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

作者:由 童涵春朱景明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1-05-12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

漢 越窯壺

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是中國最早生產瓷器的窯場。被譽為中國的母親瓷。

考古發現漢代越窯生產瓷器的作坊遺蹟,迄今已發現的有浙江上虞縣上浦鄉龍池廟山……城關鎮戴家山等20餘處,此外,湖北鄂城縣瓦窯嘴、湖南省湘鄉老鼠山,橫溪鎮櫟斜,永嘉縣東岸鄉箬岙和德清縣二都鄉青山,寧波市郊八字橋、季岙、雞步山、郭塘岙,鄞縣韓嶺鄉谷童岙、上水箕香、倒轉背,餘姚縣柏家嶺,慈溪縣上林湖周家岙、桃園山,寧上浦鄉龍池廟後山、小仙壇、大陸岙、鳳凰山、聯江鄉帳子山、漢代生產瓷器的作坊遺蹟,迄今已發現的有浙江省上虞縣陰縣安靜鄉青竹寺也可能有東漢到三國的窯址。東漢瓷窯分佈在廣大的長江流域南岸,其中以浙江為最多,是我國瓷器的主要發源地和東漢瓷器的主要產區,後來這些瓷窯分別發展成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越窯、甌窯、德清窯與嶽州窯。

其中慈溪上林湖是越窯最重要的基地。

唐五代時,上林湖周圍窯場林立,瓷業十分發達,瓷器質量很高,是“貢窯”和晚唐、五代吳越國“秘色窯”的所在地。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越窯窯場就是由橫塘山、吳石嶺、黃婆岙等原始瓷窯發展而成。後與周家岙、桃園山等漢代瓷窯,大坪裡、鱉裙山等晉、南朝瓷窯一脈相承。德清窯瓷業起始於漢代的青山塢、張家山、黃角山窯,發展到晉,南朝的城山、焦山、小馬山和餘杭縣大陸果園、窯頂山窯,直到隋唐的元市頭窯等,形成一個自漢至唐以生產黑瓷為主的德清窯體系。而湖南湘陰安靜鄉青竹寺則有可能是嶽州窯的發源地,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

五代雙系盤口青釉花瓶

“越窯”是“越州窯”的簡稱。據《景德鎮陶錄》記載:“越窯,越州所燒,始於唐,即今浙江紹興府,在隋唐曰越州。”作為一種地方特產,唐代通常以窯所在的州名來稱呼瓷窯,越州窯的主要窯場在越州所轄的餘姚、上虞境內,所以統稱為“越州窯”。越窯始建於漢,這比前人“始於唐”的推測要早得多。

越窯自建立以來,發展很快,這時的主要窯場在會稽郡上虞,始寧兩縣,即今上虞曹娥江兩岸。現已查明在上虞境內的三國吳時的制瓷作坊40處,比東漢時增加4倍;西晉的制瓷作坊遍址六七十處,比三國時又增加近1倍,可見瓷業發展非常迅速。與此同時,在紹興縣九巖、王家漊、古窯庵、新民、下青塘等地發現10餘處;蕭山縣上董、石蓋村,餘姚縣竺山、陳家岙、賀墅堰、楓樹弄、樂安湖,慈溪縣翁家墳頭、大坪裡、金雞岙、馮家山、獾豬坪、大池墩和鱉裙山等15處,鄞縣韓嶺、小白、寧波雲湖以及臨海縣鐵場、安王山、馬岙、西岙、五孔岙等共150餘處,這些是儲存至今的有遺蹟遺物可證的瓷窯遺址,沒有發現的可能還有,所以實際的瓷窯數量應該更多。瓷業分佈在浙江東部廣大地區,其中以上虞、紹興、慈溪,餘姚為重點。以前由於掌握的資料不多,把我國形成瓷窯體系的時代定為宋代。所謂窯系,一般是說一定產區各窯因原料、造型、裝飾、工藝等長期所形成的共性傳統。其實越窯等歷史名窯在六朝時就已形成產區範圍廣、瓷窯眾多、制瓷技術高的瓷窯體系。它充分顯示了我國制瓷歷史的悠久和當時瓷業的繁榮。

