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作者:由 仲木筆談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2

歷史上走西口是指的什麼

前言:

明弘治十一年,時任太子洗馬的名臣梁儲,被派往南直隸應天府主持這一年的鄉試。南直隸人文薈萃,是明朝的科舉大省。梁儲果然在這裡尋得許多才子,其中最讓他欣賞得當屬—唐伯虎。

唐伯虎也不負期望,高中應天府鄉試第一,人稱“唐解元”,這也是唐伯虎人生之中最為榮耀的時刻。就在唐伯虎意氣風發之時,他的好友文徵明之父文林,卻如此評價唐伯虎:“

子畏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

”。

沒想到文徵明父親文林的話一語成讖。在次年會試中,唐伯虎就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仕途中斷。往後餘生唐伯虎放浪形骸,靠賣文賣畫為生。二十四年後,唐伯虎病逝於飢寒交迫之中。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唐伯虎劇照,圖侵刪

年少成名的唐解元

唐伯虎,出生於明中葉成化二年(1466年),這年是庚寅年,沒有多大文化的老爹唐廣德,索性就給兒子取名叫唐寅。他的弟弟生於丙申年,就叫唐申。

我們後人多叫他唐伯虎,實際上“伯虎”只是他的表字,寅年是虎年,伯是長子之意。當時的人更多的是叫他唐子畏,子畏,他的另一個表字。不知是不是出自典故“

子畏於匡

”。

唐伯虎出身蘇州府吳縣一個商人家庭,其父唐廣德經營著一家小酒館。家境說不上富裕,年少的唐伯虎沒少在父親的酒館打雜,混跡於屠夫、酒保之中。

唐廣德雖是商人,卻有讀書人的志向。南直隸是科舉大省,唐廣德耳濡目染之下,深知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絲毫沒有讓唐伯虎繼承的家業的打算,希望兒子走仕途之路,光耀門楣。並且對唐伯虎期望很高,逢人就說:“

此兒必成名

”!

而據一些野史、筆記載,唐廣德原本就是官宦之家。其父唐泰是明英宗正統時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死於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所以希望唐伯虎重振祖上遺風。但是筆者查了下“土木堡”死難的官員,並沒有叫唐泰的,唯一死難的一個兵部主事叫俞鑑。

其父德廣,賈業而士行,將用子畏起家,致舉業,歸教子畏,子畏不得違父旨。德廣常語人,此兒必成名,殆難成家乎?——《唐子畏墓誌銘》

唐伯虎似乎天生就是個讀書的好苗子。按祝允明(即祝枝山)的說法是“性絕穎利”,通俗一點說就是聰明絕頂,讀書寫字一點就透。

有天賦的加持,似乎功成名已不是難事。成化十八年,唐伯虎年僅十二歲,就已經在吳中薄有才名。

同為吳中人的祝允明,當時已經有秀才的功名,且年長唐伯虎十歲。聽說了唐伯虎這個小才子,也兩次主動前來拜訪。兩人也正是在此時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唐伯虎像,圖侵刪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伯虎以第一名的成績入學蘇州府學,“

四海驚稱之

”。

按說唐伯虎已經順利入府學,是打算走仕途路線了。可是這個時期的唐伯虎,並沒有入仕的意圖,讀書也不過是“

不得違父旨

”罷了。他嚮往的是像古今豪傑,對於科舉,他是頗為不屑的。

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傑,殊不屑事場屋(指科舉)。——《唐子畏墓誌銘》

所以在蘇州府學讀書的這幾年,結識了文徵明、張靈、塗瑞等眾多才子。唐伯虎終日放浪形骸,寄情聲色。此時的唐伯虎說是“江南第一才子”未免自大,但是稱其為“江南第一狂士”不過分。

