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作者:由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5-19

明日之子是什麼節目

導語:《明日之子》是今夏的一檔音樂類選秀節目。令人驚訝的是,節目中的選手絲毫不提夢想和奮鬥的過往,照樣收穫了一大群粉絲的擁護和共情。《明日之子》這個IP是如何玩轉年輕圈層?如何獲得年輕圈層的“身份認同”?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梳理分析,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TA的方式——群像塑造!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01 群像是什麼

1。 “群像”是擊破圈層的工具

我們以電視劇為例,看一下群像類和非群像類的區別。

非群像類:使用單人設,講述“個體的選擇和命運”。

《夏洛特煩惱》講述一個普通人穿越回到高中校園並實現了各種夢想的故事。雖然角色很多,但是毫無疑問,夏洛特是電影要表達的唯一主人設。其他配角命運模糊,為了輔助主角的故事發展而存在。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群像類:使用多人設,講述“巨大背景下不同個體的選擇與命運”。

《三十而已》講述了3位都市女性在三十歲這一重要年齡節點時,遭遇事業、情感等多重壓力的故事。每個角色個性不同,都有著自己完整的故事線。

群像類作品透過一群人來反映出一個“大背景”。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在作品中,每個人物是一系列同心圓。最裡面的一層是人物的自我衝突,而外面的一層層則是和這個世界、和他人產生的糾葛、衝突。

非群像類強調的是人物的核心蛻變,而群像類強調的是人物的外在連線。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透過單一的主人公和價值觀引起觀眾共情,這變得越來越難。

當消費話語權慢慢的轉向Y、Z世代所在的年輕圈層,主流的消費價值觀也需要變得更加的多元。

而透過塑造群像,塑造不同人物的生活方式,更容易獲得圈層的認同。

用網際網路的語系來解釋,就是“群像類”更加具有平臺屬性。

單一人設的作品是海底撈,群像作品是美團外賣。

海底撈讓喜歡火鍋的一部分人愛的要死,而美團外賣則要解決一大群人的不同口味的吃飯問題。

從非群像到群像,是趨勢。

近年來,各種“群像類”劇集持續霸屏。最近很火的《三十而已》、《乘風破浪的姐姐》、《二十不惑》……再向前的《歡樂頌》、《青春鬥》、《奮鬥》……而待播的群像劇更是一大堆……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在營銷廣告領域,群像類作品也非常多。DSC創建於2012年,提供1美元每月的剃鬚刀訂閱服務。2015年營收1。5億美元,

2016年擁有320萬忠實使用者,在網購剃鬚刀市場份額達到51%,遠超寶潔的吉列

(吉列這個領域的佔有率只有21%)。後被聯合利華以10億美元全資收購。DSC的廣告策略,就是營造不同普通人在個人清潔場景的“群像”,傳遞生活方式club的概念。

2。 明日之子的群像

《明日之子》是騰訊的一檔選秀節目,從三十幾名參賽選手中選出5人組成樂團。上線1個月累計播放量接近20億,微博綜藝超話社群榜單第1名,微博CP類超話屠榜第2名。

選秀嘛,就是有一群選手,似乎是天然就具有“群屬性”。

但是大部分的選秀綜藝,沒有很好的塑造群像,或者說塑造群像的方式有些“過時”。

過去的《中國好聲音》,主題是“你的夢想是什麼”。

節目組會讓每個選手大談夢想、大談辛苦的過往。大部分人上臺來都得哭一會兒,因為“為了夢想不顧一切”才屬於正統的價值觀。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過去的《創造營》,主題為“我敢”。

海選比拼時,導師會問“你為什麼不敢”。淘汰發言時,要回答“在這幾個月的訓練中你敢了麼”。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關於“什麼是青春”,大部分選秀綜藝只給一種標準答案,傳遞一種統一的價值觀。

這種作品重視的是“價值觀”核心的傳遞,所有人物的塑造都是圍繞著核心進行。

人物是工具,用來表現價值觀。

這些綜藝曾經都火爆一時。

但是在2020+年,單一的人設和價值觀卻並不行的通。

“你為什麼沒有夢想?”

