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宋太宗趙光義:頗有爭議,仍是一位賢君

作者:由 男人不需要眼淚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10

割據什麼什麼四字成語

說起趙光義——宋太祖趙匡胤的這位弟弟,在歷史上頗有爭議,尤其是在太祖駕崩後的繼位問題上,“燭影斧聲”他被質疑弒兄奪位,“金匱之盟”有人說是他為掩人耳目編造的謊言。其他諸如強幸周後、不知兵,致宋積貧積弱等等。但不管人們怎麼說,不爭的事實是,這位大宋朝第二個皇帝,在位二十一年的治國作為,使他不失為一位賢君。

宋太宗趙光義:頗有爭議,仍是一位賢君

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宋史》是這樣評價他的:

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遊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宋太宗趙光義:頗有爭議,仍是一位賢君

那麼,趙光義當皇帝期間都做了什麼呢?

一、即位後立即實施完成統一大業計劃,消滅割據

南唐滅亡之後,盤踞在閩南地區的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因為和吳越有很深的矛盾,很沒有安全感,陳洪進便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親自入朝,太宗給予了熱情款待,但過了大半年也沒放他回去,敏感的陳洪進意識到了朝廷消滅割據的決心,便主動獻出了泉、漳十四縣,史稱泉、漳納土。吳越錢俶知道後,也迫不得已上表獻出了吳越國的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南方割據徹底結束後,宋太宗御駕親征消滅了最後一個漢族割據政權——北漢。本來,宋太宗想借滅北漢的餘威,奪回後晉時割給遼的燕雲地區,但因軍隊疲乏、軍餉補給及戰術等原因,宋軍大敗,其後的伐遼戰爭也以失敗告終,不得已對遼採取守勢。

宋太宗趙光義:頗有爭議,仍是一位賢君

二、大開科舉,招納人才,以文治國,繁榮文化

太宗把注意力轉移到內政上後,採取了重用文人,以文治國的策略。措施之一便是大開科舉,據統計,太宗朝共開科八次,取進士一千四百七十八人,不僅人數多,這些進士提升也快,如呂蒙正和張齊賢,在登科七年後就已位至執政,呂蒙正更是在登科十二年後官至宰相。

在大開科舉,招納人才的同時,趙光義還大力發展文化事業。

太平興國年間下詔,組織人員修成《太平御覽》、《太平廣記》。

趙光義開創昇平詩歌之後,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積極的響應,形成了宋代詩歌的重要特徵之一。宋詞的產生,應該和此有密切關係。

他喜好書法,善長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型,尤其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趙光義親自題寫的。其後世子孫中宋徽宗喜愛書法,創立了瘦金體,相信是受祖先影響吧。

宋太宗還積極贊助佛經翻譯事業。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他在東京(今開封)設立譯經院,恢復了從唐代元和六年(811年)以來中斷了一百七十年之久的佛經翻譯工作。由於宋太宗奉佛,西域、天竺僧人攜帶經文來到漢地者絡繹不絕。其中天竺僧人法天、施護、天息災,都曾在宋太宗開設的東京譯經院從事佛經翻譯活動,御派漢地僧人法進、常謹、清沼等人充任筆役,協助譯經。

宋太宗趙光義:頗有爭議,仍是一位賢君

三、崇尚仁慈節儉,生活樸素

在生活上,趙光義以仁慈節儉為寶,不僅自己做到了穿的衣服常常是洗了再洗的舊衣服,毀掉了珍奇精巧的器物,辭掉了獻給他的女色宴樂,並且不喜歡出遊。為提倡清廉,他要求每個地方衙門前都立一塊十六字“戒貪碑”,碑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

宋太宗趙光義:頗有爭議,仍是一位賢君

四、兩個與宋太宗有關的成語

開卷有益

宋太宗好讀書,“開卷有益”典故即來自他。

宋朝初年,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此書因此更名為《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鉅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他少看些,以免過度勞神。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頗有爭議,仍是一位賢君

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源自《宋史·本紀第五·太宗二》: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賜京城高年帛,百歲者一人加賜塗金帶。是日,雨雪,大寒,再遺中使賜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

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為展現京城開封的祥和氣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下詔賜給京城年事已高者禦寒衣物,百歲老人則另外加賜塗金帶。恰好這一天,京城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遺中使賜給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

宋太宗身為一國之君,能夠在寒冷的冬季,心繫蒼生,於是,從那時起,“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傳開來。

宋太宗趙光義:頗有爭議,仍是一位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