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一邊護鳥一邊“打鳥”“生態+旅遊”的脫貧致富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旅遊扶貧案例

作者: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5-13

雲南怒江傈僳人怎麼樣

一邊護鳥一邊“打鳥”“生態+旅遊”的脫貧致富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旅遊扶貧案例

一、基本情況

三河村隸屬瀘水市魯掌鎮,因有古炭河、滴水河、彎轉河在境內匯聚合一而得名。三河村地處魯掌鎮西南邊,距州府六庫21公里,轄管事寨村、頭道橋村、古炭河村等12個村民小組。全村現有農戶400戶1336人,以傈僳族、漢族為主,是一個多民族雜居村。原有建檔立卡戶89戶,336人,截至2020年10月,已退出貧困戶89戶338人。三河全村國土面積67平方公里,海拔1453米,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342毫米,主要經濟林果有核桃、草果、板栗等,全村耕地面積3667畝,人均耕地3。19畝,林地53713畝,村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三河村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良好的自然環境,獨特的自然景觀。高黎貢山地區迄今已記錄到600多種鳥類,三河村鳥塘目前已實際拍攝到208種,其中拍攝到的綠背山雀、斑背燕尾、火尾綠鶥、純色噪鶥等都是十分珍貴的保護動物,同時還發現了已屬瀕危鳥類的紅腹角雉、綠尾虹雉、黃腹角雉特別是獨有的白尾梢虹雉。三河村被譽為“百鳥谷”,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百鳥合音之谷。

二、旅遊扶貧成效

三河村位於半山,人均耕地僅有3畝,一二產業發展困難,三河村委會引進怒江三合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精準扶貧要求,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多方諮詢,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走發展“生態+旅遊”的脫貧致富道路。三河村生物資源豐富,尤其以珍稀鳥類出名,透過將生物多樣性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帶動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可行性高。2018年以來,社會資本投入1800萬元,接待遊客2。2萬人次,帶動本地就業150人,人均收入4萬元,綜合帶動45戶15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三、主要做法

(一)以政企合作為基礎

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以扶貧車間運營為載體,成立了全州首個以觀鳥、拍鳥、愛鳥、護鳥為主的三河村百鳥谷“旅遊扶貧就業車間”,整個扶貧就業車間投入專案資金50萬元,全部用於建蓋鳥塘,已建成15個鳥塘。為扶貧車間順利運營,引進怒江三合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運營主體,形成“政府+企業+農戶”的利益連線機制,讓農戶在自家的林地裡就業,從事鳥導、運輸、揹包、餐飲、民宿等服務,從農民變鳥導、農家變民宿、家園變花園,農戶成了車間的主人。

(二)以專業協會為牽引

為了更好地規範管理扶貧車間,2019年1月成立了“怒江峽谷鳥類保護協會”,由協會統一監督指導各觀鳥點的運營情況,旅遊扶貧就業車間負責統一管理觀鳥點的經營與運作,鳥塘的所有權屬於各鳥塘塘主,協會負責對外宣傳,吸引國內外鳥友和遊客前來觀光攝影為使觀鳥生態旅遊良性培育發展。

(三)以專業培訓為推力

觀鳥扶貧車間透過定期組織專業培訓識鳥科普、養鳥、管理鳥塘的知識,用“以會代培”的形式學習服務技能、進行動態管理。透過多方努力,2019年9月19日至24日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生態影像文化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中國鳥網和中共怒江州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中國觀鳥導遊聯盟、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管護局、怒江州科學技術協會、怒江州峽谷鳥類保護協會、怒江三河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怒江州文化和旅遊產業協會共同協辦了“中國鳥網助力怒江州生態脫貧大型採風團暨中國生態攝影師(怒江)集訓班、中國觀鳥導遊職業技能(怒江)培訓班”,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陝西、雲南、貴州、江西、深圳等地的38名生態攝影師參加了此次活動,來自全州的56名鳥協會人員和扶貧車間工作人員參加了觀鳥導遊職業培訓,並透過考試取得證書,可以持證上崗。培訓期間,中國鳥網授予中國三河源莊園“中國生態攝影師怒江教育培訓中心”的榮譽牌匾,這標誌著中國鳥網正式進駐怒江州,將為怒江州的野生鳥類攝影與保護以及助力怒江生態扶貧和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以村民參與為核心

