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作者:由 考古快遞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4-17

方壺什麼意思

選自《江漢考古》2020年04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摘要:山西黎城西關墓地是一處周代封國墓地。M7、M8是該墓地儲存完整、出土青銅器最豐富的兩個墓葬。出土青銅器銘文中的“楷侯”,據考證是“黎侯”。西關墓地就是周代黎國墓地。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品情況、青銅器銘文內容推定M7為楷侯宰吹的墓葬,M8為楷侯宰吹夫人的墓葬,時代均為春秋早期。兩墓的發現對於研究兩週時期黎國曆史與喪葬制度有重要的價值。

2006年1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黎城西關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獲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資料。該墓地位於山西省黎城縣縣城西1公里黎侯鎮西關村西。墓地坐落於塔坡水庫西岸的坡地上,西距長邯高速公路(G22)1000米,東距長邯鐵路280米,墓地北高南低(圖一)。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西關墓地已探明的92座墓葬,其中大型墓3座,中型墓15座,其餘均為小型墓,所有墓葬均為南北向。考古發掘了其中的10座墓葬(圖二),包括大型墓2座(編號M1、M10)、中型墓5座(M2、M3、M7、M8、M9)、小型墓3座(M4、M5、M6)。除M1、M2、M3、M10遭盜擾外,其餘均儲存完整。本簡報主要報道中型墓M7、M8的發掘情況。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一、M7

M7位於墓地南端,現耕土下即見墓葬開口。

(一)墓葬形制

墓葬為豎穴土坑墓,方向348°,平面呈長方形。墓口長5。2、寬4。5米;墓底長3。6、寬2。6米,墓口至墓底深9。65米(圖三;封二)。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在距墓口2米深處有祭祀坑兩個,1號坑位於墓室東側,方向與M7相同,平面為不規則長條形,坑底較平,坑長1。5、寬0。67、深0。1米,內有狗骨一具;2號坑位於墓室中央,西北—東南向,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坑底較平,坑長1。28、寬0。65、深0。09米,內有狗骨兩具。距墓口7。75米處有生土二層臺,檯面呈不規整斜坡狀,北部寬0。55、南部及東部均寬0。7、西部寬0。6米;墓室南壁二層臺檯面以上有壁龕一處,不規整,高0。85、寬1。1、深入墓壁0。1米,用以存放隨葬品(圖版一)。墓室底部中央有長方形腰坑一處,長0。66、寬0。34、深0。3米,其中有狗骨一具。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根據朽痕可判定葬具為木質一槨二棺。距二層臺平面以下1。35米處見到槨室,槨室長3。6、寬2。6、高1。4米。槨蓋板由15塊長方形木板呈南北縱向置於槨上,每塊寬0。15~0。29米;槨室四壁由七塊壁板疊壓構成,每塊厚0。2、高0。2米;槨底板由11塊橫向排列的長條木板鋪成,寬0。19~0。26米,厚度不詳;槨底板下見枕木兩根,長2。6、寬0。24米,兩條枕木相距1。63、殘存厚度為0。03米。棺為雙層,棺蓋板上儲存部分葦蓆痕跡,由於倒塌所致,棺蓋板與棺側板較難區分,故棺蓋以及棺側板數量與結構均不詳。

棺內發現人骨架1具,仰身直肢,兩臂彎曲,雙手交於腹部,面向右側。經人骨鑑定為男性,年齡在20~25歲之間。

在墓室東西兩側二層臺上立放兩個車輪,儲存不全,車輪直徑1。05、牙高0。06、轂直徑0。14米,輻殘存20條,每條長0。4米,與牙交接處每根輻間距0。11~0。15米。

在墓室西北角發現有下大上小的方形柱,上繪紅黑相間的豎條紋。在方柱體底部有兩條與墓葬北壁平行的圓形長條,放置於北部二層臺上,殘長0。1米,隱約可見有紅黑兩色相間的彩繪痕跡;在墓室北壁上與柱體頂端高度相同的位置有紅黑相間的彩繪現象;東北角柱體上端為圓柱體,下端為方柱體,柱體繪有紅黑相間的三角形條紋;東南角為一個圓形柱。

