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徽州名族家風:古築孫氏家訓樸實無華

作者:由 悠悠行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4-28

陳櫟怎麼讀

作者/陳平民

唐僖宗文德元年至唐昭宗大順年間(888—890),唐末軍閥孫儒焚燬揚州,橫行江淮,屍橫遍野,史稱“孫儒之亂”。有孫師睦(字汝厚)者為避亂,棄揚州遷黟縣,先遷黟縣城北,其五世孫孫擢(稱“七公”),由縣城北遷居本縣月塘,七世孫孫本梓(字枝蕃,號古築居士),樂志田園,又由月塘遷古築村。

古築村在黟城西十里,清代屬懷遠鄉四都。孫氏在古築村聚族而居,以孫師睦為始遷祖。嘉慶《古築孫氏家譜》稱孫師睦“自廣陵來黟,善治生,以致富。歲飢,賤出谷,以升斗付糴者,得歡心於鄉里”。孫師睦的玄孫、來孫輩即其第五代、第六代裔孫,所出才俊甚多,曾名噪一時:玄孫孫扶、孫揆,並登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孫抗中寶元元年(1038)進士,孫挺為慶曆二年(1042)進士,來孫孫適舉慶曆六年(1046)進士,孫遇、孫迪並登熙寧三年(1070)進士,孫衝中熙寧六年(1073)進士,孫適、孫逖先後登元豐二年(1079)和元豐八年(1085)進士。孫氏子姓五、六代人,五十五年間先後有十人高中進士,進身仕途,這在世家大族中並不多見,可謂空前絕後。這其中的孫抗與孫遇為父子,北宋時期人,他們的墓誌銘分別由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與曾鞏撰寫。

黟縣古築孫氏家訓名《古築孫氏家傳》,原載清嘉慶十七年(1812)續修的《古築孫氏家譜》。全錄如下:

立心以忠信,行己以篤實;臨事以公直,接人以誠敬;

事上以孝悌,奉公以恪恭,持家以勤儉。

田園而勿失時,門庭而宜整肅。

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弭訟息爭,安分樂業。

以誦讀繼先人,以清白遺後嗣。

永宜遵守,無負遺言。

這份全文17句共83字的孫氏家訓,是明成化、嘉靖間黟縣古築人孫隆根據祖傳定稿成文的。孫隆,字世興,生於明成化六年即1470年,卒於明嘉靖三十六年即1557年,歷經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四朝,享壽八十八。論世系昭穆,他是孫師睦第20世孫。傳聞,他天性孝友,幼入家塾,見書中有“孝悌”章,便輒謂孝悌,稱“不孝悌不為人”。長後,堅持“耕讀養親,不應科舉,每言聖門之學以躬行實踐為功”。明弘治十年(1497),詔令地方府州縣正官保舉山成隱逸之士入官,徽州府和黟縣均一致保舉孫隆,而他竟“力辭不就”。為敦宗睦族,慎終追遠,他在古築倡建支祠,祭祀先祖,“率宗黨子弟時習禮其中,教以孝悌為人之本,並書家訓以示後人”。舊時古築“關東亭”,亦為他出資構建的。

徽州名族家風:古築孫氏家訓樸實無華

黟縣古築孫氏家譜

孫氏家訓樸實無華,言簡義賅。它垂示子孫後代:首先,要將“忠信”“篤實”作為存乎內心的理念,為人處事的圭臬,並以此貫徹人生始終;其次,強調處理人事要公道正直,待人接物要真誠恭敬,侍奉父母兄長要孝悌友愛,對待公事要恪恭盡職,治理家政要勤懇節儉;再次,告誡子姓田園耕作要遵循時令,不失時機,門庭治理要規整不紊,莊嚴肅穆。

孫氏家訓還告誡子孫後代,子女孝敬父母,兄姐愛護弟妹,弟妹恭敬兄姐,夫妻和順,相敬如賓,這是家庭內部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天經地義之事,切不可隨。

與筆者所見其他族規家範一樣,孫氏家訓也同樣告誡子孫後代要“弭訟息爭,安分樂業”。家庭或家族內部,乃至鄰里鄉黨之間,難免沒有紛爭。如果出現紛爭,一定要冷靜化解,“怨家宜解不宜結”,萬不可隨意構訟打官私。府衙賄賂貪腐成風,構訟之人為贏得官司,不僅與人世代結仇,而且傾家蕩產,很不值得。休寧璫溪金氏為徽州世家大族,名流輩出。元代,有“江東富翁”之稱的璫溪人金南庚(字子西),是名儒陳櫟、鄭玉的好友。子西的一個侄子與他發生了糾紛,準備對薄公堂,名儒婺源人程文(字以文,號黟南)作《勸子西總管叔侄》詩以勸解:“訟若終兮不可當,好斟尊酒細思量。家庭豈是參商地,官府渾時賄賂長。未必來生仍叔侄,莫教今世亂綱常。人生行樂能多少,消得西山幾夕陽。”後來,矛盾化解,前嫌冰釋,叔侄重歸於好。

