊熊燃燒的烈火,燒結了歷史,也淬鍊著文明。

陶瓷就是這樣一種藝術,需要匠人們駕馭著泥與火這兩種古老又強大的力量,一面膜拜,一面馴服。陶瓷的發展歷史,是人類與自然,是時代與起源過往的對話歷程,在一個個窯燒出爐的器物中,隱藏著文明的終極密碼。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中國是陶瓷,尤其是瓷的國度,從漢唐至今,中國陶瓷藝術史是部綿延三千年不斷代的浩瀚史書,是生活史,也是美學史,翻開細讀,在這脈絡的背後,則寫滿了歷代陶瓷藝術家們的名字。在這本史冊中,在當代的語境下,深耕陶瓷藝術數十年的李遊宇大師和他創立的“漢光瓷”,在這本史冊上寫下了這個時代濃墨重彩的一章。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從繪畫到雕塑,從設計到建築,在縱橫捭闔的藝文經緯中,李遊宇均有所建樹。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學貫藝文史哲的古代先賢式的風範。他將這各個學科間的智慧與美學,融合匯聚在陶瓷藝術那瑩白光潔的方寸之間,在他的作品中,陶瓷不再只是一種器物,一門工藝,而是一種美學,一段文明。

藝術始於生命之“圓”

“陶瓷的造型是一切造型的母體。”李遊宇這樣講到。萬物之始,泥土以無形化有形,演變出大千百態;最早的以泥土凝結的藝術形態,陶瓷,燒結的形態也在啟發著,影響著其他林林總總的造物系統。那麼什麼樣的形態才能夠承載住泥土厚重的力量,啟發著生活的造物?“生命的形態。”李遊宇這樣答到。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在李遊宇的陶瓷作品中,圓型是突出的形態特點,瓶,罐,碗,盤,或扁圓飽滿,或纖長圓潤,圓弧的線條或急或緩,時陡時徐。在李遊宇看來,圓型是最完美的形態,“圓也分為機械的圓和有生命的圓,圓規那樣畫出來的標準的圓就是機械的圓,而不規律的,運動的,則是有生命的圓。”長熟的果實,植物的蓓蕾,動物的頭顱形態,都是這樣有生命的圓,韻動著,起伏著,生命的能量在這樣一個個交疊的圓形中,迴圈往復,生生不息。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除了瓷器的造型,在瓷面上繪製的內容,也多以圓弧的筆觸或者流線線性為主,連綿的雪山山脈,飽滿的馬蒂蓮花苞,仙鶴的伸展的羽翼,深深淺淺的層層遞進,渾然融合在整體的圓型立體造型裡。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數十年間筆耕不輟,李遊宇在繪畫尤其是國畫藝術上也是頗有造詣,作品中釉下圖景多為他親自繪製,每一筆勾勒點染都可見深厚的功力。圓型的造型體系,讓他在繪畫語言上有著更加立體和多維度的表現方式,從傳統繪畫中靜止的平面到運動的連綿不斷的畫面,無論山水還是花鳥蟲魚,都由一股連貫的氣韻貫通其中,生機盎然。

在中國,那些名垂千古的畫作中很大一部分可以歸類為“文人畫”,讓藝術竟有了致敬萬物蒼生的氣魄,北宋大家范寬和李成便是這“文人畫”的代表,也是李遊宇最喜歡的畫家,所繪皆是大山大水,一派氣吞河山的氣勢,“好像可以把整個宇宙都包容進來的大氣。”李遊宇這樣解釋到。在他的作品中,也大多秉承著這樣的美學風範,在生命能量的初始造型之上,更加承載著、繪製著世間永珍。從某種程度上,他學貫藝文哲史的人生,又何嘗不是與那些繪製令後人仰止的文人畫的先賢們遙相呼應,隔著史詩的長河,讓我們看到了藝術最動人的模樣——美來自於品相,更來自於力透紙背的人格力量。

一面膜拜,一面馴化

泥土與火的演歌,造就了陶瓷的萬千氣象,歷代的匠人麼,一邊膜拜著,一邊馴化改造著這兩種力量。匠人們對泥土與火的認知與博弈,是陶瓷發展史上每一次進步的原動力。

中國早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原始青瓷。瓷器釉色變化的歷史,其實是一個不斷提純的過程 也可以說,瓷器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追求由青到白的過程。這種過程是瓷器工匠們在上千年的青瓷燒造的基礎上,不斷摸索,發現燒造白瓷技巧的過程。李遊宇在當代的語境下,繼續沿著這條歷史的脈絡向前推進,眾所周知,漢光瓷的白度,鮮有匹敵——白度高達88。5%,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從未企及過的巔峰,在世界範圍內,世界第一品牌的梅森,其白度也最高不過79。5%。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日本工藝大師柳宗元說,和繪畫相比,工藝是不自由的,受制於技藝。早期瓷器呈現出青色,這是客觀原因決定的,並非主觀上使然,這與瓷器的製作材料和工藝息息相關。原始青瓷雖然已經使用含有長石、石英石等成分的高嶺土為制胎原料,但含鐵量仍然比較高,這決定了瓷器燒成後呈現青色。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李遊宇深諳此道,在科研團隊上傾注重金與心血,上海市政府更是把他作為創意產業的典範,為其命名設立了“上海陶瓷藝術原創設計大師工作室”。工作室配備了二十多人組成的專業研發團隊和現代化的研發裝置,計算機多媒體、展示空間、接待設施、試驗裝置一應俱全。李遊宇帶領著這隻精英團隊,潛心孤詣地投身這場攻堅戰役——研發現代科技高效除鐵法,使漢光瓷料中三氧化二鐵含量降至0。1%以下,刷新歷史紀錄,更為根本的是,漢光瓷在選料之初,就不惜工本,一噸甲級高嶺土和瓷石只能選出1~2公斤的精料。另一種主要原料石英,千挑萬選,近似水晶。因此漢光瓷原材料成本是普通原材料的數百倍。而且漢光瓷的6元配方是史無前例的。目前,國內外其它瓷器採用的均是3元配方。就是這樣從選料,提純到燒製,層層錘鍊,才能出現這樣渾然如初生的極致之白。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

火,是泥土之外,陶瓷藝術中另一個決定性的活性力量。匠人們將火的痕跡和曼妙變化淬鍊在經人的創造形成的形態各異的泥土的肌膚裡。使柔軟的泥成為堅硬甚至於永恆的陶瓷,併為他們附上色彩和溫暖。在燒造的過程中,人們窮盡各種方式,將火的升溫曲線無限改變,使陶藝的形態和釉色也隨之燦爛起舞——燒成的溫度與瓷器品質直接相關,溫度越高,瓷器的釉面硬度,強度,光澤度,緊實度都會越高,此前歷史上最高燒成溫度為1300℃,漢光瓷獨特的燒製工藝與裝置,使得它得以超越歷史,燒成溫度高達1380℃-1400℃,釉面硬度為7843MPU,光澤度達98。6%,在觀感與觸感上,都令人歎為觀止。

世世代代偉大的工藝匠者們,都在傾盡時代之力,馴化著雕刻著泥土中至純至美的力量,不僅是審美的延續,更加是歷朝歷代時代精神的佐證,匠人精神薪火相傳。

匠心中國·大匠之風 | 李遊宇 陶瓷是泥與火的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