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入關許久未遭圍剿,南下幾乎不遇抵抗,大清為何如此幸運?

作者:由 顧道驚城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09

大清什麼時候南下

一個王朝沒落之後,大多會出現天下群雄並起的局面,這一點並不奇怪。秦王朝滅亡之後,兩漢王朝滅亡之後,隋唐王朝滅亡之後都是如此。

西晉和北宋迅速滅亡之後,東晉和南宋雖然也很快建立起來,但南方遍地草頭王,也是亂世獨有的特殊風景。

但像大清這麼好命的實力派,歷史上極為少見。

入關許久未遭圍剿,南下幾乎不遇抵抗,大清為何如此幸運?

李自成的眼裡只有大明,所以他心心念念要打進北京城;南明政權和吳三桂眼裡只有李自成,所以他們爭先恐後地聯絡大清,希望和大清一起“滅寇”。

但是,大清突然闖入了逐鹿中原的舞臺,於是明末的各位梟雄逐一被清除出局,給漢民族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李自成在攻入北京之後,都沒有意識到大清會是自己最危險的敵人。所以李自成佈局之時,主要是以明帝國舊勢力為主要敵人,而從來沒有考慮過長城以北的大清。

如果李自成真把大清當成主要敵人,恐怕他就不敢隨便接管大明中央政府了。

因為,只要李自成沒有接管大明中央政府,那大清南下時,首當其衝的敵人就是大明皇帝。如果大清南下時的敵人是大明皇帝,那李自成就不用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南明政權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城之後,也沒有想到大清會成為自己最危險的敵人。所以南明政權,才會一個勁兒地高呼“聯虜滅寇”。

這真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局面,似乎所有人都認為:大清只是一個長城以北的政權,他並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

但事實上,大清卻象一匹闖入逐鹿舞臺上的黑馬,打破了所有逐鹿者的美夢。

入關許久未遭圍剿,南下幾乎不遇抵抗,大清為何如此幸運?

從客觀角度來看,李自成和史可法等人,顯然都認為大清沒有入主中原的野心。這種觀點是一廂情願嗎?從結局來看的確如此。

可如果我們從大明將近三百年的歷史來判斷,李自成和史可法等人的見解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什麼是長城?它不僅是一條經濟分界線,還是一條政治分界線。

看看大明近三百年的歷史,長城以北的政權即使在軍事上取得優勢,通常也只是搶劫一番,或是勒索點財物,然後立刻撤回長城以北。比如說之前的也先,比如說隨後的俺答汗。

在努爾哈赤時代,他把主要精力用於統一女真各部;在皇太極時代,他擺平了蒙古和朝鮮,毛文龍又被大明殺死,於是大清一再率軍深入長城。

可就算如此,大清通常也只是燒殺掠搶一番,並沒有紮根殖民地的想法,這似乎也驗證著一個事實:皇太極和之前的也先、俺答汗沒有什麼區別。

瞭解到上述歷史背景之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行為,似乎也不是很難理解。因為這是軍閥混戰的傳統操作:引異族入關為幫手。

入關許久未遭圍剿,南下幾乎不遇抵抗,大清為何如此幸運?

比如說大唐,在開國之初就向突厥表示臣服,希望可以獲得突厥的援助,還說“唐公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歸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

在安史之亂時,大唐又向回紇借兵,同時還公開向回紇許諾,只要能幫忙攻下長安和洛陽,大唐願意讓回紇進城“休息”幾天。

所謂的休息幾天,不過就是准許回紇進入長安和洛陽,在這兩座城池搶劫幾天。

對比一下上述情形,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單從這個舉動來看,似乎也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操作。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時,大概也打著這種算盤:反正清軍是來搶劫的,早晚都會退出山海關。我請他們來幫我幹掉李自成,然後讓他們在北京城好好搶劫一番,然後把他們當大爺一樣送出去,北京地區豈不是由我說了算?

