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作者:由 潢水楚鄉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10

郡伯什麼意思

由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號舍德政碑之故重新梳理清代光州知州姚國慶的相關史料

近幾年,潢川二中在整修校園時發現了一些古代石碑和青石板。經過修繕整理,其中有一塊上述“郡伯姚老公祖大人增修試院號舍德政碑”的青石斷碑,因體量較大,字跡明晰雋永,格外引人注目。該碑刻長約2米,寬70釐米,厚約20釐米,重約四五百斤,系徽派山系青石料雕刻而成。因該碑上端有斷裂舊痕,右上部日期有缺損,現遺留“年仲冬中浣”字樣;碑體正面中間有陰刻魏碑體“郡伯姚老公祖大人增修試院號舍德政碑”的粗大刻字;右下落款有“閤郡紳考士庶公頌”;下端有淺鏨線雕雲紋一縱排。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郡伯姚老公祖大人增修試院號舍德政碑

據查詢百度百科,得知:

郡伯

,是金代、元代的官爵名稱。正從四品。明清時亦稱知府為郡伯。《金史·百官志一》記載:“正從一品曰郡王,曰國公;正從二品曰郡公;正從三品曰郡侯;正從四品曰郡伯。”明末清初方文(號嵞山)作《嵞山集》二十一卷。凡正集十二卷,續集《北遊草》、《徐杭遊草》、《魯遊草》、《西江遊草》各一卷,再續集五卷。有清康熙二十八年王概懷古堂刻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以影印。《嵞山集》卷五《元日星渚》詩之二有“春江欲去仍回首,郡伯相畱且授餐。”一句。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明末清初方文(號嵞山)作《嵞山集》卷五《元日星渚》詩之二有“春江欲去仍回首,郡伯相畱且授餐。”

老公祖

是明、清時期官場中對地方長官的尊稱。姚老公祖的意思是指代當時的光州知州姚國慶。據查,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東林八君子”之一高攀龍在《答袁節寰中丞》中有:“今天下難聯者人心,難得者人才,難鼓者士氣,得老公祖一點真精神不難矣”之句,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在常州知府和無錫知縣的支援下,高攀龍與顧憲成等人發起重建了東林書院,並每年舉行“東林大會”。明末馮夢龍纂輯《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中有:馮主事見知州來拜,急忙迎接歸廳。茶罷,賀知州提起沈襄之事,才說得“沈襄”二字,馮主事便掩著雙耳道:“此乃嚴相公仇家,學生雖有年誼,平素實無交情。老公祖休得下問,恐嚴府知道,有累學生。”說罷站起身來道:“老公祖既有公事,不敢留坐了。”清代孔尚任《桃花扇。辭院》中也有“老公祖不知,他與左良玉相交最密,常有私書往來……”之句;清代紀曉嵐(1724-1805)撰書常家大院知味軒七言書法對聯(立軸水墨紙本)中有“奎壁光華文藻麗,岱嵩品望玉峰清。書奉,仰亭老公祖大人雅鑑;舊治弟紀昀”之句。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清代紀曉嵐撰書對聯中有“書奉,仰亭老公祖大人雅鑑”之句

試院

是舊時科舉考試的考場。清代沿襲明制,在府州縣設立試舍(試院和號舍)和考棚,在京師及各省會城市設立貢院。各地貢院嚴整劃一,壁壘森嚴,成為科舉制度的具體象徵。明朝全國有十五座貢院,即順天、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河南、山西、陝西、山東等貢院。清雍正元年(1723年),湖南、湖北兩湖分闈,光緒元年(1875年)甘肅貢院建立之後,全國共計十七座貢院,其中,順天、江南、河南和廣東四座貢院被稱為“天下四大貢院”。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

