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作者:由 奧小捷讀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12

公元前37年是什麼朝代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高句麗王朝考古遺蹟

序言:

公元1-5世紀,中國古代王朝處於由統一到分裂的變化時期。位於東北一隅的高句麗國,自建國之日起就成為漢朝東北朝貢制度的成員,此後無論是在統一的漢王朝時期,還是王朝分裂、政權頻繁更替時期,高句麗政權始終是中原王朝或北族政權朝貢制度成員,其朝貢活動由 單向到多向,甚至建立起以本國為中心的亞朝貢體系。

在東亞朝貢體系下,高句麗政權由弱轉強,成為東北亞地區強國之一。那麼,在這400多年間高句麗朝貢活動的動力是什麼?如何定位它在東亞朝貢體系中的位置?這種朝貢關係在高句麗政權由弱變強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作用?今天,我就帶著各位讀者來探討下以上幾個問題。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一、高句麗建國之初與漢朝:朝貢關係的開端

西漢末年,松花江中上游的夫餘人朱蒙率人進入漢玄菟郡內較為偏僻的山谷間——句驪夷聚居地,征服了當地的部落。元帝建昭二年,建立王國,以玄菟郡治高句麗縣名為國名,號稱“高句麗國”。西漢王朝允許邊郡地區存在土著民的王國,由邊郡進行羈縻統轄。關於高句麗縣令管理的高句麗是不是朱蒙建立的高句麗國,西漢王朝是否對高句麗國主進行冊封,封號是什麼,學界有較大的分歧,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關於高句麗縣令所轄高句麗與高句麗國的關係,主要有二種看法:一是認為二者分別是兩個高句麗國。二是認為二者是同一個高句麗國,這是目前中國學界的通說。朱蒙以玄菟郡內的句驪人建國,受漢朝冊封,由高句麗縣管理。高句麗建國前,玄菟郡各縣管理分散的句麗部落朝貢事務,高句麗國建立後由玄菟郡所在地高句麗縣管理高句麗國“名籍”與朝貢事務。

《漢書·王莽傳》記載:先是,莽發高句驪兵,當伐胡,不欲行,郡強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為寇。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為所殺。州郡歸咎於高句驪侯騶 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餘之屬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餘、穢貉復起,此大憂也。”莽不尉安,穢貉遂反,詔尤擊之。尤誘高句驪侯騶至而斬焉,傳首長安。莽大說,下書曰:其更名高句驪為下句驪,佈告天下,令鹹知焉。於是貉人愈犯邊,東北與西南夷皆亂雲。

其次,西漢王朝是否對高句麗國主進行冊封,封號是什麼?據《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國自建立直到太武大王二十二年,用了百餘年的時間才完成對高句麗、貊各部的統一,高句麗建國初年僅是玄菟郡境內一個弱小的部落聯盟體,西漢王朝對高句麗國主的冊封是“高句麗侯”,而不是“高句麗王”。

光武帝重建漢王朝後,建武八年,高句麗國主遣使朝貢。高句麗出塞之後,國主在對外交往時不再使用漢朝冊封的封號“高句麗侯”,而自行稱“王”,光武帝因之冊封高句麗國主為“高句麗王”這一封號高於西漢王朝所授的 “侯”,以示特別恩寵與懷柔。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營建華夷大一統王朝的政治理念建構東亞朝貢體制,採取懷遠招徠政策經營著邊疆朝貢制度,對於朝貢成員叛服無常表現出十分寬容的態度,只要反叛者重新願意歸附,漢朝都予以接納,並給予冊封和賞賜。安帝元初五年(118)高句麗出兵襲玄菟,焚燒、抄掠遼東郡的候城、遼隧縣,連年數寇二郡。

在東漢中後期,高句麗也形成了自己的朝貢體系,因高句麗為漢朝的朝貢成員,可視為從屬於漢朝朝貢制度的亞朝貢體系。在漢代高句麗無論弱小還是強盛,即便是不斷寇抄邊郡時期,都沒有脫離漢王朝東北朝貢體制,除了漢朝積極經營朝貢制度之外,還要從高句麗自身利益尋找原因。

