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除了報時還有什麼作用

作者:由 講歷史的女子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1-07-25

四更是幾點

打更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報時制度,最早起始於先秦時期,成熟於漢代,但最初的打更制度是官廳專屬,直到元朝之後才推廣到民間。打更的人統稱為更夫,他們每天夜裡敲著竹梆子或鑼在規定的區域內巡夜報時,並提醒各家各戶防火防盜。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除了報時還有什麼作用

古代的打更者其實就是相當於現在值夜班的保安,到處走走、巡邏,看看有沒有什麼要緊的事發生,比如看見小偷了,發生火災了之類的,然後及時採取措施,讓事態不再發展下去。

為了讓普通老百姓掌握這些時辰特別是掌握夜間的時辰,就有了巡夜的職業——更夫(俗稱打更的),所以打更實際上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在古代,沒有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更夫這個職業甚至遍及農村城鎮。古人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描述,有些聽慣了打更聲音的突然聽不見打更報時都覺得心裡不踏實,甚至是一種恐怖、肅殺不詳的氣氛,讓人睡不著覺。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除了報時還有什麼作用

打更其實他也是有著一定規律的,人們如果只是聽打更人的吆喝的話,那打更人還不把嗓子都還壞了,古人其實是透過打更人敲打他手裡的那個東西的輕重和次數來辨別時間的,時間不同打更人敲得次數和快慢都不同。這麼開來古人還是非常聰明的。

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最初只有巫師才有資格來打。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古代計時,是將一晝夜分戍十二個時辰,按卜二支的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乍、未,申、西、戍、亥。

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責任心去打響“咚咚咚”,打更的具體操作如下:

戌時一更(即19點-21點),也稱落更。更夫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三更(23點-1點) 平安無事

丑時四更(即1點-3點),更夫高喊:“天寒地凍。” 打時要一慢三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除了報時還有什麼作用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不管是那種說法打更這個職業在古代總是一份很重要的職業,也是在一些情況顯得很特殊的,也在很多人的心裡有著一個重要的位置,而且古代的智慧也是不是不容小覷的,在歷史的發展中,打更人也漸漸的消失了,清朝末年就有了擺鐘,民國時期就有了手錶,而現在更多的被電子產品所替代了,打更人這份職業也就漸漸的消失了。

當然,古人已經發明出了一些計時工具,比如用點香計時,比如沙漏,或者夜觀星象等。但這些要麼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要麼裝置安排和維護比較麻煩,不可能人人用得起。因此,採用打更這種模式,每隔一定的時間,透過更夫敲鑼和喊話,讓還沒睡覺的人知道現在大致幾點了。至於打更的人怎麼掌握時間,那就好辦了。就是咱們前面說的這些計時工具,比如更香,點燃一支是一個時辰或半個時辰,時辰到了再點一支,很容易掌握現在多少時間。負責定時的人觀測到時刻變化,告訴更夫,再由更夫敲鑼告訴所有人。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除了報時還有什麼作用

此外在更早的年代裡,人們還認為巡夜的燈籠火燭和銅鑼還有驅鬼的作用,有打更的人巡夜,邪門歪歲的東西也會躲開。所以古代很重視打更,因為除了報時,還有保障一方安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