陳獨秀先生《實庵自傳》記載:“縣考府考自然很低,到了院試”。清朝童試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明朝,與明朝童試相仿。考生是還沒有進入官方學校的學生。他們參加童試僅為考取一個官方學校生員資格,以求進入官方國有學校。這些考生被稱為“童生”。他們的考試被稱為“童試”。童試有三部分組成——縣試、府試、院試。清朝童試三年兩試,一為歲試,一為科試。逢寅、申、巳、亥年舉行“科試”,醜、未、戌、辰、年舉行“歲試”。童生可在三年內參加一次科試和一次歲試。經科試和歲試,他們依次參加縣試、府試、院試。縣試多在二月舉行,由知縣主持。縣試一般考四場或五場。第一場透過者就可參加府試。府試由知府主持。府試透過者方可參加院試。院試是童試的最高一級,它由學政主持。院試透過者才可進入官方學校,成為一個地方生員。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古代科舉考場貢院和試院——主體建築為明遠樓,兩側為考棚和號舍,中間倒扣的是用來滅火的大水缸

明清兩朝科舉的基本制度和考試程式大體是一致的,其中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進士科正式考試共分三級:院試、鄉試和會試與殿試。不過,在院試之前,還要經過縣試和府試,可以看做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院試指在試院舉行的童試,即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的入學考試,是讀書士子的晉升之始。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童生。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生員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員經科試合格,即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進行,由知府主持。

因光州在雍正二年升格為直隸州,與汝寧府是同一級別,故光州試院也承擔府試和院試任務。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乾隆三十五年版《光州志》卷十六記載,稱汝寧府之光州改為直隸州,應設立考棚

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清朝時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連考五場。通過後進行由府的官員主持的府試,在四月舉行,連考三場。縣試合格後才有資格參加府試,府試合格後才有資格參加院試;參加縣試、府試的都稱為“童生”,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合格後稱為生員,不合格的仍舊是童生。

清代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的考試稱為府試,由縣試已錄取計程車子參加,試期多在四月,報名等手續與縣試略同。第一場為正場,取錄者即可應考院試。院試是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因學政又稱提督學院,故名。凡經府試錄取的童生均可參加,其報名、填寫履歷、廩生作保等手續與府試、縣試略同。學政於駐在地考試就近各府應試童生,其餘各府則依次分期親臨考場主持。考試分正試、複試二場。試八股文與試帖詩,並默寫《聖諭廣訓》百數十字。揭曉名為出案,錄取者為生員(俗稱“秀才”),札發入府、縣學學習稱“入學”,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課與考校。此為童生試的最高階段考試。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院試

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辰、戌、醜、未年的稱為歲試;寅、申、巳、亥年,稱為科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透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生員獲得“入學”的資格後,可以到官辦的府、州、縣學讀書。不過明清的入官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並沒有多少真正的知識傳授。入學後經過學政的選拔,便可以參加下一級鄉試。文品、人品皆優的生員,有機會被選為貢生(拔貢),成為國子監的學生。與國子監其他“監生”不同,“貢生”是正途所出,屬一種榮譽,並且貢生可以朝選做官。

有些讀書人要多次嘗試才能透過最基本的縣、府試,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後,院試多次落第,到了白髮蒼蒼仍稱“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間廣東曾經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鴉片戰爭後,科舉的內容一下子就完全顯現了與現代世界脫節的窘況,加上西學東漸和學校教育的崛起,科舉制度漸漸衰落。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清朝時一般在每年春季舉行童試,本縣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結,並且有本縣廩生作保,才能參加考試。試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場,內容有八股文、詩賦、策論等。透過縣試後的考生有資格參加由州府官員主持的府試,一般在四月舉行,連考三場。透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府試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科舉考試程式中,“童試”的其中一關。參加府試,報名、保結,與考試的場次、內容同縣試差不多,但保結的廩生要多一名。府試考試科目,分帖經、雜文、策論三場,分別考記誦、辭章和政見時務,共錄五十人,分甲、乙兩等,前十名為甲等。清代科舉考試時的監考很嚴。每逢考期,是日卯時一刻,也就是早上五點十五,貢院開門,考生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地搜身,以防考生身上藏有“夾帶”。所謂“夾帶”,即是把與考試相關的資料、答案等藏在身上。如有夾帶,則送刑部嚴辦。數百名考生依次接受初查,魚貫入場,在四名執燈小童的帶領下分別進入四個考場,又在門口再次接受軍士的搜身檢查後方可進入考場,按考引(即准考證)尋到自己的位子,考試除考引外,考生任何一物都不準帶入,筆、墨、特用紙張等都由考場提供,頭兩場各考一天,第三場策論需考兩天,過夜的棉被也由考場提供,每名考生都被隔開,各佔一席之地。要求通三經以上,通五經者為上上《孝經》和《論語》為必選;大經的《禮記》《左傳》可選一,也可都選;中經的《詩經》《周禮》和《儀禮》可選一經或二經;小經的《易經》、《尚書》、《公羊傳》和《轂梁傳》可選一經,按指定段落默寫,這一方面即可考記憶,又可考書法。當考生進入考場的考棚後,就要鎖門,稱之為“鎖院貢試”。因貢院的四周是用荊棘圍圈起來的,所以又叫“鎖棘貢試”。一天裡可休息三次,有人會送來飯食和清水,要入廁的,也有人專門引導並監視。黃昏時分,開始有考生交卷,只要拉動身邊的小鈴、就會有兩人過來糊名,將考卷放入專用匣內,並收走一切物什,考生即可離開。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光緒版《光州志》記載南湖弋陽書院圖樣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乾隆版《光州志》卷之一記載南湖弋陽書院圖樣

