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作者:由 昕玥小感悟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11

知否蓉姐兒是親生的嗎

都說“十個後媽九個壞”,後媽與繼子女關係緊張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現象,但是影視作品卻喜歡呈現一派和諧以美化畫面——特別是通過後媽的努力,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等,最後獲得其樂融融。

這樣的橋段既能煽動觀眾情緒又傳導了正能量,大多數都能成功地獲得觀眾的關注和喜歡,如蔣麗雯主演的《幸福來敲門》、趙麗穎主演的《知否》等。

但是昕玥認為,比起電視的改編,《知否》原著中對明蘭和繼女蓉姐兒相處的過程會更讓人更相信完滿結局產生的可能性。

原著中的蓉姐兒從最初的對明蘭充滿戒備到後來撲到她懷裡痛哭喊出“母親”,期間經歷了整整四年,而不是像電視劇一見面就能好上。

而且更重要的是,原著中明蘭為了“收服”這個小女孩不是盲目地一股腦獻真誠,而是用了些心計和耐心,就像煲老火湯一樣慢慢熬出香味。

明蘭到底都用了哪些技巧呢?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一是尊重孩子

明蘭第一次見蓉姐兒是在婚禮完了之後,她正要從秦家大院搬回顧廷燁另立的家宅之時,秦太夫人不懷好意地讓人把孩子領到她跟前給她認領,一堆後院婦人睜大眼睛等著看笑話。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與孩子一起來還附帶著顧廷燁的兩個“舊相好”,一個是姨娘紅綃,另一個是通房秋娘。

三人見了明蘭都分別請安和行禮。

其時蓉姐兒才八歲,有句俗話叫“七歲八歲貓嫌狗厭”,按理說,這是個愛說話和愛折騰的年齡。

但是蓉姐兒除了不情不願地行了個禮和用低到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請了個安,別無其他動作和語言,全然沒有同齡孩子的朝氣和生機。

書中給她這個行為的註解是倔,也就是說明了她對明蘭這個繼母是感情上是非常排斥的,對新晉母親沒有任何信心和期待,所以才作出如此反應。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聰明如明蘭,如何看不懂這個8歲小女孩的心理。

一般來說,面對蓉姐兒的疏離和牴觸,做後媽的可能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確立當家主母威嚴的地位,要求對方要端正禮儀,第二種是心生憐憫,迫不及待靠近孩子以搞好關係。

往往,第一種順應了孩子對繼母是壞人的想象,以後的相處景象不容樂觀;第二種則激烈抗拒,引發不愉快的衝突。

但是明蘭卻不然,她能理解孩子內心的質疑和牴觸,既不勉強一定要喊出“母親”,也沒有矯情地與之有肢體靠近,她非常尊重這個孩子,尊重其內心的選擇。

明蘭並非要漠不關心,而是透過其他方式——讓孩子能感受到而又不唐突的方式,去關注和照顧她。

比如明蘭第一眼便看到了蓉姐兒在眾小孩中顯得特別瘦弱不堪,便問起:“蓉姐兒那孩子可吃著藥?”

其他小孩都養的肥肥白白,難道就沒有人看出這種不同嗎?不是的,是沒有人會在乎。

蓉姐兒心裡能明白。

這一問便是母愛的味道。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回澄園的時候,明蘭也沒有要求蓉姐兒跟自己坐在一起,用她的話說,她跟姨娘們相處時間更長,要比跟自己相熟些,希望給她一個心理適應的過程。

回到家後,明蘭對那些小三小四阿貓阿狗的沒那麼在意,但是卻來到蓉姐兒的面前鄭重地問道:“你是要自己一個院子還是跟我們一道呢?”

雖然最後因為姨娘們和顧廷燁的干預,自己去選擇這個行為最終沒有實現,但是至少,這樣的選擇權,是蓉姐兒在秦家多年來第一次獲得的。

雖然蓉姐兒什麼也沒說,但她該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是正兒八經的顧家長女,心裡是有觸動的。

在深厚感情還沒能建立之前,蓉姐兒至少在內心對這個繼母有了跟想象不太一樣的初步判斷。

二是提高要求,降低期望

蓉姐兒的親母曼娘為了達到膈應和報復顧廷燁的目的,故意丟擲一個包袱留在秦家——她認為女兒最合適不過了。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也就是說,蓉姐兒是親媽打擊父親的工具,她從來沒有得到過親媽的關心和愛護,甚至哪怕一點點掛念都沒有。

而在秦家,榮華富貴的秦家,N多年來父親顧廷燁本身就不受待見,甚至因為和祖父鬧翻被驅逐出門流浪在外,作為不受待見的父親的庶出女兒,住進去就如一葉孤舟,秦家的熙熙攘攘猶如海水激盪,對她而言只有刺痛沒有滋潤,只有渺茫沒有希望。

秦家別的有爹有孃的孩子都能養得珠圓玉潤,唯獨蓉姐兒瘦小伶仃,這不是明擺的麼,一日三餐的都沒有保障,可以參照明蘭年幼還沒跟祖母養的時候。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連吃的都保證不了,就更別說其他的關心過問了。

