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秀才”是什麼概念?秀才的地位不低,不要被電視劇誤導

作者:由 韻韻說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10

秀才是現在的什麼官職

“秀才”這個名詞在古代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例如《武林外傳》裡的呂秀才。“秀才”這個名詞最初出現於春秋時代,但並非官職,也非專指士大夫,而是有才能的人才。

“秀才”是漢代地方官吏向朝廷推薦的傑出人才。自隋代建立科舉制以來,“秀才”被稱為“進士”。那“秀才”在古代又是幾品?這和當今的教育水平有多高?

古代官吏的任用

商、周兩代實行世祿制,即父王去世後,其子可繼承其父之位。秦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沒有設立選拔官員的制度。

“秀才”是什麼概念?秀才的地位不低,不要被電視劇誤導

到了漢朝,察舉制是選拔人才的一種較為盛行的制度,即由王公大臣們向朝廷舉賢,舉薦的物件可以是當地的官員,也可以是普通的老百姓。每年,各地的縣令都要向朝廷推薦一位孝廉,一位廉吏。被選入官場的人,不會馬上被任命,他們會在皇上身邊當個小跟班,幹上幾年,然後被送到當地當官,或是繼續在朝中工作。在漢朝中,舉孝廉是最主要的選拔方式,許多有頭有臉的王公大臣都是從這裡進朝為官。察舉制在隋代實行科舉制後被廢止。

漢朝還實行了“徵辟制”。所謂“徵”,就是不用臣子的推薦,而是由皇帝直接從民間招攬有才幹的人。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闢”。而徵辟制度則是對察舉制的補充。

“秀才”是什麼概念?秀才的地位不低,不要被電視劇誤導

魏晉南北朝的官員選拔採用了“九品中正”制度。政府在各州郡設定“中正”,其主要功能是根據家族背景、品德、才幹等方面對當地的傑出人才進行評定,然後上報朝廷,由朝廷根據考核的結果來指定他們的官職。曹魏王朝一開始就利用了這種制度,招募了不少有才華的人,但到了後來,朝廷對人才的評判標準就變成了世家子弟,所以九品中正制就失去了應有的效用。隋代的科舉制度確立後,取消了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的歷史沿革

在中國古代,科舉制是一項非常有效的選拔官員和人才的制度。自隋朝到清1400多年,為各朝代輸送了大批傑出的人才和官員。

“秀才”是什麼概念?秀才的地位不低,不要被電視劇誤導

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唐朝的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宋朝,科舉制度變得更為規範,明代是科舉考試的鼎盛時期,而清朝則出現了大量的買官賣官行為,最終導致了科舉的衰落與消亡。

唐朝的科考很多,其中明經和進士是最受重視的,而秀才科,更是極難考,所以很少有人去。宋朝正式確定了三年一次的科舉,分為三個層次:鄉試、會試、殿試。在鄉試之前,又有童試,又稱為縣試,但童試並不是正規的科考,而是以獲得參加科舉的資格。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府試、府試三項,縣試及格後,再入府試。通過了殿試,就能成為秀才,也被稱為“生員”。

“秀才”是什麼概念?秀才的地位不低,不要被電視劇誤導

鄉試是科舉的頭一項,只要能透過,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員,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卻是千難萬難,許多學子一輩子都無法透過。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創作者,就是這樣。

考中了秀才,又要去京城應試,才能考上秀才。科舉是全國範圍的一種考核,透過的人要參加殿試,而殿試則是由皇帝來主持,所以,這一次的殿試,只有一個題目,那就是“金榜題名”,“狀元”是第一,“榜眼”是第二,“探花”是第三。

學者的出身與身份

隋代的科舉制度,最早是以“取秀才”的形式出現,考試中的人被稱作“秀才”。唐朝初期,科考設了一個科考,但由於招生條件過於苛刻,沒有人敢去應試。廢除了秀才,大家就習慣用“秀才”來稱呼他們。宋朝將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統稱為“秀才”。

“秀才”是什麼概念?秀才的地位不低,不要被電視劇誤導

明、清兩代,只有通過了科舉考試,通過了科舉考試的考生,才能被稱作“秀才”。只有中了秀才,才能參加科舉,成為一名真正的官員。那麼,現在的讀書人和現在的文憑是多少?因為這次的府試,是各省舉辦的,所以,有些人覺得,這次的秀才,應該和當今的大學生差不多,甚至是重點大學的本科畢業生。

不過,這次的考試和古代的考試有很大的不同,就算考不上,也可以開設私塾。秀才雖非官吏,沒有俸祿,但也有特殊的待遇,例如免賦稅,不必參軍,地方上的官員都很尊敬秀才,不敢冒犯,要是將來秀才中了進士,成了大官,得罪了秀才,那就是自討苦吃。因此,這名秀才在本地頗有威望。

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的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崇尚知識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