窯址範圍都比較大,廢品堆積層豐厚,而且都用龍窯燒製瓷器,生產能力比較大。上虞縣聯江鄉馬鞍窯是三國吳的瓷窯址,1978年經過發掘,發現龍窯一座,全長13。32米,寬2。1~2。4米,窯室長10。29米,寬2。1~2。4米,裝坯件的面積是21。6平方米。1979年南京市中央門外幕府山張王山吳五鳳元年(254年)紀年磚室墓出土的盤口壺,腹徑19。4釐米。以此壺為例,窯內直向可裝50排,每排可放10件,根據當時越窯的裝窯情況,即使壺上不再疊裝其它器物,一窯亦可燒盤口壺500件以上。若燒製同墓所出的碗,按照當時的裝燒方法,碗與碗之間用三足支釘間隔,以疊裝5件計算,則一窯可燒碗1萬件以上,裝燒量是很大的。三國以後,窯頂設投柴孔,龍窯窯身更可以延長,裝燒量越來越大。

三國越窯青瓷的胎質、釉色與東漢相同。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

晉代越窯 故宮藏

胎質細膩,呈灰自坯料顯然是就地取材的。浙江所產的瓷石原料是一-種含石英——高嶺土——絹雲母型別的花崗岩類分化後的礦物。它有製造瓷胎所必須的石英,高嶺土,絹雲母等3種基本礦物成分。

越瓷的化學成分與當地的瓷石原料十分接近。西晉時胎色加深,普遍作灰色或深灰一高嶺———絹雲母型別的花崗岩類風化後的礦物。它具有製造做成瓷器的瓷胎所必須的石英、高嶺、絹雲母等3種基本礦物成分。從化學分析表中可以得知,坯土中氧化矽的含量很高,氧化鋁的含量較低,在15。65~18。06%之間。氧化鋁的含量低,使瓷器容易發生變形現象,加上這時期的碗、盞、盤等採用疊裝法,胎件底部要承受一定的重壓,所以坯壁比較厚。同時坯中含有2%左右的氧化鐵和1%以內的氧化鈦,在還原氣氛中,高價鐵(Fen0。:)還原為低(EeO),低價鐵比高價鐵助熔作用強烈得多,能夠在較低的燒成溫度下燒結。另外鐵與鈦又是一種著色劑,這是越窯瓷胎呈現淺灰、灰色的原因。瓷胎外普遍施青釉,釉層均勻。上釉的部位根據器物的不同用途而有差別:碗、盞、缽、盆等都是內部滿釉,外部施釉至近底處;壺、罐等容器一般是口沿內外及外壁施釉,內壁露胎不上釉。由於胎的顏色對釉的呈色起襯托作用,所以三國越瓷色淡、釉呈青色,西晉以後胎呈灰或深灰色,越窯瓷釉屬灰釉,釉中含有16~20%的氧化鈣,含量這麼高的鈣是靠加入草木灰而得到的。鈣在釉料中是助熔劑,能在較低溫度下破化。灰釉具有光澤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特點+在整料中還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鐵是青釉的主要著色劑,在不同的燒成氣氧中使釉呈現青黃不同的顏色。青瓷在燒成過程中,分氧化、還原與冷卻三個階段。胎釉中的鐵在氧化氣氛中處於高價狀態(Fe:Os),呈黃赤色,在還原氣氛中,使鐵處於低價狀態,低價鐵則成青色。,故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釉呈青色。由於龍窯的燒成氣氛控制比較困難,所以越窯窯址中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青釉或黃釉的瓷片。瓷器都在1200℃以上的高溫中燒成,最高的達1300℃,瓷胎燒結堅硬,不吸紅、不吸水、胎釉燒結緊密,極少有剝釉現象,在胎釉方面都達到了瓷器的要求。