首先在周邊各族都是漢王朝朝貢成員的環境下,高句麗王只有得到漢朝的冊封才能得到周邊民族的認可和本國貴族大姓的擁護,鞏固其統治地位。其次只有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人們進行交往和貿易,才能發展本國經濟與文化,漢人郡縣是這 一地區最為發展的地區,加上漢朝厚往薄來的邊疆政策,朝貢活動是最為有效的交往活動。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二、高句麗與曹魏、西晉王朝:朝貢關係的發展

東漢末年,王朝進入分裂時期。相繼建立的魏蜀吳三國為追求正統地位進而實現大一統夢想,都十分積極經營邊疆朝貢制度。東亞朝貢體系並沒有因為中央王朝的分裂而解體,反而進入進一步發展時期。西晉實現暫短統一,繼承了前朝的朝貢制度。

三國時期,州一級行政建制已經正式確立。曹魏時期,主要以幽州刺史和設在襄平的護東夷校尉統轄東北塞內外朝貢成員。西晉時期,分設平州,平州的護東夷校尉和幽州的護烏桓校尉分管東北東、西部塞內外朝貢成員,高句麗由東部護東夷校尉統領。

這一時期中原王朝或忙於統一戰爭,如曹魏對吳蜀之戰;或困於內部戰亂頻出,如西晉八王之亂,無暇顧及東北邊疆朝貢制度成員是否適時詣闕朝貢。關於地方州郡管理的一般朝貢活動史書多不載,只是邊疆有重大事件才見於記載,但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些許在魏幽州、護東夷校尉管理下高句麗的活動資訊。

東漢末年公孫氏割據遼東,高句麗成為公孫氏政權的朝貢成員。高句麗與孫吳發生朝貢關係,實起於公孫氏政權通吳之舉。孫吳嘉禾二年(233),孫權派遣冊封公孫淵的使者張彌、許晏等人到遼東襄平後,公孫淵將吳使團中的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等扣留於玄菟郡40天之久,秦旦等人由玄菟郡逃往高句麗。

於是,高句麗王遣使向孫吳政權朝貢。兩年後,孫權派遣使者謝宏、中書陳恂,拜高句麗王宮為單于,加賜衣物珍寶。此時曹魏對高句麗與孫吳的關係似有耳聞,幽州刺史示意高句麗王宮不得臣屬孫吳。高句麗王宮則因主簿笮諮、帶固等30餘人被吳使扣留,遣使貢,納數百匹馬以示謝罪,並接受了孫吳的冊封。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第二年(236) 七月,高句麗王宮斬送孫權使胡衛等首,此後高句麗不再與孫吳通使朝貢。在這次高句麗與孫吳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幽州刺史及時掌握了高句麗與孫吳交往的動向。因吳使陳奉的警覺,高句麗王未能按照幽州刺史的指令辦。但當孫吳再次遣使到高句麗時,高句麗王便將其斬首送至幽州,將功折罪。

公元238年曹魏滅公孫氏政權以後,在襄平設護東夷校尉,魏晉時期高句麗主要詣襄平朝貢。這一時期,高句麗處於早期國家階段,呈現出對外擴張、頻繁四處掠奪的特點。公孫氏政權的公孫康時期,高句麗王伯固“數寇遼東,又受亡胡五百餘家。建安中,公孫康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

曹魏正始中,高句麗王位 宮頻繁寇抄邊郡,幽州刺史毌丘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句驪王宮將步騎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宮連破走。清光緒三十年,輯安縣板岔嶺發現一塊殘碑,正是當年毌丘儉於丸都山留下的《記功碑》。殘碑僅存7行48字。