“人沒有夢想,和無憂無慮有什麼區別!”

“你為什麼不敢呢?”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而《明日之子》之所以讓公公眼前一亮,是因為他另闢蹊徑,沒有灌輸這些價值觀。節目組的任務是為選手建立關係(組隊、拆隊、被選擇、主動放棄等),

而選手在其中表現其各自的價值觀。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關於“什麼是青春”,在《明日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紛繁不同的色彩: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3。 姜太公公小結

這屆年輕人崇拜什麼?

反正不是單一的價值觀。需要更加多元

《明日之子》這個IP是如何玩轉年輕圈層?如何獲得年輕圈層的“身份認同”?

透過塑造群像。利用群像傳遞的多元化的價值觀,才更能獲得年輕圈層認同。

02 《明日之子》的群像

那《明日之日》是如何塑造群像的呢?在前面提到群像作品的定義——

“使用多人設講述巨大背景下不同個體的選擇與命運”

。這個“巨大背景”,可能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高考、婚戀、步入30、事業、動盪……

在《明日之子》中,這個巨大的背景是指“青春”中的社交關係。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對於年輕圈層來說,尤其如此。

《明日之子》的參賽選手普遍在18~25歲之間,正在慢慢從依賴父母的狀態轉變為獨立個體的狀態。

“夥伴” 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主要的社會關係來自同齡人群,這些群體由年齡相仿、關係親近的朋友組成。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伴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幫助青少年瞭解如何在社交中互動,脫離父母或其他成人成長為獨立個體。在青少年尋求自我和個性的過程中,同齡群體給予必要的反饋,提供實際或情感支援——整理自《品牌年輕化》

利用一輪輪的賽制,在選手中模擬這些社會關係的變化。選手所面臨的抉擇、決定、困惑,讓處於同時代的年輕圈層觀眾產生共情。

年輕圈層依賴的社會關係具體的可以分為兩層:小圈子(社交關係)和大圈子(亞文化)。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1。 小圈子(社交關係)

年輕圈層在小圈子裡結交朋友,建立友情,一起玩耍。年輕圈層在小圈子裡鍛鍊社交能力。小圈子裡的朋友彼此熟悉且相知。

明日的賽制就是不斷的拆散和重組這種“小圈子”,不斷的棒打鴛鴦。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第1期 海選,節目組將三十幾個選手,按照他們的個人意願組成了十幾對CP。讓觀眾一開始就記得住每個選手,非常難。但是組成了隊伍之後,非常好記!

第2期 公演,節目組拆散CP,棒打鴛鴦。組合和組合之間進行PK,輸的隊伍則被拆散。

第3期 淘汰賽,隊伍可自我決定是繼續還是解散。

而《明日之子》也被粉絲戲稱為選秀版《非誠勿擾》,不停的“先婚後愛”、“婚姻保衛戰”、“三角戀”……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賽制是這樣的: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在這樣的賽制的推進下,每個選手的同心圓交錯又重組。每個選手都產生了非常豐富的故事線條。

微笑鼓手鞠翼銘:

初期人設是天才鼓手,並在海選現場宣稱“在所有的鼓手中,我是第一名”。如果是單獨強調人物核心的蛻變,故事會圍繞好勝心,講述TA如何成為“第一名”,或保持住“第一名”。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可是在《明日之子》他的命運線是這樣的:

天才鼓手實力超群,但是說話直白,和隊友產生合作衝突,生氣暴走→和隊友衝突升級,被怒摔酸菜魚→天才鼓手自行決定拆組,加入全新的團隊→天才鼓手遇到新的夥伴,合作愉快晉級→天才鼓手的新團隊裡的其他隊員“生氣暴走”。