弘治七年,唐伯虎的父親唐廣德病逝;弘治八年,唐伯虎的母親、妻子、兒子、妹妹相繼去世。連續的家庭變故,摧毀了唐伯虎的意志,也加劇了唐伯虎的浪蕩。

祝允明不忍好友意志消沉,規勸他:要麼遵照亡父遺願參加科舉;要麼就隨自己的心願,燒掉校服、書籍,做喜歡的事。唐伯虎這才下定決心參加鄉試,並給自己一年的期限,中舉則罷,不中,那此生便放棄科舉。

(祝允明)餘謂之曰:“子欲成先志,當且事時業;若必從己願,便可褫襴幞,燒科策。今徒籍名泮廬,目不接其冊子,則取捨奈何?”子畏曰:“諾。明年當大比,吾試捐一年力為之,若勿售,一擲之耳。”——《唐子畏墓誌銘》

可“狂士”就是“狂士”,就算是鄉試也生出了一番波折。

在鄉試之前,都會有一場“錄科”考試,畢竟生員那麼多,名額卻是有限的。那就只能優勝劣汰,擇優錄取了。

唐伯虎這廝,不改風流秉性。在弘治十年(1497年)的“錄科”考試期間,跟好友張靈尋花問柳,宿醉笙歌。新上任的提督學政方正,是個傳統的儒家文人,而且又是監察御史出身,相當厭惡學子“宿妓”的行為。因此唐伯虎被方正擺了一道,名落孫山。

文徵明之父文林,當時正在南京太僕寺任職,聽聞唐伯虎的遭遇趕來蘇州為他求情,蘇州知府曹鳳也欣賞於他。在加上眾多江南名士聯名作保,唐伯虎才算躲過這遭。

弘治十一年八月(1498年),唐伯虎順利參加了這年的鄉試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唐伯虎一戰成名,江湖人稱“唐解元”。並且深得此次鄉試主考梁儲的欣賞。

高中後的唐伯虎依舊不改“狂士”本色,終日流連歡場,縱情聲色,慕名前來拜訪人的也越來越多。其中他的好友徐元壽,給他引薦了一位他的子侄,改變唐伯虎宿命的人—徐經。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梁儲像,圖侵刪

人生的轉折點與徐經

徐經,出身江陰梧塍徐氏,已歷七代的世家望族。世人對於徐經似乎有什麼誤解,說他是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弟。

其實不然,富是真富,但是徐家也是文風顯赫的文人家庭。祖父徐頤是正統時正七品的中書舍人;叔祖徐泰直隸鄉試解元;父親徐元獻,南直隸鄉試第三名;叔父徐元壽也是江南名士。

徐家藏書豐富,時人評價徐家藏書樓“

儲川嶽之精,洩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奧,煥鬥牛之躔

”。如此優越的讀書條件,在加上深厚的家學淵源,徐經的學問是不差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徐經在弘治八年(1495年)南直隸鄉試中,獲得第四十一名的成績。一省學子中的前五十名,不能說是天才,但總該是佼佼者吧。

徐經仗義疏財,為人輕浮、孟浪,很合唐伯虎的“口味”,很快二人便打成一片,引為知己。並相約一同趕赴京城會試。

弘治十一年底(1498年),兩個“輕浮孟浪”的年輕人開始了鶯歌燕舞的京城生活。徐經經常帶著蓄養的數名女戲子,終日與唐伯虎招搖過市,好生快活。

徐有戲子數人,隨從六如(唐伯虎字號)日馳聘于都市中,是時都人矚目者已眾矣!——《堯山堂外紀。卷九十一》

在京城期間,在座師梁儲的引薦下,二人結識了的禮部侍郎—名臣程敏政。程敏政是先朝兵部尚書程信之子,大學士李賢的女婿,才高八斗的一代名儒。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程敏政像,圖侵刪