西晉時關於高句麗的記載極少,西晉末年,政局不 穩,包括漢族官吏在內的各族割據勢力之間戰事頻繁。幽州刺史王浚承製以妻舅崔毖為平州刺史、護東夷校尉,管轄包括高句麗在內東北民族的朝貢事務。高句麗與魏晉王朝的關係是高句麗與漢朝朝貢關係的延續,保持了原有的統治機制。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三、高句麗與東晉、中原北族政權:朝貢關係的結束

西晉暫短的統一崩潰後,東晉偏安江南,北方地區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此起彼伏激烈地角逐中原,偏居東北一隅的高句麗也表現出強烈的對外發展慾望,儘管遇到慕容鮮卑諸燕政權的阻力,但高句麗仍然能夠在開展多向朝貢活動中逐步走向強大。

永嘉戰亂爆發後,高句麗佔據了漢魏以來建立在朝鮮半島北部的樂浪郡、帶方郡。趁中原陷於戰亂,各族政權分立,高句麗力圖向遼河流域發展,遇到的最大的對手便是慕容鮮卑。東晉元帝於太興三年冊封慕容廆為“監平州諸軍事、安北將軍、平州刺史,増邑二千戶”。這個“平州刺史”已經不是晉朝的地方官吏,而是朝貢制度成員的封號。高句麗並沒有將慕容廆視為中原王朝的官員,而是看做與自己同樣身份的朝貢國。

為了尋求中原政權的支援,高句麗積極開展對中原北族政權和南方東晉王朝的朝貢活動。在北方,高句麗遣使向勢力強大的後趙朝貢。石勒建平元年,高句麗成為後趙的朝貢成員。石季龍時因攻打段遼之事與慕容皝發生矛盾,然在後趙與慕容鮮卑的角逐中,慕容鮮卑多佔上風,高句麗向後趙朝貢的目的落空。於是高句麗又遣使向東晉朝貢。然而,此時慕容鮮卑也是東晉的朝貢成員,東晉更重視實力較強的慕容鮮卑,高句麗的朝貢活動同樣沒有達到目的。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5世紀初年高句麗佔領遼河以東州縣地區之後,將發展的戰略目標轉向朝鮮半島,427年高句麗長壽王將王城由丸都城遷到平壤,高句麗與朝鮮半島的百濟之間的爭鬥日益增多。與之同時,在拓跋鮮卑的強大攻勢下北燕國勢岌岌可危,北魏發動滅亡北燕戰爭之前,太延二年,世祖“遣使者十餘輩詣高麗、東夷諸國,詔諭之”。但高句麗並未聽從北魏的詔令,而是出兵迎接北燕亡主馮文通,跟隨馮文通遷往高句麗的北燕人戶和攜帶物資,大大增強了高句麗的國力。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建國便被納入漢朝東北朝貢體制,直到436年北魏滅北燕統一東北之前,高句麗曾先後遣使向西漢、東漢、曹魏、孫吳、西晉、東晉、前燕、後趙、前 秦、後燕、南燕、北燕、劉宋朝貢。漢魏晉王朝以邊郡或設在邊郡的機構管理高句麗的朝貢活動,雖然高句麗曾不時寇抄三朝邊郡,但雙方的朝貢關係基本處於持續而穩定的狀態。

漢朝到魏晉時,高句麗由弱變強,與中國北方政權的朝貢關係如何?

後記:

4世紀以來,高句麗抓住各族割據政權角逐中原的時機,盡力向郡縣地區發展勢力,雖幾次遭到沉重打擊,在恢復國力後仍不懈努力對外擴張,尤其在控制東北地區的各政權出現交替或呈衰落之勢時,高句麗對南北政權朝貢活動表現得最為活躍。

這表明高麗的朝貢活動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希望在中原政權中尋找到強大的政治勢力做靠山,以增強它在東北各族中的競爭力,尤其是助其在與諸燕 政權的競爭中取勝。開展經濟交往和引進吸收先進文化也應是高句麗進行朝貢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以至最後得到北燕亡國後都城人口和物質。

本文參考:《漢書》、《三國史記》、《朝鮮史》等

特別說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通知刪除。請幫我點贊、收藏和分享,還有關注我@奧小捷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