觀鳥拍鳥,行內一般叫“打鳥”,不僅考驗器材,更考驗耐心。一般“打鳥”人會在鳥塘裡待上一天或幾天,等鳥、等光、等構圖。圍繞旅遊地吃、住、行、娛、購、遊主體要素,觀鳥旅遊行為帶動了三河村民的廣泛參與。一是鳥塘主的直接參與。鳥塘主透過固定的收費標準為遊客提供接送、揹包和送餐服務,獲得經濟收入。如機位費為60元/位,揹包費視鳥塘距離長短為50元/趟、100元/趟、150元/趟不等,餐飲費為中午標準餐30元/位、晚餐標準餐40元/位。遊客到三河村一般停留2~7天不等。二是其他村民的帶動參與。圍繞旅遊地吃、住、行、娛、購、遊主體要素,鳥塘塘主單個個體僅能完成觀鳥旅遊的部分旅遊產品供給,其他村民參與配合完成了其他產品供給,如短途運輸、住宿、農副產品供給、農特產品銷售等。除為攝影者直接提供服務外,銷售當地的土特產草果、花椒、核桃等也將為當地村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五)以生態保護為前提

一是加強生態科普性。為了使百鳥谷的鳥類資源能夠得到科學有序開發,三河村還在科技部門的幫助下,製作百鳥谷拍到的100種鳥類科普掛圖,發放愛鳥、護鳥、保護環境倡議書1000多份,宣傳鳥類知識,普及各種愛鳥、護鳥的鳥類常識,提高人們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意識。雲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雲南財經大學等多家高校紛紛在此設立科研基地、暑期研學基地。二是村民保護生態意識發生本質轉變。鳥群的增加直接影響遊客的數量和觀鳥天數,村民在直接或間接參與觀鳥生態旅遊的過程中,生態多樣性保護意識發生根本轉變,生態保護行為從被動接受變為自覺自發行為。

(六)以宣傳營銷為引擎

隨著三河村觀鳥生態旅遊的不斷髮展,各級宣傳部門透過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網路、融媒體等形式大力宣傳怒江的自然生態、鳥類資源、百鳥谷的建設情況等,同時,中國鳥網開通了雲南怒江百鳥谷版塊,全力推薦怒江百鳥谷鳥類資源,吸引了全國32個省(市)、地區鳥類愛好者及外國友人。中國鳥網的36。5萬會員,可以透過這個平臺瞭解怒江百鳥谷,這是一個龐大的資源市場,大大提高了怒江百鳥谷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三河村“百鳥谷”的旅遊辨識度日益提高,逐步成為怒江旅遊文化的一張獨具特色、鮮活的名片。為觀鳥、攝鳥、愛鳥、護鳥而來的各方遊客駐足怒江,帶動怒江旅遊的其他消費。

四、經驗啟示及未來展望

三河村觀鳥旅遊帶動片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成功經驗得知:一是要充分挖掘生物多樣性資源,打造差異化旅遊產品;二是要採取“政府+企業+農戶(村集體)”的發展模式,多方合力推動發展;三是要引導農民群眾參與旅遊開發,讓利於民;四是要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旅遊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促進本地群眾就業,提高收入水平;五是要積極發揮專業協會的牽引作用,指導開展專業服務和垂直宣傳;六是要多渠道開展宣傳營銷,提高知名度。

怒江州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樣性地區之一,被稱為“動植物王國的明珠”“世界物種基因庫”,生態資源十分富集,可以利用全州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巨大優勢,開展康養、科考、戶外運動等生態旅遊,不僅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受益,同時還可以轉變群眾生態環保意識,變被動接受為自覺自發行為,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案例點評

地方性、鄉土性、生態化是鄉村旅遊發展的生命力。三河村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政企合作為基礎,以專業協會為牽引,以村民參與為核心,以專業培訓為推力,大力發展觀鳥生態旅遊,是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必然要求,也是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振興鄉村、傳承村落文明的有效路徑。

編輯 | 楊奧

稽核 |

李義 李元

終審 |

餘金成

運維 | 雲報集團·雲南就愛去旅遊文化傳媒

【來源:微遊怒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