“安分樂業”,是告誡後世子孫要安分守己,各安生理,勤奮樂業。切不可見異思,這山望著那山高,如果這樣,那將會一事無成。

徽州名族家風:古築孫氏家訓樸實無華

南宋宰相歙人程元鳳為孫譜題辭

自明代中期以降,以仕農工賈為主體的新“四民觀”開始形成,並在民間逐漸產生影響,不再將營商視為末業,但“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仍然為社會主流意識。該家訓要求孫氏子姓“以誦讀繼先人”,反映了這一點。這也沒有什麼不好,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家族和民族,總不會有大的出息。窮理之要在讀書。

孫氏家訓告誡子孫要“以清白遺後嗣”,這是至關重要的。從孫師睦遷黟開族,到明中葉孫隆這一輩,已經有六百年,孫氏宗族中出過碩儒,出過名宦,出過巨賈,出過更多隱德不耀的處士,一直保持了淸白的家風。如宋時孫衝以進士“知含山縣,稱循吏,律己甚嚴,秩滿家人解其歸裝。時有老僕畜一砧,公視之曰‘此非吾來時物’,命還之”。又如,明人孫世治“任山東文登縣主簿,稱廉明”,他以“忠孝”二字訓誡兒子楊光先,楊光先中明崇禎三年(1630)武舉,官揚州守備。明弘光元年(1645),清軍攻破揚州城,孫光先與民族英雄史可法同時殉國,留下清白,為後世傳頌。從明末至今,有近五百年矣,孫氏子姓不負先祖遺訓,堅守清白,歷歷可數。

徽州名族家風:古築孫氏家訓樸實無華

孫氏譜序

這裡講一則王安石與孫氏父子高誼的故事。

孫抗(1006—1050),字和叔,自幼喪父母,刻苦力學,博及群書。曾隻身寄住山間浮屠,“步行借書數百里,登樓誦之而去其階”。為文數百千言,一揮而就。年二十二以同學究出身補滁州來安縣主薄,後調洪州右司理。年三十三考中進士,遷大理丞,任常州晉陵縣知縣,不久又調任潯州知州、耀州通判。知潯州時,當地讀書人很少,孫抗將寺廟改作廟學,召集士民子弟優秀者入學,並親自講學,沒多久,附近州縣的子弟也求學。慶曆二年(1042)他被擢升為監察御史,在任直言敢諫。後因奏事不合而自彈劾,降知復州,又通判金州,知漢陽軍青州。不久,官升尚書都官員外郎,提點江南西路刑獄。皇祐初年,廣源州壯族人儂智高糾眾反宋,孫抗時任廣西轉運使,出兵兩千平亂有功。皇祐二年(1050),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享年僅四十五,英年早逝。

王安石與孫抗,志趣相投,相友善,過從甚密。他為孫抗作《廣西轉運使孫君墓碑》,其中雲:“歙之為州,在山嶺澗谷崎嶇之中,自去五代之亂百年,名士大夫亦往往而出,然不能多也。黟尤僻陋中州能人賢士之所罕至。君孤童子,徒步宦學,終以就立,為朝廷顯用。”

孫抗生有五子,適、邈、迪、適(kuo)、進,除次子孫邈未舉進士外,其他四個兒子均以進士及第拜官。邈雖未舉進士,但拜官縣令,王安石稱其“好學能文”。長子孫適(1027—1055),字仲通,年十四,前往江東從學於比他年長六齡的臨川才子王安石,王安石稱孫適“議論著書,足以驚人”,深為賞識。慶曆六年孫適中進士,初官工部御史,後為永州軍事推官。父親去世時,他帶病萬里奔喪,扶柩歸葬。後病重,至和二年,卒於池州大安鎮,亦為英年早逝,終年方二十八齡。

王安石得知孫適去世,傷心至極,濡淚和墨,作輓詩一首:

喪車上新壟,哀輓轉空山。

名與碑長在,魂隨帛踅還。

無兒漫黃卷,有母亦朱顏。

俯仰平生事,相看一夢間。

與王安石齊名的曾鞏為孫適作《永州軍事推官孫君適墓誌銘》,其中有這樣的評論:“君於學問,好其治亂得失之說,不狃遠卑。於為文,以古為歸,不誇以浮。雖素羸不廢書,雖進不怠以止,既肆而通矣,而不得極其至。”

再講兩則黟縣古築村商人的故事:

【孫洪維發跡樂善好施】

清代古築村人孫洪維(字期張),經商致富發跡,樂善好施。其弟亦經商於外,音訊全無,洪維尋弟十餘載,蹤跡幾遍天下,撫侄如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前後,黟縣全縣兩年歉收,他出資白銀兩千餘兩,用以糶米,賑濟族人鄉鄰。為修黟縣西武嶺往來孔道,他捐巨資,親自督修,歷五年竣工。此外,修陳閭橋、造石乳亭,施茶水濟行人,善行多多,均得全縣之人稱道。

【富商孫理和育子成器】

晚清古築人孫理和,經商於漢口,為一方巨賈。他富而不忘朱夫子“窮理之要在讀書”的至理名言,精心培育兒子孫洪芬(1889—1953)成才。洪芬自幼隨父入鄂苦讀,年十六中秀才,後入武昌文華書院,習英文與近代科學,因績優秀,被選送美國,享受庚子賠款津貼,先後入芝加哥大學、賓西法尼亞大學等學府深造,終成我國早期著名化學家。新中國誕生後,孫洪芬為國家做過貢獻。(撰於2019年夏,2021年12月5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