(二)隨葬器物

隨葬器物主要為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等,共47件(組),其中青銅器16、玉石器12、骨器2、蚌器6、海貝6、漆器3、陶器2件(組)。二層臺上的壁龕內放置青銅鼎、簋和壺以及陶鬲、漆器等;槨棺之間放置青銅盤和匜等;棺內墓主人身體周圍放置玉器等;墓葬填土中出土骨器、陶紡輪等。

(1)青銅器

共16件(組),分別為鼎1、簋2、壺2、盤1、匜1、匕2、車軎2、車轄1、鈴2、環首刀1件和銅魚1組。

鼎1件(M7∶3),斜折沿,立耳,半球形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飾橫鱗紋,下飾凸旋紋一週。通高23。6、口徑24。6、腹深11。2、耳高6、足高10。4釐米,重3025克(圖四,1;圖版二)。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簋2件。形制、紋飾相同,尺寸接近。M7∶1,蓋體呈覆碗形,蓋口直徑16。3、蓋捉手直徑9。3釐米;器身為斂口,鼓腹,腹部兩側有龍首垂珥形耳,喇叭狀圈足,圈足下接三虎首型矮足。蓋上部為瓦稜紋,接近口緣部飾橫鱗紋;腹部上部飾橫鱗紋,下部飾瓦稜紋;圈足飾橫鱗紋。通高18。2、口徑15、腹徑18。8、腹深9。4、雙耳外緣間距27。7、足高2。4釐米,重3395克(圖四,2;圖版三,1)。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M7∶2,通高17。4、口徑15。3、腹徑18。4、腹深9。4、雙耳外緣間距27。5、足高2。2釐米,重3325克(圖版三,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壺 2件。形制、紋飾相同,尺寸接近。M7∶6,蓋上方有圓角方形捉手,子口。壺身方體,頸部內斂,壺頸部兩側有豎管狀耳,弧腹下垂,圈足外侈。蓋、頸部飾竊曲紋,腹部飾龍紋,圈足飾斜角雲紋。通高33。4、口徑13、腹徑19。5、圈足徑13。3~17。3、壺蓋高7。3、子口高1。25釐米,殘重4000克(圖四,3;圖版三,3)。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M7∶5,通高33、口徑13、腹徑20、圈足徑14。4釐米,重4085克(圖版三,4)。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盤 1件(M7∶39),窄斜折沿,敞口,淺腹,

外底有加強筋,圈足外侈。口沿下飾橫鱗紋。盤內底部鑄有銘文4行24字:“中(仲)丂(考)父不錄(祿)季/耑(端)誓遣爾/盤匜壺兩簋兩/鼎一永害福爾後”(圖版四)。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通高11。4、口徑33。2、腹深4。9、圈足高3、圈足底徑25。6、耳高7釐米,重3675克(圖五;圖版三,5;拓片一)。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匜 1件(M7∶38),長槽流略窄,口較直上揚,深腹圜底,四扁獸形足,後部有龍形鋬。口沿下飾竊曲紋。通長24。5、通高12。9、寬10。5、腹深5。4、足高4釐米,重950克(圖四,4;圖版三,6)。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匕2件,M7∶42和M7∶43。形制、尺寸相同,勺部呈桃葉形,柄部彎曲,銎為管狀。通長20、寬3。9、銎直徑2釐米(圖版五,1)。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車軎2件,形制、紋飾相同。M7∶10,長直筒狀,近車轂的一端較粗,開口,上下方各有一長方形轄孔可貫通,外端較細,飾變形龍紋一週。通長7。9、外緣直徑3。2、近轂端直徑4、轄孔長2、寬0。8釐米(圖四,5)。M7∶4 1,通長8、外緣直徑3。3、近轂端直徑4、轄孔長1。9、寬0。7釐米。

