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作者:由 國醫小鎮旅遊區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11

王好古什麼派

導讀:遼、夏、金、元是與兩宋並立的歷史時期。是又一次民族醫學交流和文化大融合,經驗積累更為豐富。這一階段是中國醫學史上學派爭鳴、民族醫學奮起的一個輝煌時期,為多元一體化的中國傳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的“金元四家”光被於世,呈現了蓬勃的生機。少數民族醫學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遼夏金元(公元916——1368年)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成無己

成無己,聊攝(今山東省茌平縣)人。約生於北宋嘉佑~治平年間(公元1056一一1067年)。後聊攝地入於金,遂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乙亥~丙子歲(公元1155一一1156),成氏尚存。享年九十餘歲。 成氏一生好學,七十八歲時撰成《註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傷寒明理藥方論》,八十歲時注完眾傷寒論。尤於傷寒註解,積四十年研究,其書方成,可見其功力之探。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張元素

張元素,字潔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縣軍士村,今水口村)人。他自幼聰敏,8歲應“童子舉”,27歲試“經義”進士,因犯“廟諱”而落榜,遂棄仕從醫。中醫易水學派創始人,生卒之年無以確切考證而不詳。其所處時代略晚於與其同時期的醫家劉完素。著有《醫學啟源》、《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藥注難經》、《醫方》、《潔古本草》、《潔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醫學啟源》與《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最能反映其學術觀點。

金元四大家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劉完素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劉完素,字守真,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人,故後世又稱其為劉河間。是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家,為後世所稱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醫家。劉完素醫療經驗豐富,學識淵博,行醫範圍廣闊。對內經、素問、運氣多有研究,且見解精闢,並創“寒涼派”。他研究了南北方誘發疾病的不同因素,首倡火熱論,將《素問·至真要論》中所講的病機十九條大加發揮,將六氣引起的21種病症擴大到181種,並指出有56種是由火熱引起的,提出火熱病理論,為後世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一生貢獻顯著,著作頗豐,計有《素問玄機原病式》1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直格方》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3卷、《圖解素問要旨論》8卷、《治病心印》1卷、《劉河間先生十八劑》1卷、《素問原機氣宜保命集》3卷、《傷寒心鏡》1卷、《傷寒醫鑑》1卷。他首創的“防風通聖散”至今仍為治療表裡俱實及外科病毒之良方。時人稱之為神醫,成為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

張從正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張從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 金朝睢州考城縣郜城鄉(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王莊寨鄉吳屯村)人。張從正私淑劉完素的學術觀點,對於汗、吐、下三法的運用有獨到的見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擴充了三法的運用範圍,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獨特風格,為祖國醫學的病機理論和治療方法做出貢獻,被後世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稱為“攻下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儒門事親》等。

李杲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李杲,字明之,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於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漢初稱為東垣國,所以李杲晚年自號東垣老人,學醫於張元素,盡得其傳而又獨有發揮,透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脾胃內傷學說。是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朱震亨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人,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複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並列為“金元四大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

丹溪拜師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當時盛行陳師文、裴宗元在宋大觀年間制定的《和劑局方》(共297方)。朱氏晝夜研習,知其不足所在,但鄉間無良師可從,於是治裝出遊,訪求名師,“但聞某處有某治醫,便往拜而問之”。他渡過浙江,走吳中、出宛陵、抵南徐、達建業。後又到定城,始得劉完素的《原病式》和李東垣方稿。但始終未遇到理想的老師。直到泰定二年(1325年),才在武林聽說有名羅知悌者,為“宋理宗朝寺人,業精於醫,得盡劉完素之再傳,而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說”,但性格狹隘,自恃醫技高明,很難接近。朱震亨幾次往返登門拜謁,均未得親見,趑趄三月之餘。但他心誠意真,求之愈甚,每日拱手立於門前,置風雨於不顧。

有人對羅先生詳加介紹朱震亨的為人與名聲後,始獲相見。誰知卻一見如故。羅知悌對朱震亨說:學醫之要,必本於《素問》、《難經》,而溼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長沙之書,祥於外感;東恆之書,重在內傷,必兩盡之,治疾方無所憾。區區陳、裴之學,泥之必殺人。聞此,朱氏向日之疑盡皆冰釋。羅先生時已年過古稀,臥於床上,並不親自診視,只是讓弟子察脈觀色,但聽回稟便處方藥。隨其學習一年之餘後,朱震亨醫技大進,盡得諸家學說之妙旨。回到家鄉,鄉間諸醫“始皆大驚”,不知他在外邊學了多大本事,但看其處方用藥,又嘲笑不已,以為不倫不類。但朱震亨正是用這種被眾醫斥之為離經叛道的方法治癒了許謙的痼疾。四方求治者、求學者盈門不絕。朱震亨總是有求必應,不避風雨,致使貼身僕人均難受其苦,怨聲不絕。

羅天益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名醫李杲晚年(1244年以後),羅天益向他學醫數年,盡得其術。李杲身後,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醫學著作,對傳播“東垣之學”起到了重要作用。1251年後,他自師門回鄉行醫,以善治療瘡而顯名,為元太醫,元兵南下。羅天益一再隨軍征戰,他在軍中,還四處訪師問賢,以提高醫術。

晚年診務之餘,他以《內經》理論及潔古、東垣之說為宗,旁搜博採眾家,結合自己的體會,於1281年撰寫了《衛生寶鑑》二十四卷。

王好古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遼夏金元時期

王好古(1200—1264年),字進之(一作信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王氏自小聰明好學,成年後博通經史,究心醫道。他少時曾經與李杲一同受業於張元素(年輩較李氏為晚),後來又從師兄李杲學醫。王好古以儒者而習醫,特別喜好經方。其造詣很深,後來又盡得張、李二家之傳,成為易水學派又一名家,他的學術思想,尤以陰證學說為獨到之處,並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有較大的影響。王好古一生著述較多,可考者達20餘種,其中《醫壘元戒》12卷、《陰證略例》1卷、《湯液本草》3卷、《此事難知》2卷,乃王氏代表作,備受後世醫學家之推崇。現存尚有《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4卷、《斑疹論》1卷均佚。

—— ——遼夏金元時期

中醫藥歷史文化浮雕長廊科普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