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分清事實與想象

作者:由 經濟觀察報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9-30

為什麼想象和現實不一樣

分清事實與想象

我是一個初二學生的媽媽,我家孩子就要初三了,中考,還要面臨普職分流。但是,他好像就是惰性比較強。晚上學到12點,感覺好像時間是夠,但具體是學成什麼效果誰也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呢?是因為屋裡學習就關著門不讓人進。我就擔心孩子在屋裡會玩啊,不專心啊,甚至用手機玩遊戲啊。我也找孩子聊過,孩子自己也知道挺重要的,但是呢,孩子畢竟是孩子,肯定管不住自己。我心裡挺著急的,我老覺得好像男孩不如女孩好管,他不懂事兒,所以我就老焦慮了。咋辦呢,眼看明年就中考了。 ——-無奈的芒果

中考高考前家長普遍是有些焦慮情緒的,從中走過來的人都有體會,這是因為事情重要,所以在意,因為在意,就會前前後後想的比較多。

想得多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往好的方向想,一個是往壞的方向想。

往壞的方向想,一個思維岔路是預估壞的後果,心理學上叫災難化想象,在頭腦中不斷重複糟糕的結果和可怕的情境,放大消極因素,造成與現實不相符的過度憂慮,引發心理能量耗竭。這一類想法比如:萬一考不上好中學,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了職業中學,一輩子就是個藍領,孩子這輩子就完了。

另一個思維岔路是去構建很多的假想敵,比如想像的孩子在關起來的門後面的種種“管不住自己”,這些想象就是頭腦建構出來的,會破壞中考成績的假想敵。

想象不是客觀事實,但是有時候卻會成為心理事實,因為它會引發與客觀事實同等的焦慮情緒,進而還會影響與孩子的交流和互動。

把想象部分從心理事實中剔除出來,可以減少創造焦慮圖景的素材。

哪些是客觀事實呢?客觀事實是,“”他晚上要學到12點”,“我找孩子聊過,他自己也知道中考非常重要”。

哪些是頭腦想象呢?想象的部分是,他在屋裡學習,關著門,可能會不專心,會玩遊戲,“孩子肯定是管不住自己的”,“男孩不如女孩好管,不懂事兒”。這些都是主觀猜想或主觀評判。

家長本意是在意孩子成績的,是想幫助孩子把成績提高的,但是由於解決不好自己的焦慮情緒,往往會破壞孩子的學習。

比如,表達不信任,要求孩子開門學習,借過去端茶遞水檢查孩子學習狀態,發現孩子走神就控制不住地大發脾氣;再比如,表達對孩子學習狀態的不滿意,希望或要求孩子再專注一些,再努力一些,再多做點題等等。

當孩子接收到這樣的語言或態度,很容易產生逆反情緒:我都這麼努力了你還嫌不夠,你就不能看到我已經很累,付出很多了嗎;我一直很專心的學習,為什麼你就是不能相信我;我累了走下神休息一會,難道不應該嗎,我是學習機器嗎,為什麼你只關心學習成績,不關心我!

家長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就像面對面站著的兩個手裡拿著情緒之杯的人。如果家長不能撫平自己的焦慮,就會把自己情緒之杯裡渾濁的水倒給孩子,孩子不僅要消化掉自己杯子裡盛裝的壓力,還要接收父母傾倒的不良情緒,如果父母能夠澄明心境,把情緒之杯裝滿理解支援和信任,就可以把心靈的滋養帶給孩子。

家長如何消化自己的焦慮呢?

一個是提升心理接納度,向最好處爭取做最壞的打算。孩子報告志願的時候,不要期待一個特定的高志願,如果能同時準備一個次好和一個兜底的,家長和孩子的焦慮就都會減輕很多。有時候家長的焦慮還來源於對自己不能成為好父母的恐懼。“孩子成績不好,說明自己教育失敗,說明自己是失敗的家長,一個失敗的家長就意味著失敗的人生”,這樣狹窄的線性思維邏輯會導致父母放大孩子成績對自己人生的定義權重,把自己人生的成敗押注在孩子的學習上。事實上,每個人有多重社會角色,為人父母只是其中一項。孩子成績好壞與孩子人生相關,但也不是完全決定性影響,畢竟社會上有很多成績並不怎麼好的平凡人的幸福人生,決定孩子人生幸福的還有情緒、品性、堅持、運氣、韌性等等。

二是做好父母和孩子的課題分離。“課題分離”是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個重要理論。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每個都有的課題,你要為的課題負責,不要涉別的課題。判斷一件事情是誰的課題在於看事情的後果最終由誰承擔。課題分離並不是說要放任孩不管,你可以幫助他,但無法控制他。日本心理學家岸見郎愛打的個是,“你可以把匹馬領到河邊,但是最終喝不喝,那是它的決定”。

父母的課題是如何更好地引領一匹馬到水邊。引領能力的修為包括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學習生活中有困難樂於找家長傾訴和尋求幫助;儘量將穩定的情緒帶給孩子,多給予支援和鼓勵;提建議要建立在肯定孩子已有的付出上,而不是先否定再要求;提升自己有效幫助孩子的能力等等。

放平心態,但問耕耘,這句話也挺適合我們這些做父母的。

韓明麗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