潢川縣第二中學前身系晚清光州官立中學堂,原校址在南城南湖北邊的弋陽書院,今校址乃

清代光州試院

,百姓俗稱貢院。此地為古代歲考和科試之考場,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光州文武童生打傷內地會牧師艾旭光州教案一事翌年詔令停試五年止,統計用做試院一百七十五年。據光緒丁亥署中藏版《光州志》卷一記載:試院在州治西,系明代察院舊基;雍正三年州學政奉部文查明城內舊有察院一所,凡遇科歲兩考,童生情願樂輸修理,相應準其在光州考試,遵照在案,署知州張球及部屬官紳捐資建立校士館;乾隆十六年(1751年)據光屬五處(光、固、息、商及州治五地)生員以公願酌捐修葺考棚費,議文武童生每歲各捐錢百文,詳明學憲;道光三年(1823年)署知州慄毓美準州紳士呈請募修督修工竣改名光州試院;光緒四年(1878年)三月,知州姚國慶添修西號舍十三間,計東二層共號舍二十六間,計西三層共號舍三十九間,統共坐號一千九百二十號。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據光緒丁亥署中藏版《光州志》卷一公署志•試院部分記載,光緒四年三月,知州姚國慶添修西號舍十三間

戊戍變法後,廢科舉興學堂,清廷下令各省書院改學堂,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905年1月2日)光州官立中學堂在南城弋陽書院設立,招生二十名,學制五年,與光州高等小學堂同校(今潢川一小位置),由光緒十七年舉人王元炳(王實味父親)任監督(校長),李恩長任監學(教導主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農曆八月,光州官立中學堂由南城弋陽書院遷至北城光州試院。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由此可見,碑體正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增修試院號舍德政碑”刻字,意為頌揚光州知州姚國慶大人於光緒四年三月主持添修光州試院的考棚和號舍等房屋建築一事。因道光三年時,時任光州知州慄毓美準州紳士呈請,親自監督募修校士館,並於工程結束時改光州校士館為光州試院;到光緒四年三月姚國慶添修試院號舍時,光州試院房屋建築規模繼續擴大,增至西號舍三層、東號舍兩層,上下各十三間規制,計東二層共號舍二十六間,計西三層共號舍三十九間,統共坐號一千九百二十號。碑體右上部缺損日期應為“光緒四年仲冬月中浣”,即1878年農曆11月中旬。右下落款有“閤郡紳考士庶公頌”,閤郡即合郡,意為光州全郡、全體;紳指舊時地方上有勢力、有名望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職官僚;考字用為年老之義,從商代經西周一直延用至於春秋戰國時代,先秦時“考”常用作對父親的稱呼,可以指在世的,也可以指去世的,許慎《說文解字》載“老,考也”,“老”和“考”的甲骨文字形都像一位長髮長者手執柺杖之形,本義是指“年紀大”; 士庶,士族和庶族,意思是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閤郡紳考士庶公頌”意為本州郡縣的全體士紳和百姓以及有名望的尊者、老者一起來頌揚(知州姚國慶添修試院一事)並立此德政碑。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康熙字典》考字釋義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四庫全書》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功臣配享記載,漢制,祭功臣於庭,生時侍宴於堂,死則降在庭位,與士庶為列

