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作者:由 伏一尋史記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18

古代的匈奴突厥也屬於中國嗎

突厥,是繼匈奴、柔然之後在六世紀中葉活躍於我國西北地區的又一強大遊牧民族。

它在歷史舞臺上最為活躍的二百餘年中,其採取的一系列軍事、政治行動都對後世的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唐朝建立之初,突厥曾對其邊疆形成過巨大威脅,突厥與唐朝的關係也因此成為當時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頗令統治者傷神牽掛。

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突厥對中原王朝的虎視眈眈。

對此,唐太宗煞費苦心地採取了一系列針對突厥戰略方針,最終較好地解決了唐王朝與突厥間的矛盾衝突,並以此為契機為大唐創造了一個較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使大唐得以繁榮興盛。

那麼,突厥究竟有什麼手段,能令李世民如此頭疼忌憚?在歷史前行的車轍中,他們又演化為了哪個民族呢?

突厥起源史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突厥,興起於阿爾泰山脈,並隨著部族的勢力壯大逐漸擴充套件到蒙古草原與中亞地區,並以此為據點,長期左右中亞乃至東亞形式。

突厥的崛起非常突然。

公元546年,突厥部落統一了鐵勒各部,彼時的突厥首領土門向西魏求親,在得到西魏的應允之後,迎娶了長樂公主。

突厥與西魏自此建立了婚姻政治聯盟關係。

公元552年,土門發兵大敗柔然,逼死柔然首領,他也順勢自稱為伊利可汗,並一舉創立了突厥汗國。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突厥勢如破竹般統一了漠北,並向西進入天山地區,兵峰直指中亞。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雖然彼時的突厥汗國沒有貿然進佔中原地區,但其超然的存在已然對華北乃至東亞形勢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當時突厥可汗巧妙利用了北周與北齊兩個王朝間的征戰不休,不斷在其中周旋,一面嫁女給北周武帝,一面又與北齊建立了政治關係,並因此在兩國間獲利無數。

由於突厥對外的政治擴張僅限於武力征服,而缺乏具有強大向心力的文化傳播,其文化基礎與經濟聯絡也都不甚緊密,因此,在突厥廣闊的疆土裡生活的人們,普遍缺少共同的國家意識。

於是在之後,以可汗繼位紛爭為導火索,突厥於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分裂為東西兩部。

東西突厥以阿爾泰山為界限,劃地居之。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由於隋朝皇帝的巧計離間,使得突厥汗國各部的可汗之爭更加複雜激烈,內部的分裂混亂致使突厥國力大衰,因此不得不向隋文帝上書“稱臣”,每歲朝貢,並與中原地區建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經貿往來。

在隋煬帝統治末期,隋朝自身難保,自然難以顧及對突厥的統治。

在之後中原再次陷入亂世之中,國土動盪,群雄割據,北方的一些勢力為了尋求援助,都試圖與突厥統治者勾結,有的甚至甘願向突厥可汗俯首稱臣。

當時的突厥也因中原亂世而再次強盛,始畢可汗更是利用中原各派勢力的紛爭,暗中操控時局以維持中原的分裂,用來確保突厥的霸主地位。

隨著唐高祖起兵,唐朝建立,亂世終於走向結束。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由於剛建立的王朝百廢待興,所以唐高祖時期選擇了臣事突厥,雙方雖略有邊境衝突,但大體維持了穩定。

而後,隨著唐朝軍政實力的快步增長,大唐顯現出一統中原消滅其他割據勢力的發展勢頭,突厥可汗因此開始了對唐的騷擾與進犯,面對邊境的動盪,唐朝也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抵抗措施。

唐與突厥間的關係便這樣由原來的臣屬慢慢轉變為互相對立的帝國。

在唐太宗繼位後,大唐國力轉盛,而突厥內部又因自然災害和內部叛離產生了動亂,在此機會下,唐發動了征伐突厥戰爭,並取得了勝利。

公元630年,東突厥滅亡。

公元657年,蘇定方擊敗西突厥,生擒可汗,西突厥亦覆滅。

唐與突厥的交鋒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在唐初,突厥處於國力的頂峰狀態。因此在二者的實力對比之中唐朝處於弱勢。

而彼時的突厥因曾經與隋朝聯姻,互通往來,所以在唐朝建立後仍然給予隋朝舊部許多幫助。這也使得唐朝統治者心有不願。

但唐高祖深知此時唐朝羽翼未豐,需要“因勢借力”的政策來謀求自身發展,他也因此選擇了蟄伏忍耐。

在突厥雄主始畢可汗去世後,突厥方加大了對“復隋”勢力的扶持,並屢屢發動對唐的邊境侵佔。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恢復了一些實力的唐王朝採取了更加積極的對抗措施。

首先,加強了對唐軍的訓練,並格外重視對士兵騎射方面針對性的培訓。

其次,統治者加強了對軍事防禦工事的投入,修築城堡以作防禦敵軍來襲。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接著,對突厥採取孤立包圍的外交手段,達到牽制突厥的目的。以遠交近攻之策,使東西突厥彼此掣肘。