車轄1件(M7∶35),轄首為獸首狀,首兩側有孔可貫通,首背為方塊形,方塊下方呈弧形,轄首下方為長扁條狀鍵。通長8。2釐米(圖版五,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鈴2件,M7∶3 7和M7∶40。形制、紋飾、尺寸相同,橫截面為合瓦形,頂端為平面,其上為橋形鈕,鈕下有孔與鈴腔通,鈴腔內懸掛鈴舌,鈴舌上端有孔,舌孔與橋形鈕之間以麻繩連線,橋形鈕上可見麻繩殘留痕跡,鈴周邊有豎向鏤空長條形孔四道,鈴面飾雲紋,鈴口沿兩端尖銳,兩銳角之間邊沿呈不規整弧形。鈴高6、縱向邊長5。3、鈴壁厚0。1~0。2、口沿兩角間距3。3釐米(圖四,6)。

環首刀1件(M7∶32),刀首呈半環形,刀刃鋒部殘缺,刀背微拱。長12。9、刃寬1。5、刀背厚0。2釐米(圖版五,3)。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2)玉石器

玉石器12件(組),分別為項飾1、串飾1、璋1、玉片1、玦2、柄形飾2、蠶1、魚1、玉飾1、口含玉1等。

項飾 1組(M7∶28),149件,其中瑪瑙珠142件,玉牌飾6件,項後結1件。瑪瑙珠,紅色,微透明,圓片形或圓柱形,尺寸不等,直徑0。45~0。8、高0。2~0。75釐米;玉牌飾,白色或青綠色,微透明,無鈣化現象,形制為馬蹄形,一端為圓弧形,另一端作並排兩個凹缺,兩端邊緣各有兩個穿線孔斜穿玉牌背面,用以穿線連線瑪瑙珠,正面紋飾為陰刻單線條花瓣紋,長3。1、寬1。9釐米;項後結,白色微透明,無鈣化現象,殘為半截,呈方形片狀,中段有兩組以三道凸稜組成的橫線紋,兩端各出三片花瓣,每瓣表面均沿花瓣造型施陰刻線紋三道,花瓣頂端至背面有斜對鑽孔4個,用以穿線連線瑪瑙珠,長2。75、寬2。1釐米(圖六,1;圖版六,1)。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串飾 1組(M7∶16),77件,其中瑪瑙珠57件,玉管8件,玉珠7件,貝殼飾5件。瑪瑙珠,紅色或黃色,微透明,圓柱形,中心有不規則孔,尺寸不等,直徑在0。7~1。2、高在0。5~1。6釐米之間;玉管,位於瑪瑙珠之間,白色,微透明,無鈣化現象,管狀,中腰段凸起,中心鑽孔,素面,直徑在0。5~0。95、長在1。7~2。3釐米之間;玉珠,位於瑪瑙珠之間,白色,微透明,無鈣化現象,圓珠形,中心鑽孔,尺寸不等,直徑在0。9~1。1釐米之間;貝殼飾,位於串飾兩端,白色,背部隆起,磨製出孔,腹部齒狀口,尺寸不等,長在2。4~2。9釐米之間(圖六,2;圖版六,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璋 1件(M7∶23),長方形片狀,一端較窄,端頭呈斜刃狀,另一端較寬,兩角呈斜角狀。長13。5、寬3。9~4。7、厚0。3釐米(圖版六,3)。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蠶 1件(M7∶27),長條狀,橫截面為三角形,蠶頭部雙目為孔,可貫通,通身飾陰刻斜線紋。通長4。7、寬0。5釐米(圖版六,4)。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3)陶器

