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黃河岸邊“守河人”

作者:由 政協君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1-30

青銀高速修好了嗎

文 | 人民政協報記者 範文傑

黃河岸邊“守河人”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羅家河邊,巡河員正在巡河。

深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境內的羅家河,小橋流水,秋楓盡染,勝似江南。

早上9時30分,

陳袁灘鎮袁灘村黨支部書記李志軍

和往常一樣,來到位於村西的羅家河邊,他一邊走,一邊仔細檢視河邊有無垃圾。在羅家河兩岸晨練的村民不時和李志軍打招呼。

陳袁灘鎮是吳忠市唯一一個被黃河貫穿的鄉鎮。黃河流經這個鎮19。79公里,滋養了全鎮3萬餘畝農田,羅家河則是全鎮最主要的一條排水溝,承擔著幾乎全部農田灌溉餘水的退水任務。

5年前,從小喝著黃河水、玩在黃河邊的李志軍成為一名村級“河長”。

李志軍負責的區域有6公里多,每月巡河不少於16次,每次不少於20分鐘,這是他擔任村級河長以來雷打不動的任務。他說:“生態環境變好了,來河邊遊玩的人多了起來,秋末冬初巡查的重點是宣傳禁牧、禁燒、禁釣。”

因為緊靠黃河,袁灘村可以說是

“因黃河而興”

,村民種植水稻、玉米和陸地瓜菜,收入不錯。此外,一些村民還靠承包當地黃河生態園景區內的遊樂設施增加收入。

2014年,李志軍也花30多萬元在這個生態園內承包了一個攤位,經營高空衝浪遊樂設施。“但說實話,那時大家對黃河的保護意識確實不夠,有村民把垃圾倒進黃河和羅家河裡,也有人來黃河裡挖沙取石,就連在黃河河道中間河心島上建生態園也沒覺得是破壞黃河生態環境。”

說到黃河的生態環境,李志軍至今記得,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黃河就曾洪水暴漲,淹沒了莊稼,村民不得不趕著馬車背井離鄉。後來,黃河灘地無序開發愈演愈烈,河心島上支起了燒烤攤、架起了遊樂設施,小商店、攤位星羅棋佈,袁灘村的生態安全更受到嚴重威脅。

2017年,寧夏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河長組織體系,共有3770名黨政領導擔任了河長。

陳袁灘鎮也設立鎮級河長6名、湖長3名,村級河湖長5名,並在河湖長公示牌上清楚標註河湖基本情況,鎮村兩級河長姓名、聯絡方式,河長職責和整治目標等資訊。

“公示牌不但是河湖的‘身份證’,也是河長們的‘責任卡’,督促著河長全力當好河湖‘守護者’。”5年前,李志軍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名字從此登上了河湖長公示牌。

河長制的實行給袁灘村帶來巨大改變。

“往年一到夏秋季,羅家河的水藻生長就很茂盛,這幾年河道變通暢了,水質變好了,蚊蟲也少多了。”家住羅家河邊的馬作國對這幾年的變化連連稱讚。

從制止村民亂倒垃圾入河湖,到禁止村民種植河灘地,再到協助拆除黃河生態園,李志軍連說“累扯了”。

但是有付出總會有收穫,2021年,袁灘村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當地群眾紛紛參加清潔河岸、美化環境等志願活動,爭當保護母親河的“一分子”。昔日在生態園經營遊樂設施的姚志強回到村裡,當上了巡河網格員,去年春節期間,他和14名網格員在村幹部帶領下輪流值班,巡查管護。“現在的工作令我感到踏實,幹著有勁兒。”今年,姚志強計劃在水地全部種植富硒水稻,他說:“我才37歲,有信心重新開始,好日子正趕上趟呢!”

不僅僅是羅家河,如今的黃河吳忠段,在黃河水的滋養下,黃河兩岸更是阡陌縱橫,饒谷多畜、瓜果豐盈,四時安好。

原文刊登於2022年11月17日《 人民政協報 》 第 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