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作者:由 小艾說史事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7-09

中朝之戰什麼時間開始始

唐太宗寬宏大量,在征服了所有的勢力後,又將他們收編到了一個新的文明之中。

李世民不但是一位強大的帝國帝王,更是在“秩序建設”方面有著驚人的造詣,李世民十八歲就已經領教過了,所以李世民才會被稱為“天可汗”,這是中國古代“草原邏輯”與“中原邏輯”的最好體現。

從歷史上的角度來分析,我們首先要看到的是漢代與匈奴的對外戰爭。

漢匈戰爭,始於劉邦與匈奴的領袖“白登”之役,“白登”之役,劉邦的戰略“短板”再度被揭穿,被單于引誘,陷入重圍,這就是所謂的“白登之圍”,也就是劉邦一生中最危險的一次。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白登之戰被認為是一種“恥辱”,劉邦能逃過一劫,靠的不是武力,而是靠著陰謀詭計,與北鎮匈奴隸相比,劉邦覺得自己很沒面子。

但劉邦也沒有任何的選擇,因為秦國處於混亂之中,諸侯紛爭,世界早就被自己的人給毀了,所以現在的大漢,不能只靠一次的大獲全勝,就能讓自己的國家重新煥發活力,在這段時間裡,漢國要承受一切的挑戰。

直到去世,劉邦都沒有提起北方對匈奴的戰爭,呂后成為攝政王后,被冒頓單于寫信“羞辱”,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這讓呂后對大漢的統治思想更加深刻: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不做任何事。

直到漢文帝中後期,漢景帝,漢王朝才逐步形成足以抵禦匈奴侵疆的壁壘,那時沒有互市,中原也沒有茶葉可以向他們輸出,而漢人又擁有自己的牧場,兩國可以交換的物資很有限,一碰面就是你死我活。

“文景之治”後,大漢王朝在經歷了兩代人的發展之後,最終得以復興,而劉徹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而作為皇帝的劉徹才是最有責任的人,而他的責任,就是要將“恥辱”,徹底地抹去。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漢武帝征討匈奴,目的並不在於徵服,而在於毀滅整個國家,因此,戰爭結束後,沒有什麼秩序可言。

所以,我們可以將這場戰鬥稱為“滅種之戰”,它的目標,不僅僅是毀滅一個國家,更重要的是,消滅這個國家。

漢匈兩國的“恩怨”,其實就是生產力低下導致的,漢人的生產只能滿足國內的需求,食物,衣服,食鹽,鋼鐵,都不能“出口”,不能出口,就不能向外輸出。

而匈奴卻是無所不有其極,如果不能購買,那就只有強取豪奪,在他們看來,南征北戰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這是一場生存的衝突,是無法化解的。

北疆的匈奴本就是中原各族群的心腹大患,而在漢皇帝即位後,更是破除了漢文、景帝時期的“試探”“防守”戰略,而是採取了先發制人的策略,在衛青沒有崛起的時候,雙方各有優劣,各有優劣。

直至衛青一舉攻克龍城,奪取了自漢建國後,對匈奴的本土乃至各主要城市的首次重大勝仗,這場大捷讓他的自尊心更加堅定,所以他才會讓衛青繼續對其進行打擊。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但問題是,每一場勝利,都不一定會有“戰利品”,反而會“虧本”,畢竟當時的匈奴條件實在是太惡劣了,尤其是在戰敗之後,“堅壁清野”更是得心應手,一直以來,都是他們搶掠中原,中原無法大規模的蠶食他們的物資。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漢武帝時代,漢武帝頒佈了一道旨意,將鹽業和鋼鐵行業劃歸朝廷所有,禁止私人買賣,這顯然是將百姓的大部分利潤都用在了國家的身上。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公元前119年,舅甥衛青和霍去病帶著十幾萬騎兵和十幾萬步卒,進入沙漠深處,尋找最重要的一批匈奴人,並給予他們致命一擊,而他之所以如此大膽,是由於他選定了“春天”。

春天的大草原上,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迎來春天,而是一片冰雪,一片嚴寒,在這樣的天氣裡,就算是匈奴人,也不得不在這裡“過冬”,而漢武帝很清楚,要給他們造成巨大的損失,就需要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才能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傷害。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同樣的道理,春天的時候,漢朝的大軍在草原上行進,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甚至超過了匈奴,而這場戰爭,也讓漢朝的財政被“掏空”了。

比如說,在這個時節,漢武帝就會用“小米”來餵養戰馬,因為馬兒的飯量和人的飯量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一萬多名鐵騎,每人至少要配備兩匹戰馬,也就是說,一頭戰馬要消耗五個人的食物,而“餵馬”的消耗,至少要一百萬人的“口糧”。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那時候的大漢人口並不多,用一個國家來形容也不為過。

衛青和霍去病率領著兩個實力遠超匈奴的隊伍,裝備、戰術準備都遠超匈奴,所以匈奴才會被逼得向北方遷移,到處都是哭聲,而霍去病則被冊封為狼居胥,在自己的驕傲之地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雖然這一次的戰役看著很“熱血沸騰”,但問題在於,在這裡,漢人並沒有“建立秩序”。

佔領了這片土地,漢王朝的大軍不得不退兵,因為那裡沒有任何可以開發的物資(那個時候的生產力很低),也沒有大量的人口,所以,很快就會“捲土重來”。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從這一點來看,漢皇帝投入了大量的金錢,但是在物資上卻幾乎沒有什麼好處,這就叫“入不敷出”,而在這場戰爭中,漢人與匈奴之間的戰爭,也就是這樣,時間一長,到了漢武帝末期,國家的實力如何會衰弱?