陶器共2件,其中有鬲1、紡輪1。

鬲 1件(M7∶4),夾砂灰陶。敞口,斜沿,沿面飾凹旋紋兩週,束頸,鼓腹接近底部,三足已退變為器底,平底微內凹。口沿外圍素面,腹部至足部飾繩紋。通高7。7、口徑13。3、腹徑12。4、腹深6。8釐米(圖六,3;圖版五,4)。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紡輪1件(M7填土∶1),泥質灰陶。圓餅形,中心鑽孔,略殘。素面。直徑6、孔徑1。4、厚0。8釐米。

二、M8

M 8位於墓地南端,在M7、M9兩墓之間。耕土層下即見墓葬開口。

(一)墓葬形制

墓葬為豎穴土坑墓,方向335°,平面呈長方形。墓口長4。25、寬3。1米;墓底長4、寬2。5~2。75米,墓底距地表深9。9米。墓壁較光滑,西、南壁上有早期被水沖刷的現象(圖七;封三)。在距地表7。2米處有生土二層臺,東、西、北三側二層臺各寬0。35米,南側寬0。2米;墓室底部中央位置有不規則長方形腰坑一處,長0。77、寬0。3、深0。2米,坑內有狗骨一具。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根據朽痕可判定葬具為木質一槨二棺。槨室長3。9、寬2。7、高2。15米,距地表8。2~8。6米。槨蓋板塌陷,儲存較完整,由16塊木板橫向鋪排而成,木板殘長2。4~2。45、寬0。1~0。3米,槨蓋板上偶見葦蓆殘片;槨室四壁儲存較完整,其中東、西、南壁均由12塊壁板疊壓構成,北壁由11塊壁板疊壓構成,板寬在0。1~0。3米之間。槨底板由12塊長條型木板鋪成,寬0。13~0。18、厚0。07米,槨底板下未置枕木,直接接觸墓底生土。棺為雙層,僅存木板痕跡。外棺痕長2。67、寬1。27~1。4、儲存高度0。98米。外棺蓋板上殘留一層葦蓆痕跡,席面上可見不完整的黑、紅、白色圖案;葦蓆之下有一層編織物痕跡,其下即為棺蓋板。內棺長2。2、寬0。85、高0。8米。蓋板由4塊木板組成,寬度在0。18~0。25米之間,內外棺蓋板之間有一層淤土,淤土下發現編織物痕跡,在這層紡織物痕跡之下,緊貼內棺蓋板上頭足兩端和中腰部位出現三道白色繩索痕跡。內棺東立板高0。72米,由3塊木板上下疊壓而成;內棺北擋板高0。72、長0。85米,為3塊木板上下疊壓而成,中段有寬0。05米豎向木帶貫串擋板。內棺底板為兩層,上層底板上承放死者。內棺上層底板下有三層桔黃色網格架框,厚薄不均(圖八)。框架之下為內棺下層底板。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棺內發現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雙臂彎曲,雙手交於胸前,頭骨部分腐朽。性別年齡不詳。骨架下可見四層有紅黑色變形龍紋圖案的紡織品痕跡。

在M8東西兩側二層臺上還發現六個車輪,車輪分別立放,儲存基本完整。

(二)隨葬器物

M8出土隨葬器物共98件(組),其中青銅器58件(組)、玉石器14件(組)、骨器2件、蚌器9件(組)、海貝3件(組)、陶器8件(組)、漆器4件。青銅器主要放置在墓室南部生土二層臺下,槨室與墓壁之間的填土臺上。玉石器主要放置在棺內墓主人附近(圖版七)。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1)青銅器

青銅器共58件(組),分別是鼎1、簋2、甗1、壺2、盤1、匜1、匕2、矛1、戈1、鑾鈴4、車軎轄4、馬銜及鑣1、節約2、鈴12、管1、泡2、環2、帶飾3、帶扣1、銅飾8、銅魚6件(組)等。