明蘭對蓉姐兒的情況是很揪心的,她在顧廷燁面前說的這番話表達了真情實意,甚至比對丈夫的感情還真摯(相對於那個時候說)。

分析蓉姐兒的當下情況,明蘭又分享了蓉姐兒的培養計劃。

但是顧廷燁理解不了明蘭的境界,竟然說了一句:“就怕她是個倔性子,不肯孝敬你。”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明蘭一記冷笑,道:“我不用她孝敬。”

明蘭說這話是真心的,她對蓉姐兒的付出並不是為了得到她的孝敬,如果要像顧廷燁說的那樣用鞭子抽才孝敬那還不如不要呢——關於虛偽的孝敬,她從小在父親盛紘那裡見多了,一點也不稀罕。

明蘭對蓉姐兒是否回報是沒有期待的,這個從京城動亂事件可以得到印證。

當時澄園被賊人攻打,明蘭安排幾個心腹把糰子帶到隱秘之處,蓉姐兒卻安排與邵氏一起——在危急關頭,繼女和親兒終被區別安排。

她壓根不會想到蓉姐兒會去保護弟弟。

一直以來,她想做的不過是作為媽的角色力所能及的事情罷了,為的只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也為了孩子在雕琢的時機莫要錯失了而耽誤了一輩子。

除了對蓉姐兒的感情沒有期待,明蘭對蓉姐兒的成就也沒有期待。

她讓蓉姐兒斷文識字不是為了學詩詞文章來炫耀,搞得像顧廷燦(秦太夫人二女兒)一樣好高騖遠找不到人生定位,無論去到哪裡都無所適從,而是要利用知識經營自己的人生,不受別人欺負和矇騙。

她讓蓉姐兒學習管賬或者女紅等技巧,也是為了在將來可能成為的角色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為了不耽誤這個孩子的最佳教育時間,明蘭發動了很多力量,首先充分利用姨娘團的能量,識字的教文化,不識字的教手工;其次利用自己的專長,手把手教她管賬,表揚和獎賞並用;還利用孃家大嫂的關係幫她找到適合女子上學的學府等等。

做多少是人心,成多少是天意,這是明蘭對蓉姐兒高要求和低期望的初衷。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三是藉助教育和輿論的力量“洗腦”

明蘭雖然有足夠的能力教蓉姐兒文化知識,但在最初的時候,她並沒有親力親為,而是對姨娘紅綃施加壓力,讓她們完成教育目標。

她的託詞是紅綃跟蓉姐兒相處多年多少有感情,但是自己跟小孩不親,紅綃去教學顯然比自己更合適。

當然,還不親,這是明蘭要考慮的一方面,因為她不想主動靠近太多增加孩子的壓力,不利於母女關係穩步發展,而且後母與繼女不親是普遍現象,她對對方的迴應也不抱什麼希望。

而另一方面,她也是“做給人看”,她需要正面的輿論力量。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在初期,後媽和繼女的磨合階段,如果沒有前奏直接進入“輔導功課模式”,後果會怎樣,很多當媽的都會說一句:“你懂的。”

但是讓紅綃去做,而自己去檢查和監督效果就不一樣了,因為一來一往的,幾乎所有人都看得見她對孩子的用心,紅綃也不敢過於鬆懈。

在紅綃教識字的基礎上,明蘭又大費周章地給孩子找了所“女子學校”,每天找人專門送她上學。

明蘭找這所學校是有講究的,一是遠離秦家的,在學習期間受到秦家干擾比較少,二是名門望族大家閨秀們的“高等學府”(她還是靠關係才能把孩子搞進去的),裡面有的是類似孔嬤嬤的教授級導師,在道德教育這方面特別得心應手。

《知否》:都說後媽難當,為什麼明蘭和蓉姐兒猶如親生?

除了找好學校,明蘭還給蓉姐兒找了個學伴嫻姐兒(顧廷燁大哥的女兒)。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實在初見嫻姐兒明蘭就對她動了心思。

因為嫻姐兒是蓉姐兒唯一的玩伴,是唯一叩開蓉姐兒心扉的可能。

而恰巧嫻姐兒因為父親的離世需要幫助和同情,她本身又是那樣的輕巧玲瓏、明辨是非,是明蘭在秦家需要拉攏的最佳物件——嫻姐兒確實在明蘭的背後說了不少好話,逐漸了軟化了蓉姐兒對繼母的態度。

果然,蓉姐兒逐漸明白了很多事,比如誰才是自己真正的依靠,比如怎麼活才讓人生更有意義,比如在親媽和繼母的對峙中,對該站隊前者還是後者終於有了自己的判斷。

有了這些理性的基礎,蓉姐兒才放下戒備開啟心胸去接納這份沒有血親的母女情,才會產生為了救下同父異母的弟弟奮不顧身的衝動。

寫在最後

蓉姐兒在廂房和歹徒搏鬥救下弟弟,這是用生命向繼母表白。

明蘭見到滿是血汙的蓉姐兒和糰子抱在一起時,那些理性的種種理論都置之腦後,此時此刻這個孩子已經融進了自己的生命,以後便是血脈相連了。

如果說,後媽和繼子女之間有一座大山,只要用上真誠、耐心和技巧,這座大山並非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