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崔顥之哀愁與通透

作者:由 遇見紅河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3-23

孫髯翁怎麼讀

登樓賦詩,以詩言志,是古人的一大雅趣。中國的名樓中,因賦詩而聲名遠播者不勝列舉,如因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鸛雀樓、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岳陽樓、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滕王閣、孫髯翁《大觀樓長聯》中大觀樓……

眾多名樓中,自然少不了崔顥筆下的黃鶴樓。

崔顥之哀愁與通透

黃鶴樓

崔顥,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其人其詩,業界評價為:“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短短几行字,道出了崔顥一生行文風格之變化。

據傳,王昌齡被貶後死於刺史閭丘曉之手,張鎬替王報仇,崔顥作詩悼念。其詩為《王家少婦》(亦作《古意》):“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閒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詩情感充沛真摯,卻不被接受,仍然被列為意浮之列。

崔顥之哀愁與通透

黃鶴樓一角

得不到有力人士推介,崔顥雖中進士,也只好遠離京城,放任外官。20年間,崔顥曾到過淮楚、武昌、河東、東北,最後才回到長安。20年的漫遊,崔顥遍覽大好河山,領略各地風情,閱歷日漸豐富,詩風隨之大轉,一去輕薄之感,頓顯雄渾奔放。邊塞詩《古遊俠呈軍中諸將》歌頌戍邊將士的勇猛,一窺塞垣:“

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機。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錯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還家且行獵,弓矢速如飛。地回鷹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間帶兩綬,轉眄生光輝。顧謂今日戰,何如隨建威。”

《遼西作》說盡戎旅,風骨凜然:“

燕郊芳歲晚,殘雪凍邊城。四月青草合,遼陽春水生。胡人正牧馬,漢將日徵兵。露重寶刀溼,沙虛金鼓鳴。寒衣著已盡,春服與誰成。寄語洛陽使,為傳邊塞情。

《舊唐書·文苑傳》把崔顥與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其為人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

崔顥之哀愁與通透

仙鶴

《崔顥集》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應首推《黃鶴樓》。不僅是其詩風轉變的集大成者,其舉重若輕、淡定閒適的深沉意境一直為人稱道。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崔顥晚年後遊武昌,登上黃鶴樓,感慨賦詩,為該樓注入了靈魂,增添了神韻。一起隨崔顥登斯樓,領略去被譽為千古名律的《黃鶴樓》之意蘊。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之哀愁與通透

遠眺

此詩結構獨具匠心。

前四句從黃鶴樓之傳說帶入,昔人乘鶴、此地空餘、一去不返,重複三次黃鶴的句子平淡無奇,看似犯了詩歌語言精煉之大忌,但作者如是安排卻為後四句晴川歷歷、芳草萋萋的緊湊作了做好鋪墊。日暮鄉關、煙波江上,情感在毫不刻意的敘述中實現了從松到緊的跌宕起伏。這樣的結構安排,如音樂旋律般,節奏實現了由弱到強的巧妙轉換,字詞句讀中匠心獨運。

全文表達空靈脫俗。

文章整體表達顯得瀟灑超脫,但又峰迴路轉,貼地而行。作者從對黃鶴、白雲、煙波等元素的輕描淡寫中展現出一份在時空變換裡隔空對話的思想穿透力,讓讀者在昔人乘鶴的傳說中,思緒自然飄飛到“一去不復返”無窮遠意境中。搭乘白雲千載悠悠漫遊後,作者隨即把視野拽回眼前,極目遠眺,遠處晴川樹木叢生,萋萋芳草下的鸚鵡洲靜立微風中,浩渺煙波的聲浪裡迴旋耳畔穿越回來,歲月安靜而美好。

作者意境遼闊通透。

此詩歌適合反覆咀嚼,耐心品味,多次品讀,竟呈現出不同的感觸和境界。之前品讀多看到的是作者語言之精美,擬物之靈動。登斯樓後,再細細品味,居然全文字字句句透出一個字:愁。作者之高明之處在於其並沒有直白道出心中愁緒,而是把更多筆墨放在對黃鶴樓周邊美景的刻畫上,把讀者帶入對美好世界的嚮往中,最後陡然一轉,一人直面現實,在發出“日暮鄉關何處是”直擊心靈的永恆之問候,以“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充滿淡淡愁緒的敘述巧妙收尾。這樣的愁緒是哀而不傷的愁緒,也是個人置身於浩渺天地那種思慮通透而無所依憑的寂寥直陳,看似雲淡風輕,實則萬古愁緒排闥而來。

崔顥之哀愁與通透

朦朧美

歷代學者、評論家對此詩可謂有口皆碑,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於《滄浪詩話·詩評》中獨贊此詩為“唐人七律第一”。相傳此詩為被譽為詩仙的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此雖系傳說,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在寫法上與《黃鶴樓》確有諸多神似之筆。其《鸚鵡洲》詩:“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其格式也酷似崔詩。李白真正為人稱道,與崔顥《黃鶴樓》並駕齊驅,且至今為人稱頌的當屬《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文在寫景狀物上獨具一格,獨特意境不輸於崔作。

崔顥之哀愁與通透

夜景

《黃鶴樓》頗有爭議處即詩歌的韻律不拘一格,有人稱奇,有人不以為然。詩歌自然需要對仗押韻,但詩歌以立意為要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也常常為人稱道。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崔顥之哀愁與通透

夜色

登斯樓也,可見不息川流,可瞰浩渺煙波,可通萬古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