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作者: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1-04

龍形帶鉤是什麼

在成都武侯祠《大三國志展》中有三件帶鉤,分別來自魏、蜀、吳三國,其中魏國的鎏金銅帶鉤和吳國的銘文錯金銀銅帶鉤形制與有名的東漢“丙午神鉤”相似,像出自同一品牌,實質代表了兩漢時期帶鉤的主流樣式。而來自四川博物院藏的蜀漢大司馬蔣琬的帶鉤,形制上有別於其他兩件帶鉤,類似琵琶形。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四川博物院藏蔣琬帶鉤

小小帶鉤 彰顯主人貴重身份

蔣琬帶鉤,以青銅打造,整體形狀像琵琶,鉤頭用於勾連革帶一端,鉤體起到固定革帶另一端作用,鉤體上有龍鳳圖案和五顆排列規整如五邊形的星點,鑲嵌的綠松石已脫落,鉤柄較長,正面有北斗七星圖案,點綴綠松石。鉤柄兩側有漢隸銘文72字:

帝堯所作,鉤無短長。

前適自中,後適自傍。

主以闢兵,天圓□(地)方。

戴日報月,北斗列列,三昭在闕。

旋□(璣)玉衡,□□宮衛,常保社稷。

傳於子孫,玉石金精。

帶敖四方,永無禍□(殃)。

壽比山海,與天相望。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四川博物院藏蔣琬帶鉤上的銘文

這是一段祈求吉祥的韻文,其中方框□是不可辨識的文字,括號中為根據字句意義,參考固定用語和押韻,釋補的文字。

帶鉤銘文託物言志,“北斗列列”和“旋璣玉衡”描述的是帶鉤上點綴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指大熊座中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虞書》稱“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七政”就是七星,後人也用“璇璣”(又作旋璣、琁璣或璿璣)、“玉衡”指代北斗七星,前四星叫魁,後三星叫杓,《晉書·天文志》:“魁四星為琁璣,杓三星為玉衡。”古人認為北斗七星居於天庭的政治中心,圍繞著帝星紫微星(北極星)旋轉。“三昭”相當於三光,也就是前兩句“戴日報月,北斗列列”中的日、月、星(北斗),“闕”指宮闕,“三昭在闕”,帶鉤上又銘刻龍、鳳和北斗七星,這些都表明了主人居於蜀漢政治中心的高貴身份。銘文以璇璣玉衡拱衛帝星為象徵,與帶鉤主人執掌宮衛、常保社稷聯絡在一起,說明帶鉤主人的職責就是保衛宮廷,保衛政權。蔣琬被諸葛亮稱讚為“社稷之器”,又是諸葛亮的繼承者,官至蜀漢大將軍、大司馬(相當於丞相)。雖然這件帶鉤20世紀30年代出土於綿陽蔣琬墓只是傳聞,並沒有確鑿的證據,銘文也沒有明確指出帶鉤所屬於蔣琬,但從帶鉤暗示的主人身份推測,稱其為蔣琬帶鉤,並非完全不靠譜。

蔣琬,字公琰,荊州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潭市湘鄉市)人,跟隨劉備入蜀後,任廣都縣長,在任上什麼事都不做,經常喝酒,一次喝醉後剛好被劉備撞見,劉備大怒,要處死蔣琬,諸葛亮求情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才免了死罪,被罷去官職。不久,重新被啟用。建興元年(223年),劉禪即位,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蔣琬被招入丞相府,擔任東曹屬官。繼而晉升為丞相長史,相當於諸葛亮的幕僚長或秘書長。諸葛亮數次北伐,蔣琬保障了後方兵糧供給,從不打半點折扣,深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每次北伐前,都會向後主預留遺囑,密奏中總是少不了一句“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蔣)琬”。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成為諸葛亮繼任者。當時,蜀漢帶喪,大家都戰戰兢兢,蔣琬出類拔萃,不喜不憂,舉止自若,像平日一樣,展現了宰輔的風度和氣度,於是眾望所歸。延熙元年(238年),蔣琬屯住漢中,又開府治事,加官大司馬。

一般認為,蔣琬如蕭規曹隨一樣保守地繼承了諸葛亮遺志,可說“克遵畫一”,其實蔣琬也曾試圖改變諸葛亮的進攻策略,“(蔣)琬以為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為此,蔣琬還大造舟船,計劃襲擊魏國魏興、上庸二郡,只是因舊病復發作罷。眾武將又反對水路東進的戰略,蔣琬綜合考慮自己的病況,決定把駐地從漢中回遷涪縣(今綿陽市涪城區),在他看來,“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

延熙七年(244年),蔣琬病情加劇,讓費禕分擔了益州刺史一職。延熙九年(246年),蔣琬為保衛蜀漢政權和蜀地百姓,鞠躬盡瘁,在涪縣病逝於大司馬任上,結束了夙興夜寐、廢寢忘食的一生。

帶鉤歷史悠久 造型寓意吉祥

帶鉤在我國曆史中源遠流長,從蔣琬帶鉤銘文可知,帶鉤相傳為堯帝發明。我國考古中最早的帶鉤,是出土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的一件玉帶鉤,距今已有五千年曆史。帶鉤興盛於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魏晉時期逐漸衰落,被帶扣取代。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曹操高陵出土的龍形帶鉤

