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作者:由 城市記憶CityMemory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1-12-23

什麼叫洋乾漆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文/古匠灣人

十間頭南起文昌閣,北止福壽橋。街道不長,像一條曲尺形狀,由一個轉彎處分為長短兩部分。

短的一條街從西往東,約百來步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兩家主要單位,一是原省祁劇團宿舍。文革開始後,省祁劇團遷往邵陽,改為省木偶皮影劇團宿舍。另一家是長沙燈泡廠,那時候燈泡廠有三四百職工,上下班時間人流熙熙攘攘,很是熱鬧。今天均已消失無影了。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原燈泡廠

長的一條街從南到北,約二百多米長。基本沒有什麼單位,只在北端靠福壽橋的鐵路邊,有一家南貨食品店,一家豆腐店。另有一間只有一個師傅的理髮店,還有一間連環圖書店。圖書店不賣書,只租看,一分錢可以看兩本圖書。街上其餘的房屋散居著很多人家。

說冷清,也確實蠻冷清。只要上下班時間一過,街面上就幾乎沒有什麼行人了。因為從拐角處由南往北靠東邊是一堵長長的圍牆,那是湖南醫學院的界牆。這一堵長圍牆外既無單位也無住戶,所以特覺冷清。街道路面也不寬,如果汽車進入,僅僅也就能單行,不可會車。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今天寂靜的十間頭

說熱鬧也熱鬧。六十年代,大清早就有祁劇團的演員吊嗓子,好大一片區域都聽見。1968年祁劇團搬走後,遷來木偶皮影劇團宿舍。笛聲和二胡聲又常常回響在這一片。

記得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木偶皮影劇團一個子弟,叫王羅生,坐在宿舍大院門內拉二胡,一拉就是一兩個小時,後來聽說成了省團的首席二胡。據《長沙老街》載:1928年,華中美術學校曾遷至十間頭。可見文藝氣氛濃厚是素有來源。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此處原有老劇團宿舍已被拆掉重建

這條街的拐角處有兩座公館,一座是十間頭15號,一座為十間頭17號,這兩座公館至今仍保留完好,並在大門口懸掛著“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的木牌子。大門緊閉,十分清靜。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十間頭15號(原72號)公館,為任邦柱公館 圖源/心口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十間頭15號公館門上標識

但在1970年代初,十間頭17號公館的門口曾經掛上了一塊很文藝的招牌:長沙風琴廠。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十間頭17號(原68號)竹益堂,原為任理卿公館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十間頭文化牆上的任理卿公館簡介 圖源網路

我在這家街辦小廠當了幾年細木工。先是做教具模型,後來做風琴。這家街道小廠的技術骨幹,都是1957年的右派分子。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木工、鉗工車間青工麓山合影 李曉明供圖

第一個是柏原,他中等個子,身材挺拔,眼神深邃,不苟言笑,走路挺胸直背,步伐沉著有力,看得出是那種意志堅毅,情緒不輕易外露的人。我們跟他打招呼,他也僅僅打一個咪笑,微微點頭,算作迴應。

知道他情況的人,曾向我們透露:他是一位三八幹部,隨軍記者,南下湖南任新湖南報編委,1957年打成右派後勞改(或勞教)三年。出監後什麼事都做過,還曾經在老火車東站為過往旅客扛行李以賺取生活費……可以說是受盡了各種磨難。

他的一家也跟他備嘗辛苦,當時他們家應該是居無定所,臨時在洋火局一個木工師傅家租了一間房子安頓下來。一家四口,一妻一子一女,兒女當時也已成年,雖然擁擠不堪,但總算有一個棲風避雨之所了。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風琴廠全部青工去韶山參觀的留影 李曉明供圖

另一個是塗安民,長得很黑,顯得很瘦,原是一個緬甸華僑,某校的教師,打成右派後輾轉流落於此,在技術室負責教具設計製圖。我們碰見時,一概稱呼為“柏師傅”“塗師傅”,並不稱老師。因為老師在文革中歸屬“臭老九”之流,而師傅是工人師傅的泛稱,有褒義。

和我們聯絡較多的是曾水帆。他個子不高,圓圓的臉,戴一副近視眼鏡,眼鏡框斷了一隻腳,用一根細線拴住掛在耳朵上。大約他很少自己刮鬍子,每個月理一次頭髮,順便讓剃頭師傅刮一下。經常看到他頭髮亂蓬蓬的,連腮鬍鬚生長茂盛,很多人都喊他“水鬍子”,我們青工都稱他“曾師傳”。

他是1950年代初期湖南省音協的理事,1957年打成右派後與妻子離婚,兩個小孩夫妻各自撫養一個。勞改之後沒有了正式工作,“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曾師傅特別嗜酒,幾乎三餐都離不開酒。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曾水帆,四川瀘州人,畢業於福建音專,20世紀30年代到長沙一中任教直到1949年。其經典作品《澧水船伕曲》曾轟動一時。圖為曲譜的一部分。

他家住在文昌閣,一清早起來就要到王家巷或者二馬路的南食店買酒喝,也無需什麼下酒菜,站在櫃檯邊慢慢喝,眼神憂鬱,表情呆滯,也不同旁邊喝酒的人講話,一個人喝悶酒。喝完酒就去十間頭上班。

曾師傅剛到廠裡來就是畫圖紙,把風琴的每個部件都畫下來,繪成機械製圖,然後曬成藍圖。機械零件鉗工班負責做,木作件由我們木工做。油漆是由後來非常著名的書法家李立老師的女兒做洋乾漆,裝配則在曾師傅指揮下完成。每個音簧也由曾師傅親自校音。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風琴試製成功合影。後排左一戴眼鏡者曾水帆,後排右二為本文作者 李曉明供圖

