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陝北說書:依黃土而活因觸網而火

作者:由 新華社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5

評書是什麼數

陝北說書:依黃土而活因觸網而火

在陝西省綏德縣四十里鋪鎮白家山村,陝北說書藝人李康在為村民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說書(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昌奇 攝

新華社西安6月11日電(記者王承昊、陳昌奇)在陝西省綏德縣四十里鋪鎮白家山村,陝北說書藝人李康懷抱三絃,腿綁甩板,手綁麻喳喳,一開口便引得幾十位村民凝神靜聽。曾一度瀕臨失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說書,如今在黃土高原的山峁間又活了起來。

三根琴絃,一張繡口,說盡千古往事。陝北說書最初是盲人謀生的手段,全憑口傳心授流傳至今。歷史典故、民間神話、新聞軼事等都是說書的主題,在陝西北部、甘肅、寧夏等中國西北地區曾盛極一時。

上世紀四十年代,經韓起祥等著名說書藝人的改造,陝北說書以新風貌登上黃土地。他們把書從舊社會說到了新中國,創造了《劉巧團圓》《翻身記》等新作品,為百姓破除封建迷信、傳播先進思想。

在現代藝術的多元衝擊下,陝北說書曾遇到發展困境。在陝北說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韓起祥的女兒韓應蓮看來,年輕人喜歡說書的不多,學起來難,觀眾和徒弟都不好找,面臨著作品脫離現代生活、說書藝人青黃不接的問題。

陝北說書:依黃土而活因觸網而火

在陝西省綏德縣四十里鋪鎮白家山村,陝北說書藝人李康在為村民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說書(5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昌奇 攝

陝北說書根植黃土高原,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在山峁間一種鮮活生動的真實存在。要想盤活陝北說書,還要從孕育它的黃土地裡尋找答案。

“小時候我住在農村,城裡的說書藝人常在晚飯前後到村子演出。我只要一聽到三絃的聲音,立馬拿著碗筷跑過去聽書。”李康說,因為熱愛,他後來學了說書,現在從事說書表演已經11年了。

“黃土地裡有講不完的故事,鄉親的田間勞作、鄰里趣事都是我創作新作品的來源。”為了更好地傳承陝北說書,李康在2015年組建了十多個人的表演班子,經常到農村採風、演出。

除了從黃土地裡尋找創作靈感,李康也學習前輩,透過陝北說書為黃土地的百姓帶來新色彩。

“我勸的大家都切莫慌忙,根紮在咱們的黃土地上;現在的網際網路資訊通暢,做電商也能夠事業輝煌。”藉助網路直播,李康自創說書段子,鼓勵鄉親們開啟電商銷路,同時用說書的形式將家鄉的農特產銷往全國。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電商平臺參與的“非遺購物節”隨之啟動,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線點,在傳承非遺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網路作為新的媒介,非遺傳承可以從中找到發力點。”韓應蓮說,近些年,陝北說書藉助網路社交平臺,走出深閨天下識,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說書藝人根植黃土地、觸網創新,傳承著非遺,也改變著非遺。老一輩說書人走鄉串村,新一輩則讓陝北說書走到更遠。開啟抖音搜尋“陝北說書”,便能看到一批千萬播放量的說書影片,這些作品大多由年輕說書藝人制作上傳。

“我們這一代人要透過新手段讓更多人知道並喜愛這門藝術,也要利用好這門藝術。”李康說,他現在就錄製說書影片,上傳到網路,將網路作為媒介傳承陝北說書的同時,又將陝北說書作為手段,把新生活的新意義說給更多人聽。

年過花甲的韓應蓮看到陝北說書走出了傳承困境很是欣慰:“年輕人有活力、有想法,期望他們勝過我們這一輩,給陝北說書帶來更多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