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擦亮歷史文化品牌

作者: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09

怡字小篆怎麼寫

4月17日,2021年度廣東省文物保護工程典型案例公佈,我市仙坑村八角樓修繕工程和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修繕工程,潮州市海陽縣儒學宮大成殿修繕工程,南越國宮署、南漢宮殿和水井遺蹟本體保護工程,從全省申報的19個專案中脫穎而出,獲選典型案例。此次仙坑村八角樓修繕工程的入選,是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又一成果。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擦亮歷史文化品牌

佗城成為學生研學熱門地 馮曉銘 攝

走進河源探訪“古色”

河源,是最早的客家聚居地之一,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自秦置龍川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至今,河源擁有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0多項,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個,館藏文物5。6萬多件,省級評定三級以上600多件,23個省級古村落。河源是恐龍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館藏量最多的地方,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

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持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林寨古村落等一批批極具地域特點的客家民居漸漸為遊客所知,紫金花朝戲等一個個非遺專案逐步走進百姓生活,一條條線路上榜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河源,探訪“古色”河源,感受河源的多彩文化。

客家古村落煥發新活力

剛剛入選2021年度廣東省文物保護工程典型案例的仙坑村八角樓修繕工程所在地——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就是我市歷史文化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的成果之一。這個有著4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內,有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圍屋,古建築和客家文化遺產儲存完好。其中,八角樓作為仙坑村最早的古民居,是目前所發現的東江流域歷史最早、防禦性最強的客家民居建築,被列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河源客家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仙坑村的八角樓和四角樓見證了仙坑村先民篳路藍縷、營村建寨的歷史,是研究河源客家古村落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透過深圳市鹽田區的牽線搭橋,萬科集團出資對仙坑村八角樓、四角樓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修繕,並將八角樓打造成客家建築藝術景觀和古蹟遊覽景點,將四角樓打造成客家生活場景和古蹟遊覽景點,在充分保留原有歷史建築特色的前提下,賦予其新的時代活力。如今,仙坑村八角樓成了河源網紅打卡地之一,每逢週末和節假日,不少市民和遊客前往打卡。

佗城古鎮“搭乘”高鐵

與仙坑村一樣受市民和遊客青睞的還有龍川縣佗城。作為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佗城古鎮文物古蹟眾多,現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7處。近年來,我市堅持“保護優先”,傳承歷史文化文脈,對佗城古鎮進行升級改造,修繕了北城門、學宮、佗城影劇院、龍川商會、龍川考棚、西門碼頭、明代古城牆、越王井等一批文物古蹟,在保護開發的同時,注重挖掘趙佗文化,擦亮趙佗文化品牌,進一步講好趙佗故事,深入挖掘開發佗城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

隨著贛深高鐵的開通,我市將佗城古鎮保護開發與高鐵新城規劃、溫泉開發、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積極融入河源“一晚兩天”“兩晚三天”經典旅遊線路,推動旅遊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以建立國家4A級景區為抓手,加快完善佗城古鎮基礎設施建設,以整體保護為基礎,2000多年的文化發展為脈絡,田園風光為基底,文旅度假為主導,研學旅行、文化創意為輔助,打造自然景觀獨特、文化氛圍濃厚、休閒專案豐富、服務設施完善,集古城體驗、生態休閒、教育研學等功能於一體的文旅特色古鎮樣板。近年來,隨著佗城古鎮舊貌換新顏,特別是贛深高鐵的開通,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慕名而來,領略古城魅力。據統計,近三年,佗城景區共接待遊客31。03萬人次。其中,研學總人數約10萬人次。(來源:河源日報)

李 玲

【來源:河源文明網_文明建立】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