第一臺風琴試製成功後,曾師傅站中間,工廠領導、我們幾個木工裝配工則站在曾師博兩邊。曾師傅那天也破例新理了發,鬍鬚颳得乾乾淨淨,難得一副喜孜孜的模樣,請照像館給我們照了一張報喜的相片,風琴則擺在前排中心位置。

廠領導安排了兩個女孩子跟曾師傅學校音,應該都是具備較強較多音樂細胞的年輕人。因為校音屬於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工作,並不單純是技術活。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曾水帆第一批女徒弟 李曉明供圖

這兩個女孩一個是李某某,會拉二胡拉大提琴,她父親是個右派分子。一個是龍某某,她是湘西苗王龍輯伍先生的女兒。我父親也是右派分子,從這些資訊也可推知,進入這家街道小廠的青年,大都屬於出身複雜的情況。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風琴裝配車間青工在韶山合影 李曉明供圖

後來廠裡又來了一批文革中劇團下放人員。其中一個叫劉伯濤的較為有名,他是原長沙市湘劇團的鼓手。舊劇團樂隊沒有指揮,都是以鼓手敲鼓為樂隊指揮訊號,而且他還會好幾種樂器。

他為人很幽默風趣。因為公館不大,容納不下幾十個工人,劉伯濤和幾個為教具模型打砂紙拋光的工人,就搬了一張工作臺,坐在街邊做事。踫到認識的人問他,他就笑嘻嘻地說:“街道工廠當然坐在街上做事啊!”

記得我們工廠排練過一出小花鼓戲,劉師傅晚上還來廠裡為花鼓戲排練打鼓。六十多歲的老人,在家吃過晚飯又跑到廠裡來配合排戲,真的很感動。曲調都是現成的,什麼西皮流水、二黃、西湖調等。這麼吹吹打打,彈彈唱唱,讓十間頭這條偏僻的街道確實熱鬧了一陣子。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十間頭 攝影/zansa

後來慢慢逐步落實政策,劉伯濤和劇團的人都安排到正規工廠去了,滿60歲的人員也辦理了退休手續,回家安度晚年。

1979年柏原也平反改正,先是安排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當副社長,後來又擔任了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我和一個朋友到出版社他家宿舍去過一次,柏師傅很客氣地接待了我們。

塗師傅也平反安排到長沙電子技校當老師。1983年或1984年,我在東塘踫到過塗老師一次,他說已經退休,並在興漢門開了一家個體書店,熱情地邀請我去書店玩。我那陣子很忙,因為在單位剛剛脫產,需要學習努力的事情多,一直想去而未去。過了幾年才聽說塗老師已經去世。

只有曾師傅一個人,未能熬過冬天。記得大約是1974年冬天,那是一個嚴寒的冬日,街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白雪,屋簷下掛著一根根冰凌。我踏著未融化的積雪,剛到廠裡,就聽到了一個驚人噩耗,說曾師傅去世了!

沒聽說生病啊?怎麼就去世了呢。一問才知道,昨晚曾師傅在二馬路南食店喝了幾兩酒,店裡打烊了,他才搖搖晃晃,醉醉熏熏回家去。因文昌閣路口挖了較深的溝,溝兩旁還堆了很多泥土。曾師傅不小心摔到溝裡,因醉酒爬不上來,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人發現,而人已凍僵。送到醫院也無回天之力了。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陳先樞供圖

就在他去世不久前,我們風琴廠的木工班幾個青工還專程去他家拜訪過曾師傅。他非常高興,想泡茶給我們喝。但熱水瓶是空的,好像也沒茶葉。連忙叫我們坐,可說是家徒四壁。除了床,還有一張破舊桌子,一口大木箱。

我們說:“聽說您參加了1955年在華沙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還寫了一支歌,獻給聯歡節。”曾師傅臉上露出了難見的笑渦,從箱子裡尋出一張泛黃的歌紙。我們接過歌紙,看到了“題目:《我們的歌聲飛向華沙》,作曲:水帆”。真是昨日方歡晤,今日已登仙!老天怎麼如此無情啊?

下班之後,我們幾個青工到曾師傅追悼會棚子看了一下。靈堂已設好,橫幅為:曾水帆先生追悼會。輓聯為:半世潦倒可堪後人借鑑,一杯濁酒淹卻腹中才華!這副輓聯可能為柏原老師所作。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十間頭巷文化牆 攝影/心口

一晃四十五、六年了,許多事情都已模糊,唯獨這白紙黑字的輓聯卻深刻在了我心中,永遠難以忘記,也使我感慨萬千:人即使再倒黴,也不可自我頹廢!

早幾天,我抽空又去十間頭走了一回。長沙城許多老公館都消失了,15號和17號這兩座公館還頑強地挺立著,飽經滄桑。1970年代曾掛有“長沙風琴廠”的17號公館門上有橫匾“竹益堂”三字,對聯為:竹因虛受益,松以靜延年!另有一小牌釘在大門上,寫有:長沙市開福區黃埔同學會。公館大門緊閉,公館裡靜寂無人,街面上也寂寞無人。

長沙十間頭記憶:不起眼的小巷裡也曾名人薈萃

竹益堂門上的標牌

曾經熱鬧一時的街道小廠,如今安在?那些曾經出出進進的工人師傅,今天還好嗎?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釋出,作者 | 古匠灣人,編輯 | 明明,未註明出處圖片均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