吳三桂這是妄想嗎?從結果來看,這自然是妄想,因為大清直接佔據了北京城,不打算走了。

可站在吳三桂的角度,看看大唐的歷史,看看也先和俺答汗的歷史,誰敢說當時的吳三桂是妄想呢?這明明是很有可能實現的啊。

用金錢美女,或者是割讓部分土地,或者是簽訂一些不平等條約,換來主導北京地區的機會,這買賣虧嗎?當然不虧,是血賺啊!

大唐當初簽訂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可等大唐穩住神之後,該給的不該給的全拿了回來,李世民還刷了一個“天可汗”的美稱。

在吳三桂的心裡,有沒有成為“李世民第二”的想法呢?我估計是有的。

如果大清也像突厥和回紇那樣,僅用金錢、美女和部分土地就能餵飽,那麼吳三桂成事的可能性極大。他完全可以擁立一個朱明皇室的傀儡當皇帝,然後向關外的大清表示臣服。然後在大清的支援下,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吳三桂最終選錯了,他自然也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而且細細分析一番,此時的大清和大唐初年的突厥,以及安史之亂的回紇有極大差別。

我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在過去十年的數學高考中,第一道選擇題的正確答案都是A,那麼在第十一年的數學高考中,有位考生在回答第一道選擇題時,不假思索地選擇了A,可正確答案卻是C。

這位考生的選擇有道理嗎?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過去十年裡,第一道選擇題的答案都是A,他再選A似乎也有道理。

可這位考生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他不應該盲目借鑑歷史,而是應該腳踏實地,切實分析自己面臨的這道題。

吳三桂就是這位投機取巧的考生,他最終也考砸鍋了。

入關許久未遭圍剿,南下幾乎不遇抵抗,大清為何如此幸運?

如果李淵在向突厥借兵之時,突厥可汗親率主力前來協助李淵,並試圖用武力要挾他,使其成為自己的附庸,那麼李淵的結局應該和吳三桂差不多。

幸運的是:突厥可汗並沒有這樣做,當時的突厥也不像後世的大清那樣,具備席捲中原的實力,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擁有“天可汗”的大唐盛世,卻看不到一個擁有“李世民第二”的大周盛世(吳三桂後來造反,定國號為周)。

再看安史之亂時的情形,如果回紇可汗也親率主力前來協助郭子儀,並試圖用武力要挾他,使其成為自己的附庸,那麼郭子儀的結局恐怕也不會比吳三桂好到哪去。

幸運的是:回紇可汗並沒有這樣做,當時的回紇也不像後世的大清那樣,具備席捲中原的實力,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擁有完美人生的大唐擎天柱郭子儀,卻看不到一個擁有完美人生的大周太祖吳三桂。

主要原因還在於大清比突厥和回紇強得多,除了生產力的發展之外,大清還擁有類似於范文程和洪承疇這樣的漢人官僚。

他們的存在,極大地促進了大清的發展,使得大清從一個漁獵民族開始無限進化,最終擺脫了僅滿足於金錢美女的初級階段,轉而向定鼎天下的宏偉藍圖發展。

入關許久未遭圍剿,南下幾乎不遇抵抗,大清為何如此幸運?

大清席捲中原和北方,這對於故明實力派而言,已經是一件值得警醒的事了。因為到了這個時候,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來,大清就是要參與逐鹿之戰,就是要定鼎天下。

可就算如此,在大清準備渡江的時候,南明政權的左良玉、高傑、劉澤清、劉良佐和黃得功五大軍事集團,竟然在這個關鍵時刻起了內訌。

等大清殺過來之後,剩餘的人居然都不想抵抗,反而爭先恐後地投降。多爾袞一看:原來你們是這副德性啊。於是多爾袞膨脹了,直接下達“剃髮令”。

這幫傢伙在投降大清之後,苦於沒有立功的機會。現在看“剃髮令”遭到抵制,立刻化身惡鬼,轉過身來對南方亂砍亂殺。大家耳熟能詳的各種屠殺慘案,基本都是這幫傢伙乾的好事。真正被大清關外軍隊屠殺的地方,少之又少。

諷刺的魔幻現實,殺人最狠的,就是這些曾經的“自己人”。

入關許久未遭圍剿,南下幾乎不遇抵抗,大清為何如此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