三國時常見的有碗、盞、罐、壺、罍、鍾、盆、缽、盒、盤、耳杯、橘、燻爐、燈、唾壺、虎子、雙口罐、硯、水盂等實用器和供隨葬用的錐鬥、火盆、鬼灶、井、雞籠、狗圈、碓、磨、礱、米篩和堆塑罐等明器。在實用瓷中有餐具、酒具、文具、盥洗具、照明用具和衛生用瓷等等,用途廣泛,這表明,越瓷製品已滲人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漸代替了漆木、竹、陶與金屬製品,體現了瓷器製品的弦,大生命力和燦爛的發展前景。

西晉時,越窯出現扁壺、雞首壺、尊、獅形燭臺等新產品,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

越窯雞首壺

同時罍、鍾等容量較大的容器趨向消失。這時常見的產品有盤口壺、扁壺、雞首壺、尊、罐、盆、缽、橘、燻爐、燈、獅形燭臺、硯、水盂、唾壺、虎子以及堆塑罐、豬欄、狗圈、雞籠等明器,是六朝時期花式品種最豐富的時期。

三國西晉越窯瓷器造型時尚是把許多器物做成動物的樣子,如羊形、獅形燭臺、熊燈、鳥杯和蛙盂等,或者用動物紋作裝飾。南京市清涼山、西崗等地古墓出土的羊形燭臺,全器做成學只溫馴蹲伏的羊,額上鏤圓孔,用以插燭照明,造型優美,藝術價值很高。熊形燈具有燈盞與燭臺2種,南京清涼山吳墓出土的一件油燈盞,底座是一個承盤,盤中心塑熊形燈柱,熊作坐狀,前肢託護著頭,頭頂碗形燈盞,外底刻“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是一件十分難得的有紀年銘文的瓷器。熊形燭臺的造型比較簡單,崇作豎坐狀,右前肢拿食,作張嘴露齒吞噬狀,頂部開一個圓形、笙、彈琵琶和倒立等舞樂雜技場面;有排列成行或左右圍坐,拱宅。在樓屋門口及其周圍常常堆塑各種人物,有吹笛、撫琴、吹手相迎的;也有執杖作門衛,或一手握槊,一手持盾騎獸奔騰的;因是明器,所以還有身著孝服的人物,在靈柩或祭案旁跪拜哭泣行祭寞禮,同時還點綴著一些羊、狗、鼠、猿、熊等動物,顯示了-幅人間社會的活動情景。在罐的上部則是百鳥雲集的熱鬧場面,一大群鳥互相簇擁著飛向罐口。罐的腹部貼飾佛像、執杖俑、羽人乘神獸和魚、龜、蛇、爬蟲等等,是一個神人雜處,怪誕奇異的世界,它與罐的上部用一道腰沿隔開,好像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在漢代的帛畫和畫像磚(石)中有在一幅圖中同時繪著天上、人間、地下3個不同世界,這種堆塑罐既有漢代的遺俗,又有晉人的新創,特別是佛像的出現顯示了佛教文化的影響。模印堆塑天上、人間和地下三界場面的堆塑罐是蘇南、浙江通行的一種明器,在皖南、贛北只是偶有發現,使用範圍不廣。堆塑罐有陶有瓷,陶質的僅見於南京、江寧等地。瓷罐發現較多,在南京也有出土。從瓷器的特徵,特別是從銘文中可知,它們中的多數是由越窯生產的,也有少數為婺州窯與甌窯生產。陶瓷罐的基本形態類似,它們在同時代的墓葬中出土,說明蘇南,浙江在漢末至西晉仍為一文化區,所以在喪葬習俗方面的表現也基本相同。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

婺州窯多管瓶

瓷堆塑罐由東漢的五聯罐演變而來。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

上虞鳳山等地東漢原始瓷窯就已生產原始瓷五聯罐。最早的五聯罐像個雙節葫蘆,罐的上部裝5個像盤口壺樣的小罐,其中中罐較高大,與器腹相通,周圍的四罐比較矮小,且與器腹不通。下部是一個較大的扁圓形腹,腹下有的是平底,有的裝圈足,肩腹飾兒道凹弦紋。以後器身逐漸增高,腹部由扁圓發展成圓形、豎橢圓形,上部出現。少量的鳥或猿猴等堆塑。奉化縣白杜南岙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墓出土的瓷五聯罐,上部已殘缺,肩部殘留人物鳥獸等堆塑。說明到東漢晚期堆塑裝飾已逐漸增加。以後中罐不斷擴大;周

