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新史料現身,衍生出平王東遷年份四種不同觀點,哪種更接近史實?

作者:由 欲雲談史論今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1-02

梁惠王的惠是不是諡號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平王元年(公元前770),東遷洛邑。”這意味著,在公元前771年西申國聯合西戎滅西周一年後,周平王就向崤山以東遷徙了。

可這樣的一條記載,其實極不合理。

新史料現身,衍生出平王東遷年份四種不同觀點,哪種更接近史實?

周幽王再怎麼無道,他都是周王國的合法統治者。西申國為了一己私利,不但公然扶持周平王與周王室作對,還勾結戎狄異族衝入渭河平原,殺死周幽王及其太子伯盤,滅了西周,可以說讓周王國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對那些崤山以東的周王國諸侯來說,他們都普遍都敵視平王政權。周平王能夠東遷,就意味著歷史程序的一次大轉折。天下諸侯會這麼快就相信了周平王,默默地坐視他東遷洛邑、來威脅攜王?

不說西周、東周之交時,數百年後,周王國諸侯們依然是對異族抱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

公元前529年,因為多年來遭受魯國強勢欺壓,邾、莒兩個東夷之國向晉國投訴。為此,魯國執政卿季平子被霸主晉國扣押了數月。在面對晉人質詢時,魯人就這樣為自己辯護:“君信蠻夷之訴,以絕兄弟之國,棄周公之後,亦唯君!”

新史料現身,衍生出平王東遷年份四種不同觀點,哪種更接近史實?

早在西周中晚期,東夷人就被周人徹底征服。可與周人和平共處兩三百年後,東夷人仍然被魯人視作蠻夷,不可信任。勾結西戎滅了西周的周平王,怎麼可能那麼快被周王國諸侯普遍接受?

隨著新史料清華簡《系年》的出現,今人對於兩週之交這段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系年》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如下:“周幽王娶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娶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系年》對兩週之交的歷史程序,顯然與《史記》大不相同——至少,並不是西周覆滅後一年,周平王就東遷了。在《系年》記載中,出現了兩個關鍵性年份,即“立廿又一年”與“周亡王九年”。因為對這兩個關鍵性年份的理解不同,學術界就出現了數個有關周平王東遷年份的觀點。

第一種見解,就是嚴格按《系年》記載先後順序紀年:西周於公元前771年滅亡,此時崤山以東諸侯擁立姬餘臣為王;二十一年後,即公元前750年,晉文侯將姬餘臣殺死,諡號為惠王;此後,周王國經歷了九年的“無王”時期;晉文侯眼見如此,於公元前741年從西申國的少鄂迎接姬宜臼,在涇河流域周人殘存據點京師(今陝西彬縣附近)擁立他為周王,是為周平王;三年後,即公元前738年,周平王正式東遷。

然而,這一觀點居然意外地被兩千多年前的太史公給否定了。

新史料現身,衍生出平王東遷年份四種不同觀點,哪種更接近史實?

按《史記·晉世家》,晉文侯於公元前779年殺死叔父晉殤叔自立,執政三十五年後晉文侯去世。晉文侯去世之年,為公元前746年,他怎麼還可能在公元前741年到西申國去迎立周平王?

鑑於第一種說法與傳統史書記載矛盾過於突出,其他學者提出了第二種觀點。《系年》所謂“立二十一年”,應該是源於晉史記載,如《竹書紀年》。《竹書紀年》中記載的“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應該是按晉史紀年,是為晉文侯二十一年。晉文

侯二十一年,就不是公元前750年,而是公元前760年。從此往後推九年,即公元前751年,晉文侯擁立周平王;三年後的公元前748年,周平王東遷。

這種說法,雖然與傳統史書不存在矛盾,但卻與《系年》本身的說辭不甚相符。《系年》出於楚國,或許為王子朝逃楚時攜帶而去,怎麼可能依晉侯紀年?更何況,即便是在《竹書紀年》中,“二十一年”到底是以晉文侯紀年還是周王紀年都還爭議不斷,就更難說服他人了。因此,這種說法一時也難以得到學界公認。

新史料現身,衍生出平王東遷年份四種不同觀點,哪種更接近史實?

除了上述觀點

外,根據對“周亡(無)王九年”的理解不同,學者們又提出了另外兩種平王東遷年份的看法。

第三種觀點,是清華簡整理者提出。整理者們認為,所謂“周亡王九年”,應該是指周幽王死後九年,即公元前762年。因為攜惠王不得人心,諸侯開始不朝於周。為此晉文侯前往西申國迎回了周平王,並在涇河流域上的京師立他為王。三年後,即公元前759年,周平王東遷成周洛邑,周王國正式迎來了“二王並立”時期。

這一說法也遭到了諸多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