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作者:由 趣敘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5-24

李紳是宰相嗎

李紳是唐中期著名的政治文學人物,與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好,大眾認識李紳,大多是從那首《憫農》開始,卻不知道他曾經官至宰相,服侍過六任皇帝。在古代,可以成為當朝宰相是十分難得的事情,如果一個讀書人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可以稱得上死而無憾了,而且李紳歷經六朝而未倒,堪稱傳奇,那他為什麼還會鬱郁不得志呢?

這還得從李紳的身世說起,在歷史上並沒有詳細記述李紳家族,對於他的籍貫也是各有說法,《全唐文》卷七三八《李紳傳》記載,李紳者,本趙人,而據《宰相世系表》等史料記載,李紳祖籍安徽亳州,生育江蘇無錫,在《舊唐書·李紳傳》記載李紳家族本是山東的顯赫人家,然後遷到了南方。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李紳雖然是出身望族,但在六歲時喪父,九歲時喪母,童年生活並不安逸,相反還過得十分艱難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少年喪父,導致家道中落,例如陶淵明。)正是他艱苦的童年經歷塑造了他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性格,而且他還愈發孝養上古太夫人,史書記載,他的孝義之舉被很快傳頌,世人十分欣賞他。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唐書》載:事動鄉里,名聞公卿,言孝友者以為表率。”

李紳從十五歲開始於惠山寺、龍宮寺讀書,

在三十歲才中舉前往長安,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才進士及第

。在同時期的著名文人裡,李紳中舉並不算早,只比李紳小一歲的柳宗元比李紳早中舉13年,和李紳同歲的劉禹錫也是和柳宗元同年中舉,而和李紳同歲的白居易也要比李紳早中舉六年,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過多地和人來往交際應酬,只是一味地讀書,從中也可以看出李紳自從父母雙亡之後的心理壓力,這導致他性格孤僻,少於交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間,李紳便已經用自己的詩作闖下一些名聲。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新唐書·李紳傳》載:於詩最為有名,時號短李。”

李紳渴望出人頭地,振興家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做到了。

在文學方面,他是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當時的李紳、元稹、白居易等人同時為詩壇領袖,而且互相交好,只不過李紳、元稹陷入政治鬥爭,無暇在文學方面投入太多精力,文學成就不及白居易。在政治方面,李紳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政、黨爭嚴重的中唐時期獲得“贈太尉,諡文肅”的結果,可以說是頗為難得,但李紳本人對此卻並不滿意。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李紳在806年中舉,在822年遷至翰林學士,在中唐時期,翰林學士的身份開始變得重要,可以說當上翰林學士就邁出了成為宰相的第一歩

,當時和李紳同為翰林的有元稹、李德裕,元稹自然不用多介紹,而李德裕的父親李林甫曾擔任過宰相,而他也是之後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人物。李紳和李德裕的政見相同,意氣相投,後世亦認為他也是李黨中人。

在824年,李逢吉等李黨中人因為擁立新君有功,便把持朝政,李紳被李逢吉所嫉,被貶出中央將近十年

(李紳甚至還被貶到過嶺南之外的端州,可見其的悲慘程度)。這個時期的李紳已經五六十歲了,蹉跎半生,眼看著要委以重任,甚至有機會登上相位,卻因為黨爭都成了一場空,又怎麼能不鬱郁。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舊唐書·李紳傳》載:帝初即位,方倚大臣,不能自執,乃貶紳端州司馬。”

而到了836年,李黨在黨爭中佔據上風,李紳被召回,甚至還在七十一歲的時候當上了宰相

。這時期的李紳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完成他想要改變國家的夢想,只能被黨派中人推著走,而他死後還不得安寧,要被清算。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舊唐書·李紳傳》載:德裕既貶,紳亦追削三任官告”

李紳去世第二年,牛黨中人利用李紳主審的吳湘案來徹底剷除李黨,讓李德裕澤哥李黨領袖無法翻身,而李紳也被追削三任官,其子孫後代不得出仕

。這在封建王朝是極重的處罰,作為一個宰相的後代無法做官,在歷史上並不多見,李紳在自己的晚年或許就預交到了這一後果,所以鬱郁不開心。想必在他晚年的時候,他也想明白了黨爭是沒有好下場的,所以留下了《追昔遊詩》,追懷往昔,感嘆時間的流逝,抒發自己的身世沉浮之感。

李紳在他後來回憶翰林院的生活經歷的詩作中也提到了自己對朋黨的厭惡,這或許也說明他在晚年有所反思。在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李紳本來想要經世濟民,可惜捲入黨爭,無法有作為,最後還被當做把柄,攻擊自己的好友李德裕,導致李黨敗退,自己也禍及子孫。(觀李紳的一生,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便是剛正不阿,想要他避開政治鬥爭幾乎不可能,甚至還很容易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李紳心態的變化在他的詩作中也有所體現,李紳早期的詩作偏向通俗化,而後期的詩作則變得雅緻了許多,可以稱得上是典雅大方,無雕琢細碎之習,這主要是因為

青年時期的李紳胸懷熱血,關心底層人民,希望為民請命,而到了晚年,李紳受限於當時混亂的政治格局,以及不死不休的黨派爭鬥,消退了關注現實社會的熱情,轉而投向修身養性,詩作自然就變得典雅起來

,而且李紳長期被貶,不希望自己再因言獲罪,所以明哲保身,創作也不再批判現實。但李紳在自己的感懷詩作中都圍繞著忠君愛國,為國為民的思想來寫,可以看出李紳還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些實事,而不是一味地修身養性,但無奈生不逢時,只能鬱郁。

參考文獻:《舊唐書·李紳傳》《李紳年譜》《李紳詩注》《追昔遊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全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