帶鉤,是古人腰帶的帶扣,或腰帶上懸掛金玉飾品的掛鉤。帶鉤最初稱“鉤”,根據考古發現的帶鉤,銘文上也多是自稱為“鉤”,蔣琬帶鉤銘文“鉤無短長”也足以證明這一點。“帶鉤”一詞首先見於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在爭奪君位過程中,曾被輔佐公子糾的管仲射了一箭,“射中小白帶鉤”,是帶鉤救了齊桓公一命。所以,蔣琬帶鉤銘文稱“主以闢兵”,就是說帶鉤可以防避兵器傷害。《淮南子·氾論訓》記載:“孔子辭廩丘,終不盜刀鉤。”孔子連齊景公送他的廩丘封邑都推辭不受,當然也不會盜竊小刀、帶鉤之類的小物件。《莊子·知北遊》記載了一位八十歲的“捶鉤者”,他從二十歲開始專一做一件事,就是鍛造帶鉤,除了帶鉤,其他東西都不能引起他的注意。《莊子·胠篋》又記載“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雖說是以一國之大反襯一件帶鉤之小,諷刺當時社會不公,諸侯實為竊國大盜,但也說明王公貴族們一件精美的帶鉤,確實價值不菲,偷盜會構成死罪。

戰國時期,帶鉤基本成型,一件帶鉤分為鉤首、鉤身和鉤鈕三部分,工藝手法複雜,紋飾多樣。秦漢時期,帶鉤發展到鼎盛,鉤首、鉤身上鳥獸蟲魚各種動物形象被廣泛使用,要麼是寓意美好的祥瑞之物,要麼是鎮邪壓祟的兇暴之物。《淮南子》稱,“滿堂之座,視鉤各異”,可見帶鉤樣式豐富,因主人身份而已。帶鉤的名目繁多,如胥紕、犀毗、師比、犀比、鮮卑等,都是一個意思,《史記·匈奴列傳》“索隱”稱“‘胥’‘犀’與‘師’並相近,而說各異耳”。《漢書·匈奴傳》顏師古注:“犀毗,胡帶之鉤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史記》“索隱”還引用張晏的說法:“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帶,即鉤絡帶,是有帶鉤的腰帶,揚雄《方言》稱,“鉤,宋楚陳魏之間謂之鹿觡,或謂之鉤格”,則鹿觡、鉤格、郭落,都是指鉤絡帶。鉤絡帶帶鉤上一般雕刻有各種瑞獸,人們就以瑞獸名如鮮卑、犀毗、師比之類代指帶鉤。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河北滿城東漢墓出土帶鉤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三國吳銘文錯金銀銅帶鉤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三國魏曹休墓出土鎏金銅帶鉤

如魏國的鎏金銅帶鉤和吳國的銘文錯金銀銅帶鉤,形制與吉林榆樹、河北滿城、南京西崗、重慶雲陽等地出土的帶鉤近似,可以統稱為神人手抱魚帶鉤,這類帶鉤鉤首是鳥頭,口中含珠,鉤尾如花朵,有花蕊和花瓣,鉤身是一鳥首人身的怪物,長著一對豎立的長耳,背部有一對伸展的翅膀,怪物雙手抱魚,腳踩一隻類似蟾蜍的動物,周圍有水波紋。帶鉤通體或錯金或鎏金,鉤身背部一般有銘文。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南京西崗西晉墓出土神人抱魚帶鉤與清吳任臣《山海經廣注》想象繪製的讙頭國人形象

根據專家解讀,這類帶鉤上的神人就是《山海經》中的“驩頭”(或驩兜)。《山海經·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huān)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山海經·海外南經》:“讙(huān)頭國……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另外,《山海經·大荒南經》還有一人叫“張宏”,也與驩頭類似:“有人曰張宏,在海上捕魚。海中有張宏之國,食魚,使四鳥。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於海。”驩頭的原型則是兇鳥鴟鴞,又稱梟,即貓頭鷹。

文物中的三國④ 蔣琬的“皮帶扣” 見證帶鉤餘暉

吉林省博物院藏東漢“丙午神鉤”

從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的此類帶鉤看,銘文多為吉祥語,如“丙午神鉤,君(必)高遷”“丙午鉤,口含珠,手抱魚”“丙午鉤,手抱白魚,中宮珠,位至宮侯”“長宜君,官士至三公”“錫爾金鉤,且公且侯”“玉甲鉤,手抱魚,若守宮”……這些吉祥語多為韻文,“魚”“珠”的上古音都與“侯”諧音,“鉤”“魚”“珠”“侯”都押韻,寓意高升封侯。手抱白魚,出自《史記·周本紀》,武王伐紂,“白魚躍入王舟中”,寓意吉兆。需要注意,古代帶鉤、銅鏡等器物的銘文上常見的“丙午”“五月丙午”等字,並非實際的鑄造年月,而是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盛行的反映。古人認為,鍛鑄金屬需要火,火月火日火時最適宜鍛鑄,五月火正,丙、午屬火,刻在器物上,類似於神力加持,鍛鑄的器物會帶來吉祥。

按照《史記》《漢書》等文獻註疏,帶鉤似乎出自東胡少數民族,在漢代達到鼎盛,到了魏晉六朝時期,又因為民族融合,遊牧民族馬具束帶上的帶扣逐漸取代帶鉤,被人們用於服飾上,寬衣博帶的服飾風格也加劇了帶鉤式微,到了元明清三代,流傳下來的帶鉤數量很多,造型奇巧精美,其實已從實用器物演變為賞玩的裝飾物。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參考文獻:

王仁湘《帶鉤概論》

唐冶澤《重慶三峽庫區新出土神人手抱魚帶鉤考》

孔玉倩《錯金銀抱魚帶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