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作者:由 方待夜半聽君語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29

酒泉丁家閘壁畫墓開放嗎

河西魏晉十六國時期的墓室壁畫在題材上完全繼承了漢代墓室壁畫的傳統題材,如宴飲、出行、耕種、西王母、東王公、天象、收穫、祥瑞等。但在內容上也反映出地方特點,如大量牧畜影象與耕種影象並列於墓室內,在份量上並無輕重,反映了河西農耕與畜牧並重的經濟格局。壁畫中頻出塢的影象,幾乎每座墓中均有其形象,塢應為此時期河西非常多見的居所形式。

嘉峪關M3中屯營圖與牛耕圖繪製在一起,其中兵卒既有回營者也有耕種者,反映了河西地區在魏晉之際“分帶甲之士,隨宜開墾”(《晉書·食貨志》),“戍邏減半,分以墾田”(《晉書·羊祜傳》)的軍事屯田制度,表現了耕以養戰,戰以衛耕的軍屯狀況。在壁畫中又有高鼻深目者,還有住在穹廬內用三足鼎煮飯者,還有披髮者,等等,這些影象的存在,不僅表現出河西地區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而且還表明了河西墓室壁畫的內容具有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寫實性特點。

Part。01

樂舞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100cm、寬約10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位於墓葬前室西壁中層的南端。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四樂伎正在表演,前面男樂伎頭著小冠,在彈臥箜篌,第二個女伎手持阮,其後女伎在吹長笛,最後的女伎在拍細腰鼓。下方有女伎在表演百戲。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樂舞圖

Part。02

女墓主出行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85cm、寬約11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位於墓葬前室西壁下層的北端。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畫面是由女婢和牛車組成的女墓主出行圖。共繪了四輛車,每車均有馭夫和女婢,在最前端有一位女性導從,中間還有一位女婢身形較為高大,應為身份較高的女蟬。此圖體現了女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女墓主出行圖

Part。03

西王母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150cm、寬約30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位於墓葬前室西壁的上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西王母頭梳髻,肩有雙翼,正面拱手端坐於雲柱座上。身旁有侍女手持曲柄華蓋侍立。頭頂上有月,再上為倒懸的龍首。雲柱座兩側為三足烏和九尾狐,下部為連綿的崑崙山,山頂有飛翔著的三青鳥。周圍繪大朵的雲氣。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西王母圖

Part。04

東王公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150cm、寬約30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東壁的上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東王公頭戴三尖狀冠。肩部有雙翼,拱手正面端坐於雲柱座上,下面為連綿的崑崙山。頭頂有日,日中有三足烏,再上有倒懸的龍首。周圍是大朵的雲氣。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東王公圖

Part。05

飛馬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150cm、寬約30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南壁的上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一匹白馬,鬃、蹄、尾及頭部、眼鼻均為紅色,正奮力向前飛奔。畫面頂部繪倒懸的龍首,下面為連綿的崑崙山,周圍繪雲氣。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飛馬圖

Part。06

揚場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85cm、寬約10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南壁的中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畫面中一座塢前,有幾堆三角形狀的糧食堆。一個著尖頂帽的男子手揚叉在揚場,糧堆前繪出幾隻雞,增加了生活趣味。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揚場圖

Part。07

社樹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85cm、寬約10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南壁的底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畫中繪有一棵社樹,有繁茂巨大的樹冠,其上有鸚鵡、青鳥和一隻正在攀樹向下張望的玃

(註釋:玃 jué 古書上說的一種大猴子)

樹下有一平臺,平臺有柱支撐,柱頭有斗拱,臺上有一裸女手持帚正在掃平臺,平臺兩側均繪小樹,小樹與大樹形成鮮明的對比。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社樹圖

Part。08

仁鹿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70cm、寬約10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北壁上層中央。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白鹿大角後揚,奮蹄飛馳。下面為崑崙山,周圍繪雲氣。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仁鹿圖

Part。09

捕鳥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30cm、寬約6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北壁上層中央。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一位老者居於穹廬內,正在張網羅鳥,網前站立著一隻鷹。下面為連綿的崑崙山,山間可見有牛、羊及飛鳥等祥瑞動物。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捕鳥圖

Part。10

羽人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30cm、寬約6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北壁上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羽人為婦女模樣,頭梳高髻,腦後飄長髮,肩有雙翼,正在向上飛昇。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羽人圖

Part。11

通幰車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80cm、寬約9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北壁中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車前有一人持鞭站立,車後有一牛閒臥。車上張青幔,皂輪。《晉書

·

輿服志》:“通幰車

(註釋:幰 xiǎn 車上的帷幔)

,駕牛,猶如今犢車制,但舉其幰通覆車上也。諸王三公並乘之。”由此來看,墓主身份較高。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通幰車

Part。12

樹下射鳥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50cm、寬約4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北壁中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塢門前有棵大樹,一男子立於門前,手持弓向樹上的鳥射去。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樹下射鳥圖

Part。13

塢與鬥雞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50cm、寬約65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墓葬前室北壁下層。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畫面中繪一座塢,塢中有高大的望樓,一披髮僕人立於開著的塢門處。塢旁有雞架,塢門前兩隻雞正在相鬥,極有生活氣息。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塢與鬥雞圖

Part。014

藻井圖

十六國(304年~439年)

高約50cm、寬約50cm

1977年,甘肅省酒泉市果園鄉丁家閘5號墓出土,原址儲存。

墓向92°,

位於前室頂部中央的藻井處。壁畫是在墓壁先抹一層草拌泥層後,再塗一層細黃土泥皮,再於其上繪畫。井心繪復瓣蓮花圖案。

甘肅地區出土墓葬壁畫之十六國時期

藻井圖

河西魏晉壁畫墓的繪畫,畫風自由,以善用弧線為其特點。其用筆流暢簡練,線條飛動奔放。色彩豔麗,屬於平塗技法,但並不拘泥,而是自由揮寫,多為點塗即止,重寫意而輕寫實,無拘無束,熱烈明快,自由灑脫。

河西走廊地區這一時期的墓室壁畫,填補了我國美術史魏晉十六國時期的空白,找到了銜接漢畫和北朝佛教繪畫藝術的中間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