圍的四罐逐漸縮小,到吳末西晉時被樓闕和其它堆塑所掩蓋,成為不顯眼的附件。人物、樓闕、飛鳥和狗、羊等等堆塑則不斷增加,成為當時成型最複雜、裝飾手法和內容最豐富的一種明器,東吳西晉時的堆塑罐,有稱五管瓶、五聯罐、飛鳥人物罐、穀倉,百戲飛鳥穀倉罐和魂瓶等,名稱不一。其用途,一般認為是作陪葬的明器——穀倉,《中國陶瓷史》即持此說,說“紹興,蕭山等地出土的吳晚期的穀倉倉口百鳥簇擁,引頸展翅,生動地展示了糧食盈廩百鳥爭食的情景。其下是人物百戲,有的奏樂,有的要技,又是一番喜慶豐收的歡樂場面。一是鳥,一是人,以兩種迥然不同的表現形式,突出糧食滿倉的主題,……”。也有認為是“魂瓶”,是墓主人魂魄依託的所在。對於它的用途與器名尚

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除以動物作為裝飾外,三國時常見的紋飾尚有玄紋水波紋等,玄紋在越窯中已普遍使用,是漢代紋飾的延續。到吳中晚期,瓷器成為江浙一帶人們重要的日常用品。羊形燭臺等成型困難、式樣優美的產品不斷出現。裝飾花紋也有了創新。在唾壺、盆罐,壺等主要器物的腰部出現斜方格紋,到吳末除以動物作為裝飾外,三國時常見的紋飾尚有弦紋-水波紋等。弦紋與水波紋在漢代的越窯中已普遍使用,是漢代紋飾的延續。到吳末又在網紋的上下加飾聯珠紋,成為由網紋、弦紋和聯珠紋組成的花紋帶,再配以鋪獸喇環、龍、虎和佛像等,使器物更加穩重端莊。聯珠紋多數由一個個相互連線的花蕊紋組成也有少數簡化為一個圓圈,常常裝飾在網紋與玄紋的上下端。網紋的變化比較多,有單純用斜方格紋組成,有在斜方格內用細斜線分成9格或16格,粗細相雜;或者只印出內凹的核形,而沒有凸起的細線,別具一種風格。

西晉時,聯珠網紋帶成為越窯的主要裝飾,另外有禽獸紋帶、稜形紋和忍冬紋等,數量都比較多。禽獸紋帶由龍、鳳、虎等多數都放在地上,只有碗、耳杯等少量飲食器皿放在案上。視線所及之處,適應當時席地而坐,或坐於矮榻的習慣。瓷器大多數都放在地上。只有碗,耳杯等少量飲食器皿放在案上

它西晉後期出現以鐵為主要著色劑的彩料,在已施釉胚件的口沿部或肩部以圓點的形式著彩多數是對稱4點。在整體青色中綴以幾點褐點,非常醒自,因在釉面之上著彩,故稱“釉上

彩”

。瓷器上使用褐彩,在三國已經開始,但使用很少。東晉南朝時,越窯瓷業比較分散,在上虞、紹興、蕭山、餘姚、慈溪、鄞縣、臨海等地,都有少量窯場,已發現的窯址數量比西晉

大大減少。從瓷窯的數量看,東晉南朝時的越窯瓷業似處於停滯低落階段。

從窯場的遺物觀察,此時的越窯似已改為生產實用器。常見的產品有壺、罐、尊、缽、匝、橘、盆、碗、盤、盞託、耳杯、燻爐、虎子、唾壺、水盂、硯、燈、羊形燭臺等,以盛貯器和飲食器為主。盛貯器中罐、壺的形式較多。罐有扁圓腹罐、雙系罐、四系深腹罐;壺有盤口壺、盤口折肩壺、雞首壺等。碗大小配套,從窯址採集的標本中可以看到同一形式的,不同口徑的碗有十多種之多。同時盞開始出現了託,使用時盞放在託的中間,以避免“盞熱燙指”,這比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所說的“託始於唐,前代無有也”之說早了300年。

