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900年“建陽建本”今安在?

作者:由 搞機小行家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16

十六州今安在哪裡

900年“建陽建本”今安在?

建陽刻書源於唐五代,經兩宋至明清,有900多年的歷史。發祥地在建陽永忠裡、崇化裡,即今麻沙鎮和書坊鄉,史稱“建本”,俗稱“麻沙本”。從數量上看,建本超過了浙本、蜀本,成為全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因此建陽也被稱為“圖書之府”。敢稱“圖書之府”,那當年是何等盛況?“建本”如今還有傳人嗎?筆者帶著這些疑問,探訪了建陽。

封面帶圖從建本開始

900年“建陽建本”今安在?

“建本”研究專家方彥壽說,建陽地處閩北山區,有“林海竹鄉”之譽,造紙用的毛竹資源十分豐富,雕版用的梨樹、酸棗樹等也取之不盡;當時閩北製茶、制瓷、採礦等手工業的繁華及商貿往來的興盛,帶動當地人流物流的往來;加之宋代閩北文化名人眾多:遊酢攜洛學回到麻沙,朱熹晚年定居今潭城街道考亭村講學,宋慈、惠崇、魏慶之和陳昇之均出自建陽。天時地利人和,讓建陽刻書業逐漸繁盛。

900年“建陽建本”今安在?

那麼建本憑什麼大受歡迎?方彥壽說,是從業者的創新精神。書要賣得出去,就得有區別於他人的獨特之處,為此“建本”有了諸多全國首創:“建本”將正文與註疏刻在一起,上下對照方便閱讀;在書頁左上角增刻“書耳”,上有篇名或章節作引子便於查閱。

900年“建陽建本”今安在?

建本的另一個“發明”是率先使用插圖和帶圖的封面。元代開始有人將版畫刻印在書籍封面上,帶圖封面從此出現,以醒目的書題、明豔的圖畫吸引讀者,這在出版史上是一個創新,且沿用至今。而到了明代,通俗讀物中大量使用插圖,建安派小說版畫也正是由此流傳,足可與徽派、金陵畫派鼎足而立。

鼎盛時天下書商聚於建陽

900年“建陽建本”今安在?

當時的書市是怎樣的盛況?當年朱熹曾在建陽書坊村開設同文書院,既是講學所在地,也刻書售賣。朱熹當年的主要作品,成為宋末元初100多年間,流傳最廣、刻印最頻繁的大宗品種。到了明代,“書市在崇化裡,比屋皆鬻書籍,天下客商販者如織,每月以一、六日集”。而當地居民“以刀為鋤,以版為田”,每家每戶童叟丁婦,寫樣、定樣、雕版、印刷、裝幀,操作自如。相傳在書坊鄉書坊村旁,還有個“積墨池”。昔日池中湧出之水漆黑如墨,刻書作坊可以直接取水印刷書籍。詩人查慎行到這裡曾大為感慨,“江西估客建陽來,不載蘭花與藥材,妝點溪山真不俗,麻沙坊裡販書歸”。這樣的書市景觀,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何處可見?

但建本因何退出歷史的舞臺,至今說法不一。“坊肆失火說”說的是建陽刻書中心曾遭幾次兵火之災,店面毀於一旦,雕版書籍悉數被大火吞噬,之後便每況愈下。另一種說法是受清初的文字獄影響,限制私刻《水滸傳》、《三國演義》、《西廂記》等銷量很大的書,只印族譜之類;之後又受康熙年間耿精忠叛亂所牽連,從業者紛紛躲避戰亂。不管哪種說法,總之延續近千年之久的建陽雕版印刷,就此凋零了。

據建陽博物館副館長餘賢偉介紹,2014年有七位民間書刻藝人申報了建本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些民間藝人都從事與雕刻相關的行業,有做木雕、根雕的,有的還是工藝美術師。餘賢偉說,“建本不像建盞如今仍有那麼大需求,但文化是可以儲存下來的,這些傳承人可以向今人展示宣傳建本文化。建陽博物館還計劃打造建本專題展廳,建設古代著名建本展,目前正在收集古本、版頁、封面等。”

“建本”

900年“建陽建本”今安在?

宋時,建陽系全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刻書作坊集中於麻沙、崇化(今書坊村)兩地,刊印之書稱“麻沙版”、“書坊版”,統稱“建本”。建本圖書品類繁多,行銷四方,麻沙、書坊也因而獲得“圖書之府”、“書林”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