鼎1件(M8∶13),斜折沿,立耳,半球形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飾橫鱗紋,下飾凸旋紋一週(圖版八,1)。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腹部內壁鑄銘文3行18字(含重文2字):“楷宰中(仲)丂(考)父乍(作)/季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用享”(圖版八,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通高22。4、口徑24、腹深13、耳高4、足高8。8釐米,重36 95克(圖九,1;拓片二)。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簋2件。形制、紋飾相同,尺寸接近。M8∶19,蓋體呈覆碗形,器身為斂口,鼓腹,腹部兩側有龍首垂珥形耳,喇叭狀圈足,圈足下接三矮足。蓋上部為瓦稜紋,接近口緣部飾橫鱗紋;口沿下飾橫鱗紋,腹部飾瓦稜紋;圈足飾橫鱗紋。通高19。5、口徑14。7、腹徑18。3、腹深9。4、雙耳外緣間距28。8、足高2釐米,重3950克(圖九,2;圖版九,1)。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M8∶1 8,通高19、口徑14。7、腹徑18、腹深9。1、雙耳外緣間距27。5、足高2釐米,重38 8 5克(圖版九,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甗 1件(M8∶16),甑、鬲一體,立耳微外侈,斜沿,侈口,甑與鬲連線部位內收,鬲鼓腹,分襠,蹄足。口沿下有橫鱗紋一週。通高32。5、口徑21。6、口高26。8、腰徑13。6、腹深23。8、兩耳距26。2釐米,重4415克(圖九,3;圖版九,3)。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壺 2件,形制、紋飾相同,尺寸接近。M8∶7,蓋頂部為喇叭形捉手,捉手外圍飾鱗紋一週,蓋身飾竊曲紋一週;捉手內飾盤龍紋。壺體束頸,頸部兩側鑄獸首銜環形附耳,獸首頂部有雙螺狀角;壺底部為喇叭狀圈足。壺頸上部飾波曲紋,其下為竊曲紋、瓦稜紋、橫鱗紋、橫置“S”紋,圈足部飾垂鱗紋,圈足外底部可見菱形格狀加強筋,底部略凸起。壺蓋子口外側鑄銘文3行9字:“楷侯宰/(吹)乍(作)寶/壺永用”。壺體母口沿下內壁鑄銘文2行9字:“楷侯宰(吹)乍(作)/寶壺永用”。通高43。6、口徑15、腹徑24。8、圈足徑20。8、口沿高35。1釐米,壺蓋高14。4釐米,插入壺母口內部的蓋子口高5。4釐米,重7430克(圖一○,1;拓片三,1、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M 8∶12,通高44、口徑15、腹徑24。5、圈足徑20。2釐米,重8435克(圖一○,2;拓片三,3、4;圖版一○)。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盤1件(M8∶66),斜折沿,敞口淺腹,附耳,圈足外侈。耳外側有凹槽一週,沿下及圈足飾橫鱗紋,盤外底可見菱形加強筋。通高10。8、口徑29。6、腹深5。8、圈足高2。8、圈足底徑22。4、耳高6。2釐米,重3370克(圖九,4;圖版九,4)。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匜 1件(M8∶65),流口部上揚,弧腹,圜底,半環狀獸形鋬,腹下四扁足。口沿下飾變形龍紋,腹部飾瓦稜紋,四足飾獸首紋,鋬通體飾鱗紋(圖版一一,1、3、4)。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內底鑄銘2行15字(含重文2字):“中(丂)考父(乍)作旅匜其/萬年子子孫孫用享”(圖版一一,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通長31、通高17、器身寬14。6、鎏寬4。5、鎏至鋬長31、足高6。3釐米,重1925克(圖一一;拓片四)。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匕 2件,M8∶5和M8∶17。形制、尺寸相同,呈桃葉形,柄部為銎管狀。M8∶17,通長12。9、寬3。1、銎直徑1。5~2釐米(圖一二,1)。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矛 1件(M8∶53),平闊葉形,雙葉間有脊,葉下有一倒鉤,已殘,長骹,下口為圓形,單系,骹中心有小孔。通長17。5、葉闊4、骹下口直徑2。9釐米(圖一二,2;圖版九,5)。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戈 1件(M8∶64),援峰部呈圭狀,中腰部略窄,胡部近欄處三穿,內部一穿。通長22。4、援長15。2、寬3。1、內長6。8、寬3。4、胡長10。1釐米(圖一二,3)。