非常drama!微笑鼓手的人設背後是種種“成長中”的性格缺點。但是看過節目的人,卻會覺得這很真實,還有點可愛。

電音嗩吶閆永強:

武器為嗩吶(沒錯,就是那個送人走的樂器)。因為嗩吶是一種聲音霸道的樂器,所以TA不想成為團隊領導者,希望加入團隊進行輔助。如果是單獨強調人物核心的蛻變,可能會圍繞從一個默默的參與者到“領導者”的蛻變……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可是在《明日之子》他的命運線是這樣的:

被選擇加入某團隊,團隊輸了,團隊拆散 → 再次被選擇加入,團隊輸了,團隊拆散 → 成為團隊領導者,自己選擇成員 → 團隊輸了,再次被拆單……

人生就是一段不斷受錘的過程……哪有那麼多故事性的逆風翻盤?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傳統的選秀更加重視“個人的蛻變”。

賽制為 排名、淘汰、排名、淘汰。弊端是,在節目錄制的幾個月週期內,完成選手個人的蛻變真的很難。

而《明日之子》塑造群像,反應的是“社會關係”的磨合和找尋。

選手需要透過一場場比賽,找到可以一起走下去的“5人樂團”。節目組為選手建立各種“小圈子”的社交關係,這個小圈子中有朋友、對手、戰友、快樂、矛盾、較勁、掙扎……

非常戲劇化,卻非常像青春本來的樣子。

2。 大圈子(亞文化)

年輕圈層在小圈子建立友誼,在大圈子中尋找身份認同、發展自我意識。大圈子又稱“亞文化”,比如lolita洋裝、cosplay、動漫宅等。

塑造這種大圈子,是《明日之子》這個文化IP的基因。在2017年第一季的選秀中,就圍繞9強選手,創立了9大廠牌。

透過在節目中分化出不同的亞文化,來滿足年輕圈層的不同口味。

2020年,節目已經到達第4季,這種方式也被成功的延續……具體來說,明日之子透過以下方式在節目中塑造亞文化:

音樂風格:針對相同歌曲的不同演唱方式。比如搖滾、funk、實驗、重型……

主題闡述:針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同樣是親情主題,不同樂隊的原創作品闡述方式各異。比如輕鬆、沉重……

《創造營》、《青春有你》等101系選秀綜藝,強調的是工業化生產的標準偶像。《中國好聲音》、《中國新說唱》則是扁平化的風格各異。而《明日之子》目前賽程過半,只剩下4只樂隊。風格迥異,非常鮮明。

《明日之子》啟示錄:崇拜的偶像沒有夢想,那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亞文化”彷彿一種獨特的語系,具有特定的圖案、標誌、性格、話語……隸屬於其中一種,讓我們可以對抗大眾,也讓我們獲得歸屬。

3。 姜太公公小結

《明日之日》是如何塑造群像的呢?

年輕圈層,正在慢慢從依賴父母的狀態轉變為獨立個體的狀態。“夥伴”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日之子》利用一輪輪的賽制,在選手中模擬小圈子(社交關係)和大圈子(亞文化)的變化。不同選手所面臨的抉擇、決定、困惑,讓處於同時代的年輕圈層觀眾獲得共情。

總結一下

《明日之子》這幫素人選手沒有什麼夢想

,奶拽要的是“玩音樂”、閆永強想用嗩吶寫一首情歌……

《明日之子》這幫素人選手沒有什麼悲傷的過往

,泰勒拒絕清華大學的故事被一剪沒,楊英格腰傷的事情直到他退賽才被觀眾知道……在這裡,選手不想比了要退賽、選手因為一點矛盾暴走、選手說參加比賽就是不快樂……

在這個作品中,不需要強調價值觀,每個觀眾從這些群像身上看到了只屬於自己的“青春”中的夢想、友誼……

產品老流氓,終身學習者。致力於研究產品方法論,解決小白PM的疑難雜症。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