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細說古代科舉名銜

作者:由 貓恆說笑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9

鄉試會試殿試考中者分別稱作什麼

自隋文帝起,我國科舉制度開始誕生,那時就用分科考試來選拔人才。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科舉制從公元 605。年開始實行,到1905 年結束,一共經歷了 1300 年。古代科舉的名銜從高到低有以下這些:

1。狀元

科舉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狀元是中

國的特產,在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耀

眼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文狀元654名,武狀元 185 名

2。 榜眼

科舉考試殿試的第二名為榜眼,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這個名稱開始於北宋初年剛開始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都稱為榜眼,含義為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到了北宋末年,只有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為探花。榜眼這名稱跟狀元、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3。探花

“探花”一詞在唐代的科舉中已經出現。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江南貢院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沿途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唐末。北宋開寶六年(973),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即於禮部試之後,皇帝再次親試送士,並確定名次。開寶八年(975),禮部試和殿試分別放榜,標誌著三級試製度正式確立。“探花”作為第三名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

4。進士

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進士是古用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程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5。解元

解元亦稱“解首”,是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人京,後世相沿,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明清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進士。

6。舉人

舉人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資歷史中的

一超味和魅力

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7。貢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會試考中的考生被稱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恩貢,凡遇皇室慶典,據府、州、縣學歲貢常例,加貢一次作為恩貢。清特許“先賢”後裔入

監者,亦稱恩貢,比如,朝廷每年都會給孔氏後裔一定的貢生名額,以示尊孔崇儒。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人國子監讀書的,稱為歲貢;每三年各省學政就本省生員擇優報送國子監的,稱為優貢;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報送中央參加朝考合格的,稱為拔貢;鄉試取舉人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稱為副貢

8。秀才

秀才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與此同時,秀才也被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明清時代,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

細說古代科舉名銜

細說古代科舉名銜

細說古代科舉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