鑾鈴 4件,形制、紋飾相同,大小相近。標本M8∶47,鈴首為橢圓形鼓泡狀,中空,內裝泥質丸粒,鈴首鼓泡表面中心有圓孔一個,孔周圍有三角形孔八個,鼓泡周圍有片狀鈴圈,鈴圈面有長弧形孔四個。鈴首下方有鈴座呈臺形,中空,鈴座四面各有三道縱向突起條紋,縱向條紋兩側上下各有兩個凸稜,鈴座上方四面正中位置各有一三角形孔,下方四面各有一圓孔,均與鈴腔內貫通。通高19釐米(圖一二,4)。

車軎、轄 4組。標本M8∶3,軎1件,轄1件。軎呈長直筒狀,近車轂的一端較粗,開口,上下方各有一長方形轄孔可貫通,外端較細,車軎表面縱向為十一面體。軎通長6。9釐米;轄首為矩形,首兩側有孔可貫通,首背為長方塊形,轄首下方為長扁條狀鍵。轄通長9。3釐米(圖一二,5)。

鑣、銜 1套。M8∶58,銜長18。5,鑣長11。6、鑣中段之孔徑1。3、寬0。4釐米(圖一二,6、7)。

鈴 12件,形制、紋飾相同,大小相近。標本M8∶2,橫截面為扁圓形,形似編鐘,頂端為平面,其上為橋形鈕,鈕下有孔與銅鈴腔通,鈴腔內懸掛鈴舌,鈴舌上端有孔,舌孔與橋形鈕之間以麻繩連線,橋形鈕上可見麻繩殘留痕跡,鈴面飾雲紋,鈴口沿兩端尖銳,兩銳角之間邊沿呈弧形。鈴高7。9、縱向邊長6。7、鈴壁厚0。1~0。2、口沿兩角間距4。5、鈴舌長4。8、寬1。2釐米(圖一二,8)。標本M8∶3 4,鈴高4。5、縱向邊長3。5、鈴壁厚0。1~0。2、口沿兩角間距3。1釐米(圖一二,9)。