漢朝在外界“秩序”的形成,還是在漢武帝年間,在公元六十年,也就是漢武帝二年,漢王朝成立了“西域都護”,以其為西域的總督軍,在這裡委派了一些官員,負責與鄰國的外交,區域的商業,以及少數民族的事情,這也就使得漢文帝和景帝和武帝對於北方人的“仇恨”逐漸消失。

他們開始構建起了一個穩定的生產體系,一個是經濟,一個是文明,這樣,雙方的衝突就少了很多。

漢朝就是這樣,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唐代。

首先要了解唐代“背景”,它並非單純仇視草原上的中原政權,而是以“關隴貴族”為根基,而關隴世家既有鮮卑,又有漢族,這些人始終是中原的主要人物,北周、隋、唐三國相繼成立。

楊堅的妻子伽羅和李淵的媽媽都是鮮卑,所以他們之間的文化和生活,都是有聯絡的。

其次,在隋唐,胡漢兩族融合,中原的生產力非常發達,許多東西都可以自己做,像突厥人,和唐朝的時候,都是如此。

這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原和草原上的人並不多,因為李世民的主要對手是漢族,而不是西域。

這是由於“人地矛盾”的目標發生了變化,所有的戰爭衝突,歸根結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李世民繼位沒多久,數萬突厥人就來到了渭水,與李世民進行了“談判”,李世民被迫接受了突厥人的“漫天要價”,將他們洗劫一空,讓他們安然離去,這對李世民來說是一種“恥辱”,於是李世民就開始了自己的擴張,在四年的時候,李靖利用了突厥人的內戰,一舉殲滅了東突厥。

在東突厥被攻破之後,李世民第一時間做出了一個決定,這就是李世民最大的優勢。

貞觀四年,東突突厥人滅亡,唐人在這裡設立了單于都護,將東突厥疆域劃分成了六個“州級”的“都督府”,唐代朝廷很快就派遣官員到了這裡,對東突厥的“經略”進行了“經略”。

這就是李世民最聰明的做法,一旦打下了一片土地,就要好好地開發,因為“人地矛盾”才是根本,所以他要儘可能地將“人地資源”的使用起來,而不會浪費,單于都護的成立,將大唐的文明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每年,大唐朝廷都會接受都護府的“進貢”,這也說明單于都護府充分發揮了東突厥的作用,不會讓朝廷傾家蕩產,一場勝利,就能給大唐帶來無窮無盡的“戰爭紅利”。

李世民的“文化輸出”,讓周邊的遊牧民和部族都下意識地“臣服”了李世民,李世民讓“胡人”取得了唐籍,讓胡人來唐經商,學習,科舉,做官,定居,這就是“綠卡制度”,李世民之所以被冠以“天可汗”的稱號,並不是單純的靠實力,而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可。

周圍的國家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也獲得了“徵召”的權力,事實上,在大唐的中後期,每當大唐的大軍開赴戰場的時候,附近的遊牧民都會派出援軍,這就導致了許多次戰爭,事實上,唐朝計程車兵根本不需要他們“出力”,所以並沒有太大的損失。

到了貞觀十四年,朝廷還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這兩個都護府是以這兩個都護府為中心,將整個草原上的一切事務和發展,都以大唐的意志和邏輯為基礎,確保了在混亂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調動”軍隊,進行平叛。

更關鍵的是,大唐每年都能從都護府那裡獲得巨大的“收益”,他們作為地方行政的一個部門,卻又和以前的各諸侯一樣,每個月都要“進貢”,表達對朝廷的效忠,至於“貢品”,都由周邊的牧民們來做。

這等於是一筆收入,李世民只需擴大自己的領地,就不會虧本,而且還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而且李世民對異邦人“不排斥”“不敵視”,讓中原人與遊牧民之間的資源衝突得到了緩解,不再互相廝殺,而是可以和平共處。

李世民對那些“胡人”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這種事情他們幾代人都沒有經歷,所以他們也就不再執著於中原,而是嘗試著讓自己的子孫去大唐讀書,參加科舉,或者做個官員。

這種做法極大地推動了唐代的商貿和運輸,而唐代已經開始了經濟的變革,而大唐的“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利潤,更是讓大唐幾乎可以橫掃所有的部落和國家。

“都護府”一直延續至今,直到李世民去世,整個大唐也不過是六個“都護府”而已,單于、北庭、安西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都護府才是大唐最重要的“基本盤”。

漢武帝打匈奴越打越窮,為何唐太宗征戰突厥卻整出了貞觀盛世呢

結論:

畢竟,李世民和漢武帝那個年代是完全不一樣的,在農耕方面,唐代的科技要發達得多,產量也要高得多,所以當漢武帝決定在漠北開戰的時候,他的財政肯定會被抽空,甚至是遠遠的。

而李世民,卻是一個“天賜良機”,所有對他有利的因素,都在他的計劃之中,李世民已經快要成為“西突厥”(東突厥)了,而這一點,卻不是他能做到的。

不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太著急了,他甚至寫下了《輪臺罪己詔》,說自己的所作所為,讓國家虧空了他的財政,讓新的皇上不會這麼拼命,也不會浪費金錢,這也是為什麼他和他在漢朝的那段時間,一直和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