南北朝時瓷窯和器類都有所減少。常見的器物有壺、罐、

體、盆、碗、盞託、燻爐、虎子、唾壺、硯與燈等。羊形燭臺、耳杯等消失了,盆、燻爐漸漸減少,缽的形狀與外卷口的大碗一樣,器形進一步向修長方向發展,變得苗條秀氣,與當時門閥士族的“秀骨清象”的審美觀點相一致。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

六朝時期越窯器形變化的總趨勢是:早期器形矮胖端莊,東晉開始陸續向清復秀麗方向發展,例如盤口壺,三國時盤口淺而小,壺頸粗短,扁圓腹,最大徑在上腹,東晉時盤口加大,頸漸

高,圓腹或橢圓腹,式樣秀氣優美。南朝時口更大,頸加長,腹更深,底放大,給人以瘦長的感覺;雞首壺,出現於吳晚期,吳和西晉的壺形似小盤口壺,肩部的一面貼個雞頭,尖嘴無孔,另一面

貼一條象徵性的雞尾。東晉的雞首壺,壺身變大,肩部的雞頭,上有冠,下有頸,圓啄有孔,與雞頭相對的一面裝一個圓股形的把手,上端粘住盤口,下端接在肩腹相交處,東晉中晚期有的把

手上端雕塑龍頭或熊首。又如碗,三國的口大、底小、腹淺,西晉時上腹近直,下腹向內斜收,底內凹;東晉碗,腹加深,底放大,底有平底和假圈足兩種。南朝時為直口、腹壁向內弧收,假圈足較高,器形優美。只有唾壺情況比較特殊,器形由高變矮,式樣由端莊大方變成古樸,其中吳與西晉的都是仿商周銅尊的樣子。東晉開始,由喇叭口變成盤口短頸,扁圓腹,底由圈足變成平底,南朝腹部更扁,底為平底與假圈足。綜觀六朝越窯唾壺,成形由複雜到簡單,容量由大變小,成為更加經濟實用的一種唾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建業(晉代改名“建康”)、會稽一帶道教思想盛行。還有源於原始宗教巫術圖騰崇拜的祥瑞之說,如“羊者祥也”、“鹿者祿也”等等傳統觀念仍然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觀。在東吳、西晉的越窯瓷器上,特別是堆塑罐上,還可見到羽人騎虎,乘龍奔騰翱翔的堆紋。在堆塑罐上還常堆砌亭臺樓閣,樓閣多數為龐殿式。1973年江蘇金壇儲王莊吳天璽元年(276年)出土的雄塑罐上的建築,上下分9層,兩側有闕,結構複雜,建築宏偉,是研究當時建築的珍貴資料。

唐代

唐代陶瓷特徵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迅速發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瓷器的器類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製作精細,遠遠超越前代。唐代瓷器的發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_

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稱之。

瓷器作為日常生活器皿與時代和社會的風尚密切相關。唐代如飲茶之風的盛行,促進了茶具的發展。因為制瓷工藝的改進,瓷制器皿品質的提高,瓷制的實用器皿就大大發展起來並部分的代替了金、銀用具。唐代的陸上與海上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也促使了瓷器的發展,當時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絲綢外,瓷器也隨之銷往國外。為適應外銷的需要,以及西亞文化的影響,瓷器的造型、紋飾也吸取了一些外來的因素。唐代厚葬之風很盛,主要作為隨葬用的三彩器,也隨之迅速發展。上述種種因素,形成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風貌。