(2)玉器

玉器共13件(組)。分別是項飾1、玦1、璜2、璧2、龍形佩2、柄形飾1、魚形飾1、握2、口含玉1等。

珠220件、項後結1件、玉璜1件、束腰形花瓣玉牌6件。瑪瑙珠尺寸不等,紅色,圓片形或圓柱形,直徑在0。3~0。7、高0。2~0。5釐米之間;項後結,質地為軟玉,位於項飾頂端,抹角長方形,白色透明,無鈣化現象,中心鑽孔,陰刻夔龍紋,長3。4、寬3釐米。束腰花瓣形玉牌飾,6件,位於瑪瑙珠串飾之間,等分分佈,質地為軟玉,白色微透明,無鈣化現象,呈長方形片狀,中段有兩組以三道凸稜組成的橫線紋,兩端各出三片花瓣,每瓣表面均沿花瓣造型施陰刻線紋三道,花瓣頂端至背面有斜對鑽孔4個,用以穿線連線瑪瑙珠。牌飾長4。4~4。5、腰部寬1。9~2。1釐米;玉璜,位於項飾最下端,質地為軟玉,灰綠色,微透明,無鈣化現象,弧條形片狀,兩端鑽孔,用以穿線連線瑪瑙珠。素面。玉璜兩端外角距10。6、內角距5。8、兩端穿線孔直徑0。3或0。4釐米(圖版一二,1)。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玦 1組(M8∶86),共2件。一為片狀圓環形,一端有缺口,缺口一側有一圓孔。直徑5。1、厚0。4、中間孔徑1。9、缺口寬0。2、長1。6、圓孔直徑0。2釐米。另一為薄環狀,一端有缺口,其中一件缺口內側有小鑽孔,另一件靠近缺口處有小鑽孔。直徑5。1、內徑1。8、缺口寬0。2、長1。6、厚0。4、小鑽孔直徑0。3釐米(圖版一二,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璜 2件。M8∶27,片狀弧形,略透明,呈灰色,鈣化嚴重,兩端有孔。長13。3、寬4。4、厚0。6釐米(圖版一二,5)。M8∶90,軟玉,青綠色,區域性鈣化,微透明,片狀弧形,兩端邊緣飾扉稜,近沿處各有鑽孔一個。兩面飾捲曲草葉紋。長7。1、厚0。3、兩端孔徑0。2釐米。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璧 2件。M8∶8 4,圓形,片狀,中心有孔,外緣直徑6。6、中心孔直徑1。9、厚0。1~0。5釐米(圖版一二,3)。M8∶8 5,圓形,陰線刻捲曲夔龍紋。外緣直徑5。1、中心孔直徑0。5釐米(圖版一二,4)。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龍形佩 2件。M8∶83,綠色,微透明,質地為軟玉,稍有鈣化。龍形為雙頭回首捲曲狀,頭部有角,吻部上卷有,紋飾為單線條陰線。器物為雙面紋飾。長6。1、寬3。1、厚0。25釐米(圖版一二,6)。M8∶8 2,灰色,微透明,質地為軟玉,鈣化,片狀,似為龍形,但未作出紋飾,長5。9、高4、厚0。2釐米。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柄形飾 1套(M8∶28),34件。出土時已散亂,白色,質地為軟玉,微透明,部分鈣化,無法恢復原組合,柄部未發現,其餘均為長方形條狀,部分飾件一角為矩形。長3。1~4。2、寬0。9、厚0。2釐米(圖版一三,1)。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3)陶器

陶器共8件,其中陶鬲1、陶管7。

鬲 1件(M8∶15),夾砂灰陶。敞口,斜沿,沿面凹旋紋兩週,束頸,微鼓腹,三足已退變為器底,略呈分襠式。口沿外圍素面,腹部至足部飾粗繩紋。通高9。6、口徑14。6、腹徑12。6、腹深8。2釐米(圖版一三,2)。

山西黎城西關周代黎國墓地

三、結語

(一)墓葬時代

西關墓地M7出土的鼎與晉侯墓地出土的鼎M93∶49器形紋飾都接近、與M102∶11器形也接近[1]。相似的鼎還見於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1[2]、M2012[3]、M2011[4]等。西關墓地M8所出鼎也與以上各墓銅鼎相類,但口部略內斂。

西關墓地M8出土的一對楷侯宰吹壺,與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的圓壺M2006∶5 3[5]、M2011∶2 15[6]和M2011∶62[7]都很接近。楷侯宰吹壺的捉手都很大,腹部很垂,紋飾竊曲紋更加簡潔,時代應稍晚。此類圓壺主要見於兩週之際或春秋早期,但春秋中期後段還有存在[8]。

西關墓地M7的方壺要晚於晉侯M93出土的晉叔家父方壺,紋飾簡化,製作稍顯粗糙,呈現明器化。與韓城梁帶村方壺M28∶98[9]很接近,竊曲紋比梁帶村壺M28∶98(梁帶村M28屬於春秋早期偏晚階段還要簡化。

綜合考慮,西關墓地M7與M8的年代都應在春秋早期。

(二)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西關墓地M7與M8共出土有銘文器5件。其中一件青銅鼎(M8∶13)為楷宰中考父為夫人季[11]做器,兩件青銅壺(M8∶7和M8∶12)為楷侯宰吹自做器,還有一件青銅匜(M8∶65)為“中考父作旅匜”,由這幾件器物的銘文內容知“吹”為楷侯宰的名,“中考父”為楷侯宰的字,楷侯宰吹是楷侯的家臣。據西關墓地M7出土青銅盤(M7∶39)盤銘內容以及人骨鑑定結果,判斷為楷侯宰吹的墓葬;M8出土楷侯宰吹作季鼎,判斷為楷侯宰夫人墓葬。

