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曾母投杼

作者:由 閒讀與苦讀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9-25

撫養用古文怎麼說

時光不會辜負讀書的你——

【典源】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今山東費縣),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zhù,織布梭)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後言“三至之讒”,多指此事,因與“曾母投杼”事有類,故或亦有指投杼事的。

【釋義】

曾子本自不會殺人,曾母本亦十分相信這一點。但接二連三的傳言使曾母也產生了懷疑,以至嚇得放下梭子逃走。後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曾母投杼】

《三國志·吳主傳》:“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

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曾母投杼

【三告投杼】

魯迅《書信·致李秉中》:“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投杼】

王充《論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訛,投杼之誤不足怪,則玉變為石,珠化為礫不足詭也。”《梁書·侯景傳》:“相推本心,必不應爾。當是不逞之人,曲為口端之說,遂懷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李白《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之二:“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

【曾參殺人】

韓愈《釋言》:“市有虎,而曾參殺人,讒者之效也。”元稹《寄樂天二首》之一:“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這冤怎伸,硬疊成曾參殺人;這恨怎吞,強書為陳恆弒君。”

【讒言三及】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三至之讒】

《後漢書·班超傳》:“超聞之,嘆曰:‘身非曾參而有三至之讒,恐見疑於當時矣。’”

未完待續……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