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古代用於追捕通緝犯的畫像根本不像,為何貼出後還能抓到人?

作者:由 歷史新淺讀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07

曹睿畫母親畫像了嗎

在很多警匪題材的影視中,我們經常看到發通緝令來追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這一手段確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活動範圍,並且對於追捕罪犯還是有一定效果的。而通緝令中的照片在其中顯得十分重要,視覺上的效果使得群眾更容易的提供線索。

古代用於追捕通緝犯的畫像根本不像,為何貼出後還能抓到人?

而在古代,朝廷或者縣衙是沒有照片的,只能透過畫師根據相關人的描述來描繪犯罪嫌疑人,那麼這種透過畫像來追捕罪犯的效果有用嗎?答案是有的。

很多人就會有疑問,古代的畫師都那麼厲害嗎,畫的頭像居然可以代替照片?其實不然!前段時間有部電視劇《虎嘯龍吟》,在其中曹睿思念母親,便讓宮廷畫師根據描述畫出母親的畫像,但卻因為畫得不像,有十幾個畫師被殺。

古代用於追捕通緝犯的畫像根本不像,為何貼出後還能抓到人?

宮廷的畫師都無法十分準確地根據描述畫出畫像,更不用說是縣衙的畫師了。而且要想把畫像貼到城中各個角落,明顯要的不止一份,古代可沒有印表機可以影印,都是靠人工臨摹,難免出現差異。那麼通緝令上的畫像既然作用不大,為何還能抓到人呢?原因在於古代的制度。

1。身份資訊,類似於今天的身份證

戰國時期,有個很有名的改革家叫商鞅,他在秦國的時候就發明了“照身貼”,“照身貼”中包含的資訊有本人的姓名、職業、畫像、籍貫等內容,沒有“照身貼”不能上路,不能留宿,相當於最早的身份證。

而通緝令的畫像作用在於其次,最重要的是描述罪犯的資訊,也就是性別、籍貫、哪裡人等等,官差就是透過盤查這些資訊來抓捕犯人。

古代用於追捕通緝犯的畫像根本不像,為何貼出後還能抓到人?

2。連坐制度(保甲)

連坐制度雖然有時候會殺害無辜,但對於當時的社會還是有很多積極的效果。“保甲”制度被歷朝所沿用,以“保”為單位,有點像現在的“村”。當有陌生人進入,百姓會上去盤問身份資訊,不然如果犯人逃逸到該保,可能讓整個保的人都牽連連坐。而且當時交通不便,流動人口本來少,客棧的人也不敢讓沒有身份資訊的人住店。

3。懸賞

古代有人搶劫,旁觀者如果熟視無睹的話就會受到重罰,更不要說是發現罪犯而不告發。當然舉報的話也是有獎勵的,要麼受到懲罰,要麼得到賞金,普通百姓會怎麼樣選擇就很明顯了。

古代用於追捕通緝犯的畫像根本不像,為何貼出後還能抓到人?

正是有了古代這些制度,讓古代的中國的法制得以更好地實施,而通緝令上的畫像到底像不像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