魏晉南北朝流行的雞首壺,在唐代已不再出現,常見的是二種多稜形式圓柱形短流的執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為曲柄,在流與柄之間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見。盤口壺壺口也由盤口變為喇叭口,壺腹一般作橢圓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獻上,稱中均大量生產,形制也大體相同。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從唐人的“舉杯邀明月”、“會須一飲三百杯”和“銜杯樂聖稱避賢”等詩句中,可以知道當時飲酒是用杯。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帶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其中“σ”形旁柄的杯和下柄剖面呈“凸”字形高足杯等是直接仿製金銀器的形式燒製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還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後就不再出現。一種廣口外卷、無頸、豐肩、無系耳、平底的罐卻大量興起,這和罐一般腹部豐滿、有蓋,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南北各地瓷窯都進行生產,尤其在北方廣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見到。

隋代的高足盤,唐初的北方瓷器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燒製,但形制有改變。隋代的喇叭狀高圈足已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製作也較隋代精緻。

碗是生產量最大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窯都普遍燒製,形制也大體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種碗近似缽形,但體積小,器壁一般較厚重。唐代中期,開始出現一種身淺,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後這種碗式大量出現,碗的胎壁從厚重逐漸轉趨輕薄,從玉蟹形底向寬圈足方向發展。這種碗式的流行,與唐代飲茶盛行有直接關係,唐代稱這種碗作茶甌。陸羽《茶經》曾對當時各地瓷窯所產茶碗,作了細緻的比較和評論。孟郊、盧仝、皮日休、鄭谷、徐黃、陸龜蒙、韓偃等詩人,也都有讚美茶甌的詩句,給瓷製茶具增添了聲價,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發展和工藝的改進。與茶碗相配套使用的是碗託,亦稱“茶托”與“茶船”。

越窯茶托的託口一般較矮,浙江寧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窯青瓷茶碗中,還有碗託連燒的。有的茶托口沿捲曲作荷葉狀,茶碗則作花瓣形,非常和諧,再加上越窯翠青的釉色而更顯雅緻,所以唐末詩人徐黃將茶和盛茶的茶具比為“嫩花涵露”,是絕妙的描述。邢窯白瓷壺與玉璧形底的碗、盞託等與越窯所產大體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時代特徵。瓷枕在隋代已經出現,唐代有較大發展。唐代瓷枕一般為長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為多,常出土於北方唐墓中,南方則較少見。瓷硯多為圓形,魏晉時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還有滴足及珠足。唐代瓷硯則向多足、鏤孔圈足發展。硯面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窯均產硯,有大、有小,小者數釐米,大者近尺,這與唐代書法藝術普及有關。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亞波斯文化的影響。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龍柄鳳頭壺,造型巧妙,器身堆貼瑰麗紋飾,壺蓋塑成一個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與壺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連以形狀生動活潑的蟠龍柄,這是唐以前所未見的新樣式。雙龍耳瓶的器形,也同樣可以看出是吸取了外來的胡瓶的特點,壺身與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雞頭壺大體相同,無頭,而用一對龍形耳作為裝飾,這種雙龍耳瓶與鳳頭壺均盛行於初唐,唐高祖的兒子李鳳墓中出土的白瓷雙龍耳瓶,就是此種造型。

五代浙江新建重要越窯有黃鱔山窯、燕子衝窯、瓦牌山窯與南山腳窯等。其中尤以前三處最為重要。

①黃鱔山窯址位於上林湖南端東岸,下灘頭村的後山堆上。面積長約300米,東西寬30米,遺物豐富。燒製器物有注子、碗、杯託、痰盂、罐、瓶、匯、香爐、鳥、狗、如意、盒、盆、洗、盅、盤、碟等,在器形、紋飾和釉色等方面,基本上代表了這時期越窯瓷器的特徵。

②燕子衝窯址位於鐵網山西,窯址面積約與黃鱔山窯相等。燒製器物以碗、瓶和注子為最多。

③瓦牌山窯址位於白石尖山南麓,與東岙上墳山等窯址接近。遺物較為豐富,器類有盤、盒、罐、水盂、杯、碗、缽等。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制瓷原料處理精細,胎質呈淺灰色或灰色,器物成型操作十分嚴格,胎壁薄,器形規整,器表光滑,口沿細薄,轉折處分界顯明,給人以輕巧之感。器物均