M7的青銅盤(M7∶39),內底銘文雲:“中考父不錄[12],季端[13]誓[14],遣[15]爾盤、匜、壺兩、簋兩、鼎一,永害[16]福爾後”。盤銘記載了中考父死後,夫人季為其準備隨葬物品,還進行了宣讀。物品清單明晰,此盤具有了《儀禮·既夕禮》中所記“書遣於冊”的含義。M7青銅禮器為鼎一、簋二、壺二、盤一、匜一,與盤銘對應。器物均未使用過,而墓主人吹生前使用的器物並沒有埋葬在該墓中,反而埋葬在M8中。M8出土青銅禮器組合比M7多一件甗,並且隨葬有青銅兵器。女姓墓葬隨葬青銅兵器,這是值得注意的。兩個墓葬隨葬品組合反映了“士”這個社會階層的用器情況。按照《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云“元士三”用鼎制度,楷侯宰吹的實際隨葬品數量與禮書記載並不能對應。如果依據晉侯M93隨葬五鼎六簋推斷,大夫應當隨葬三鼎四簋,士隨葬一鼎二簋,而西關M7墓主人身份恰為“士”,且隨葬一鼎二簋,這可能不是巧合。

(三)墓地文化性質與黎國

M7、M8具有典型的商系色彩,墓底均有腰坑,並出土有商系的陶鬲,這種鬲,除西關墓地所在長治盆地(長子西南呈西周墓地和屯留常村西周墓地均有發現)出土外,主要分佈在太行山東的安陽、邢臺、魯北等地,如輝縣孟莊A型陶鬲T114M4∶1[17]、安陽西高平Aa型陶鬲04AXM1∶1[18]、邢臺葛家莊XLM47∶1、XLM129∶2[19]、高青陳莊C型陶鬲H279∶1[20]。春秋早期去商末已經近300年,但商文化依然對此地有很強烈的影響,這是值得注意的。

M8出土一件寬葉帶倒鉤的矛,似是與更早時期的塞伊瑪—圖爾賓諾式矛有淵源,但形體要小很多,這是中國境內考古發現的最小的倒鉤矛。除倒鉤外,矛的形制與春秋早期出土的矛很相似,這可能是中原文化與北方青銅文化相互交流的結果。

M8青銅器銘文中的楷侯,在西周青銅中也有見。楷侯是姬姓,已成共識。西關墓地中墓葬的方向均為南北向,這與西周時期姬姓墓葬的墓向一致。楷侯之“楷”讀為“黎”,楷國就是兩週時期的黎國。李零先生經過實地考證後,也認為古代的黎國大致就在這一帶[21]。李學勤先生引王先謙在《後漢書集解》中主張黎國原在長治西南,春秋時徙於黎城的觀點,指出兩個地點相距不遠,或許都曾在黎國境內也是可能的[22]。“長治西南”的這個地點,約是我們發掘的長子西南呈西周墓地[23]所在位置,兩個墓地的關係,我們另文詳論。

西關墓地M7和M8是該墓地儲存最完整、出土青銅器最豐富的兩個墓葬,對於研究兩週時期黎國曆史與喪葬制度等有重要的價值。

附記:本次發掘領隊張崇寧,參加發掘的人員有張崇寧、楊林中、王蘇陵、趙曉輝、牛秀平、宋小兵、李全貴、冀保金、孫先徒等。

執筆:張崇寧韓炳華

繪圖:暢紅霞

攝影:暢紅霞 張崇寧

圖版製作:楊 力

(責任編輯、校對:陳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