唐伯虎頗中程敏政的脾胃,二人多次前去程府拜會。座師梁儲出使安南時,唐伯虎還曾向求程敏政寫序為老師送行。徐經也曾出資請程敏政為祖父求一篇墓誌銘。

沒想到與程敏政的交往,引起了非議,埋下了禍根。

弘治十二年三月(1499年),會試完的唐伯虎與徐經正等待著發榜。沒想到,沒等來報喜的衙役,反而等來了錦衣衛的一雙鐐銬。二人被牽涉進“科場舞弊案”。

因為這次的會試,程敏政突然被任命為副主考。戶部給事中華昶上奏此次程敏政主持會試有“舞弊”的行為,矛頭直指唐伯虎、徐經。理由就是二人與程敏政交往過密,有送禮、求文的行為,在加上唐伯虎“

疏狂自炫

”“

都人矚目

”,似乎坐實了“舞弊”的行為。

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驕於眾,或先以此題問於人。此豈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明孝宗實錄。卷一四七》

許多野史記載,程敏政此次出題非常的偏僻冷門,許多考生竟然無從下筆。而唐伯虎、徐經,卻在考試之前就已經寫了類似考題的文章了。可正史上記載的實際情況呢?

會試主考都是臨時任命的,理論上唐伯虎、徐經是不可能提前知道程敏政會被任命為主考的。二人極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舞弊案”發生後,明孝宗下令停止程敏政“閱卷”的資格,並且程敏政所錄取的考生,他們的試卷需要重新由正主考,大學士李東陽覆校。

經過李東陽的調查,程敏政擬定的榜單,唐伯虎與徐經“二卷俱不在取中”,也就是說二人並不在高中的正榜之中,成績相當一般。

禮部移文,臣等重加翻閱,去取其時,考校已定,按彌封號籍,二卷俱不在取中,正榜之數有同考官批語可驗。——《明孝宗實錄。卷一四八》

可壞就壞在徐經身上。二人在詔獄是“

身貴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涕泗橫集

”。徐經這個細皮嫩肉的貴公子,在嚴刑拷問之下,兩次承認“

慕敏政學問,以幣求從學

”。

可不久後,徐經又隨即翻供,稱:“

實未嘗賂敏政。前俱拷治,故自誣服

”。虛虛實實之下,程敏政被牽連下獄。

案件審理兩個多月,一直僵持不下。弘治十二年六月(1499年),明孝宗詔令雙方於午門對質。程敏政不服,高呼冤枉:“

唐伯虎、徐經二人都沒有高中,我如何舞弊

”。

堅持“舞弊”的官員,則以“

列而覆校,所黜可疑者十三卷

”。也就是說,雖然唐伯虎、徐經二人沒有高中,但是切切實實的在覆校中發現了十三份可疑的試卷。

無論這次會試究竟有沒有舞弊行為,筆者堅信,跟唐伯虎、徐經二人是無關的。可是案件已經鬧得人盡皆知,士子們憤憤不平,被捲入了這場案件,二人又哪能倖免。

唐伯虎、徐經以“夤緣求進”之罪被判了個贖刑(交罰款)。徐經經此一事大病一場,一直不忘洗刷冤屈,累年前往京城申訴,最後客死他鄉,年僅三十五。

程敏政因不避嫌疑,收取考生錢財,雖被釋放,卻也被勒令致仕。出獄數日後,悲憤而死。對於程敏政,《明實錄》的說法是“

至今多冤惜之

”,看來不少修史官員,認為他是被政敵誣告冤死的。

結局最好的應該算是唐伯虎了,朝廷為補償他,把他被命為浙江某縣的佐貳官。其實以唐伯虎舉人的功名,就算在吏部輪候,最高也就是分配個佐貳官,而且絕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也輪候不到的。

如果不追求高中的話,這屬於因禍得福了。唐伯虎卻以此為恥,堅決不就。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江南四大才子,圖侵刪

此間事了,唐伯虎踏上了歸鄉之路。此次來京會試,是唐伯虎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他最終為自己的“狂妄、輕浮”買了單。捲入“舞弊案”,讓他一時淪為笑柄,聲名狼藉;為交罰款耗盡了家財;他的第二任妻子也與他離婚。