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

越窯青瓷在唐代即有“秘色瓷”之稱。所謂“秘色”,根據宋人的解釋是因為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命令越窯所燒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稱“秘色”瓷。清人評論所謂“其色似越器,清亮過之”,可見,“秘色”是越窯青瓷中的色澤最佳者。近20年來,這類越窯青瓷在考古發掘中也出土過不少,吳越國都城杭州和錢氏故鄉臨安縣先後發掘了錢氏家族和重臣的墓7座,其中有杭州市郊玉皇山麓錢元瓘墓、杭州施家山錢元瓘次妃吳漢月墓、臨安縣功臣山錢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器形有碗、盤、洗、碟、盒、杯、缽、釜、燈、罐、罌、缸、執壺和唾壺等。

執壺嘴長而微曲,作瓜果形或為圓球狀,柄加長,下端貼上於腹的中下部,柄孔寬大,式樣秀氣,使用輕巧方便。揚州西湖鄉與杭州三臺山五代墓所出的執壺,壺體兩頭小中間大,蓋於壺口,鈕作瓜蒂狀青綠釉,形似一個新鮮的瓠瓜。

吳越國王錢元瓘墓出土的龍罌,腹部浮雕的雙龍騰空搶珠,造型莊重,技藝高超,為越窯瓷器中所罕見之精品。周墓出土的窯糊鹹,飾村蓋罐式樣別緻,高直口,腹部橢圓,器身作瓜形,肩部兩側各設兩個長方形鈕座。蓋的兩側相應位置有一個圓頭長方形紐,紐與紐座之間鏤軸孔,蓋紐插入紐座中,在軸孔中用插銷固定,是一種既美觀而又實用的食物盛儲器。

越窯在唐代注重釉色,釉面上雖然出現了刻劃花、印花裝飾,但線條簡單,印花裝飾多用於碗底、盤底等圓形的畫面,線條亦比較拘謹呆板。五代時期越窯瓷器仍以光素紋飾的器物為主。,間有用刻花裝飾的,繁縟的刻劃花更為少見,設計著力於造型上的秀美,是五代越器的主導特徵。臨安板橋五代早期吳越國功臣吳漢月墓所出的11件瓷器,都不見刻劃花。杭州玉皇山麓五代吳越國王錢元瓘夫婦墓,臨安大廟山錢元玩墓,杭州三臺山五代磚室大墓中所出的越瓷,有刻劃花的也不多。錢元瓘死於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吳漢月死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距北宋立國只有八九年。由此可見,盛行繁縟的刻劃花裝飾,應是北宋建國以後的事。

褐彩出現於唐末五代之際,彩繪常畫在大件和珍貴的器物上,如浙江臨安唐天覆元年吳越國王錢鏐之母的墓中出土的褐彩雲紋缽形燈,褐彩雲紋鏤孔爐,紋樣有如意形雲紋和蓮花瓣瓷窯相似,唯腹呈橢圓形,肩頸兩側置對稱的雙紐座,腹頸部繪等,筆法嫻熟。臨安板橋是氏蘊所出的褐彩雲紋四系瓶,器形與醬色捲雲紋,肩部繪覆蓮,形體高大,造型精美、莊重端麗,為越窯釉下彩少有的精品。

宋以後官哥汝定均,景德鎮窯等南北大批窯場興起,越窯雖然在宋代還有精美器物出現,但是已經大不如前了。

至元明已不復燒造。

下面簡單說幾句越窯鑑定的要點

一 越窯無論什麼朝代什麼窯口(秘色瓷除外)都有開片,雖然開片形態各異,但是自然流暢

二 都有形狀各異的支釘,依朝代不同支釘形態也不同,要仔細辨別的。

三 底胎幹老,火石紅明顯。早幾年見過仿燒的器物,胎地粗松,比較容易辨別的。

邢窯執壺有什麼特點漢越窯壺越窯生產瓷器的年代久遠,被譽為母親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