最終,利用了突厥內部的種種矛盾,以逐一攻破的方式一點點瓦解其整體實力。

在這樣有條不紊的政策指導下,大唐與突厥雙方的攻守之勢逐漸發生了轉變。

武德末年至貞觀初時,突厥遭遇了極為罕見的災難性氣候,大雪紛至不停導致突厥脆弱的經濟崩盤。而突厥下屬的十餘個部族叛逃更使突厥內部逐漸趨於分裂。

這些叛逃的部族中多有突厥軍隊計程車兵,這也直接導致了突厥兵力的削弱。

叛逃後的部族更是紛紛與唐結盟,這些昔日熟知突厥戰術的舊部也因此成為了突厥的心腹大患。

而此時的大唐,在李世民治下已經結束了國內的統一戰爭,政權已然穩固,經濟生產恢復,軍事上的練兵教戰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眼見時機趨於成熟,李世民藉此開始了對突厥的大舉反擊。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貞觀三年,李世民命多名將領兵分多路,率十餘萬大軍進攻突厥

,並在次年白道大敗突厥軍,其餘部紛紛受降。

唐軍一鼓作氣乘勝追擊,併成功擒獲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俘虜餘眾十餘萬,東突厥自此宣告滅亡。

東突厥的覆滅使得突厥部族分崩離析,一些人逃走西域,絕大多數歸附於唐。

此後,大唐透過羈縻制度將突厥納入大唐的統治範疇。所謂羈縻制度,便是中原統治者對歸降的少數民族實施的一種特殊統治方式。

朝廷專門為其設定州府,以夷制夷,用以安置。

這一制度的推行也意味著突厥已經從與唐對立的政權轉變為唐王朝的組成部分,接受中央統治,納入了大唐的疆域版圖之中。

而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對歸附突厥人的妥善安置與不追究被俘頡利可汗責任的寬宏表現,贏得了萬民的欽佩,他也因此被各民族稱為“天可汗”,即各民族的大首領。

現代突厥民族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公元六世紀,受我國唐王朝的大舉討伐,原在我國北部草原的突厥部落開始大舉遷徙,其主體逐漸轉移到河中及廣大中亞地區。

公元6至8世紀,西突厥民族逐漸在中亞紮根繁衍。

隨著阿拉伯人在中亞的統治式微,中亞地區先後出現了三個鼎立的突厥王朝,王朝的建立使得中亞進入了突厥化時期,大批突厥人入住河中及中亞地區,並帶來了突厥人的文化風俗。

在這一過程中,原本屬於雅利安人塞種的一些部落被征服吸納,改講突厥語,並慢慢融入進入了突厥人中,

原屬西突厥人一支的烏古斯塞爾柱克人進入了伊朗,並與小亞細亞當地居民融合,在15世紀建立了奧斯曼帝國。

另一支烏古斯的突厥人後來在土庫曼建立了黑羊和白羊王朝,奠定了土庫曼人基礎。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而不斷的兼併徵戮也使得一批欽察人與韃靼人的血統融入了突厥人中,使中亞突厥民族成分再次發生變化,並奠定了今天中亞烏茲別克、哈薩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三個突厥民族的基礎。

在後期,突厥人更是在中亞不斷深入發展,並透過遷徙進入南亞、西亞和歐非活動。

突厥一詞,在如今純粹是屬於語言學上的名詞,泛指屬於同一突厥語系的各個民族。

由於突厥人相繼從屬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進行民族大遷移,又不斷於衰亡中再次復興,因此突厥的民族互動活動頻繁,民族成分複雜,涵蓋了多種血脈。

在歷史上突厥王朝的統一時間短,社會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導致突厥社會缺乏凝聚力,並未形成民族間政治意義上的共同體。

隨著時間發展,出於社會政治考量需要,泛突厥主義發展興起,尤以土耳其為主。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其本質是強調聯合一切突厥語系的民族建立突厥國家。不以血脈為紐帶,而且以同一語種為民族的發源。

其提議涵蓋了土耳其、俄國、巴爾幹、中亞、阿富汗包括中國境內的大量人種。

但這本質上是一種試圖強化主體民族意識,增強本國實力的“炒作”之舉,缺乏共同的血統支撐與相似的政治歷史傳統,有借大民族主義分化他國之嫌。

而過去曾經有過輝煌鼎盛的突厥帝國與其說是一個大一統的民族,不如說是一個各部落的大聯合,因此也很難形成行之有效的民族共同體。

事實上,如今中亞或者歐洲存在的與突厥有關的民族,其與古代突厥的血脈關係已然微乎其微。

他們大體上都只能算是曾經受過突厥統治,並保留了部分突厥特徵的分支民族。

結語

曾經讓李世民頭疼的“突厥”,如今突厥是哪個民族?

突厥族作為我國曆史上強大的少數民族之一,曾對中原王朝的經濟、政治軍事與文化等方面產生過巨大影響。

隨著大唐的興盛,突厥西遁,並在長距離轉徙和征服中與他族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吹來了世界文化傳播之風,並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走向。

如今,我們在肯定突厥汗國與突厥文化所作出的歷史貢獻同時,也要對突厥一詞產生一個全面的認知。

事實上,在唐以後,突厥作為一個整體部落的時代已然徹底結束。但突厥這一名號卻沒有因此消失,反而擴充套件到中亞地區。

而隨著這一名稱的原本族群在歷史中逐漸與各民族兼併融合之後,其代表含義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成為了語族而非種族的象徵.......

參考文獻:

[1] 王文光,王玖莉,唐太宗與突厥[J]雲南社會科學, 2013(06):177-181。

[2] 鄧新裕,突厥帝國的興亡盛衰與歷史作用[J]中國通史, 19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