沒有生計,沒有積蓄,一貧如洗,唐伯虎變得落魄了。他給自己取雅號叫“六如居士”,靠賣畫、寫墓誌銘賺點散碎銀兩勉強維持生計。也因此慢慢的終蛻變成了“江南第一大才子”。

他花費數年時間,一磚一瓦搭建了修建桃花塢,滿庭院都種滿了桃花,日夜與賓客宴飲於桃花塢。在某次酩酊大醉之際,作下了那首彪炳史冊的《桃花庵歌》。

這種放浪形骸的生活,唐伯虎過了十幾年。他甘心嗎?他不甘心,他本居“

東南文士之上

”,有高世之才,如今落魄於斯。或許酩酊大醉之時,他也會懊悔當初為什麼沒有接受朝廷的官職。

唐伯虎最終還是不甘現在的境遇,沒有放棄仕途之路。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唐伯虎故居,圖侵刪

至暗時刻:捲入寧王謀反案

正德九年九月,位於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派人攜帶百金前往蘇州謁見唐伯虎。自言仰慕他的才華,想聘請他到寧王府當幕僚。

江西寧藩,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後代。朱權本是封藩於大寧的“塞王”,建文削藩時,被朱棣裹挾起兵。朱棣登基後,朱權被改封到了南昌,寧藩自此在江西繁衍生息。

朱宸濠是第四代寧王,按輩分還是當今皇帝朱厚照的叔祖,是當朝最受寵信的藩王,皇帝對他有求必允。唯一的缺點就是名聲不太好。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寧王劇照,圖侵刪

對於寧王的招納,唐伯虎是欣喜的,因為終於有人“欣賞”他了,或許這是他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

當唐伯虎到了南昌,他傻眼了。寧王敬重他是真的,對他這位江南名士是禮遇有加。可是幾個月時間相處下來,他發現寧王不止名聲不太好,還在暗中招兵買馬、打造武器戰船。

寧王有不臣之心!

唐伯虎瞬間明白,寧王聘請他當幕僚,不過是藉助他在江南的名望,彰顯其禮遇士子的形象,以收買天下士子之心。

這是唐伯虎的又一至暗時刻,稍有不慎就是抄家滅門。唐伯虎很驚恐、很憤怒、很無奈。他也許想求官,想求財,可他絕不願捲入這種是非當中。

正德九年三月(1514年),南昌城中忽然出現了一個蓬頭垢面的瘋子。赤身裸體的穿梭於城中大街小巷,時而高呼,時而低聲自語。這個人就是唐伯虎,他決定裝瘋逃離寧王的賊船。

寧王不信,他雖然不聰明,但也不傻,自古裝傻避禍的人太多。寧王決定派人去試探唐伯虎,找到唐伯虎時,唐伯虎的狀態在《智囊》中是這麼描述的:“

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

”。翻譯過來就是:整個人癱坐在地上,隨意伸開兩腿,像個簸箕;兩手正在玩弄自己的“子孫根”。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箕踞坐姿,圖侵刪

寧王終於了信,自古裝傻充愣的大能之士,也沒有一人能像唐伯虎這麼狠。

死裡逃生的唐伯虎回到了他的桃花塢,人生兩次經歷大起大落,讓他的人生的徹底灰暗。生活也更加的落魄了,也更加的放縱了。同樣,經過多年的磨練,他的詩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嘉靖二年十月二日(1523年),唐伯虎病逝於家中,年五十四。臨終之際,作下絕命詩一首: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六百年意難平!唐伯虎:文藝路上的巨人,仕途路上的矮子

唐伯虎故居,圖侵刪

結語:

唐伯虎一生,命運多舛,頗為坎坷。尤其是三十歲時那場“舞弊案”,徹底斷了他的仕途之路,令人腕嘆息。誠如司馬遷所說:

歷史上先賢往往都因個人之不幸,反而憤發成為歷史之大幸

。唐伯虎正是如此,正因其仕途不順,反而成就了日後藝術上的光輝燦爛,在我國藝術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