據姚氏宗親網——《姚氏先賢》記載:姚國慶(?—1882年),廣東番禺(今廣州)人,清代官員。姚國慶初為清朝監生,以同知銜知縣分發赴河南試用。咸豐七年(1857年),姚國慶在河南鎮壓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年)從軍鎮壓捻軍。姚同慶於同治四年(1865年)署陝州知州,同治八年(1869年)改署光州知州。光緒年間,姚同慶曾捐賑救濟晉、豫災民,並召紳耆集資興修光州故夾潢水利工程,又勸鄉民積糧備荒。姚國慶編訂有《忠節志》。

查《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實錄卷之三百五十八記載:陝甘總督楊昌浚奏、甘肅防營,遵調赴直,餘營不敷,分佈添募馬步四營旗,以固邊陲,下部知之。摺包以遺愛在民,予故河南候補知府光州直隸州知州姚國慶政跡宣付史館立傳,從河南巡撫劉樹堂請也。

查光緒丁亥署中藏版《光州志》記載有知州姚國慶修葺光州城池和公署的記錄:《光州志》卷之一《建置志》城池,光緒六年,知州姚國慶仝紳士設局,按地畝攤捐,修補屺;《建置志》公署,光緒五年,知州姚國慶重修,三堂以東花廳三間,捲棚三間,三堂以西,雙桂堂五間。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光州志》卷之一《建置志》城池,光緒六年,知州姚國慶仝紳士設局,按地畝攤捐,修補屺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建置志》公署,光緒五年,知州姚國慶重修,三堂以東花廳三間,捲棚三間,三堂以西,雙桂堂五間

《光州漫憶》主編、縣政協文史委楊峰老師曾撰文《光州故紙堆:光州知州姚國慶》,據民國版《潢川縣誌》卷四《建設志》記載:“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州姚國慶同南北城士紳設局,按地畝攤捐,每畝捐錢五十文,修補護城。石岸大順門,東岸長一千四百八十三丈八尺六寸,西岸長一千六百九十一丈,高一丈七尺餘或兩丈餘不等。”這版《潢川縣誌》從1937年開始編撰至1942年2月完成的,是由王實味的父親——光州官立中學堂督學王元炳先生主撰,因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檔案毀失,除第一卷付印外,其餘手稿大多遺失,今僅存數冊殘本。

關於姚國慶在光州鎮壓捻軍,《錢敏肅公奏疏》第4卷,第34頁收錄的宮中硃批奏摺《河南巡撫錢鼎銘奏摺》(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記載了1873年的一件事:當年12月,潘四橫、王二學生(即王聽爛)等5人在光州淮鳳集附近小飯棚內密約,被知州姚國慶等偵悉,姚國慶即同汪印千領隊馳往圍捕。他們騎馬開放洋炮,極力衝出,但力量孤單,潘四橫等兩人戰死,王二學生等三人被捕,隨即遭到殺害。自1853年至1868年捻軍大規模起義失敗後,捻軍餘部隱藏各地,暗中串聯,準備東山再起。1872年在河南固始與安徽霍邱間就爆發了捻黨餘部千餘人的起義。光州知州姚國慶對上述5人的追殺,可以說,參加此次起義的捻黨也就完全被撲滅了。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另檢索網路拍賣品有光州知州姚國慶寫給清末項城知縣彭旭的一通訊札。彭旭,清末官員,生卒不詳,字暄塢(又作暄隖),湖南新化人,道光舉人,咸豐九年(1859年)官項城知縣,為太平天國革命時清政府湖北按察使江忠源的一個重要隨員,著有《江西守城日記》《歷代日記叢鈔》《彭暄塢手書詩文稿》《對聯》等。姚國慶在該信中提及:“弟弋陽之局自去年夏末至今為時只有七月”等,使用的是松茂室精美花箋紙。松茂室,為清中期至民國早期位於姑蘇城閶門內清嘉坊口,一家經營製作各類紙箋、書畫、裝裱的文房箋紙店,所制各類紙箋畫工、雕版、印刷精緻典雅。

「光州貢院」郡伯姚老公祖大人添修試院德政碑考證

以上是為清代殘碑“郡伯姚老公祖大人增修試院號舍德政碑”所做的史料考證,不足之處,敬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