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從荒蠻之地到江南水鄉,探析吳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作者:由 無眠者的感性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18

江南地區的開發是什麼時候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喜雨文創

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是伴隨著歷史程序不斷完善的,直到今日這種趨勢都依然存在。

孔雀東南飛,人們逐利而行,無不是受社會變遷和歷史趨勢的影響。

南方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除了自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優勢外,也離不開歷朝歷代人民的不斷建設和開發。

歷史上北方的數次大動盪是大量人口南遷的直接原因,這些人口為南方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也為南方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人口基礎。

從荒蠻之地到江南水鄉,探析吳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但早在人口大規模南遷之前,南方早期的經濟基礎建設已經卓有成效。

東漢時期,廬江太守王景教導當地居民牛耕之法,從此當地過上了

“懇闢倍多,境內豐給”

的富足生活。

中原地區的水利灌溉技術也在那時的南方得以推廣,王景在廬江整治芍陂時,就灌溉了良田萬頃。

同時代的會稽太守馬臻則經營鏡湖,在鏡湖周圍310裡,

“灌溉九千餘頃”

雖然在當時來看,江南地區的發展仍然遠遠落後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除了在少部分平原地區普及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但大部分地區仍以刀耕火種為主,山越和蠻夷仍是當時南方的主要原住民。

但這已經足以為大量北方大量人口南遷提供了可能,使得江南地區成為了當時人們逃避戰亂、忘記痛苦的樂土。

從荒蠻之地到江南水鄉,探析吳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東漢末年,中原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亂,北方的大量人口開始南遷,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數量可能在一百五十萬左右。

大量人口的湧入,對當地的經濟是一次考驗。

怎麼組織人民生產,怎麼讓大量的人口安居樂業?

這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這也給當時江南地區的統治者

吳國

帶來了考驗。

在這種背景下,以江東立國的吳國決定進一步開發江南,建立起足以與割據政權相適應的經濟基礎。

徵山越與屯田

1。徵山越

吳國境內的山越人,是古越人的後代,他們也是南方的土著和早期原住民。

他們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山嶺地區,由於長時期和漢族人雜居,他們在生活方式上已經逐漸擺脫了野蠻,過起了漢族人的生活方式。

在吳國建立後,開始了對山越人的進攻,前後共歷時38年之久,最終將10萬山越人趕出了大山。

在吳國政權

“強者為兵,贏者補戶”

的政策下,這些山越人有的進了軍隊,有的則成為了屯田上的隸屬農民。

也有的被分給了豪強、功臣作為部曲佃客。

吳國對山越的征服是一種掠奪和剝削,但也是發展當地經濟的必經之路,客觀上迫使山越人與漢族融合,共同勞動,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荒蠻之地到江南水鄉,探析吳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2。屯田

和北方的魏國一樣,吳國在江南地區也實行了屯田制度,並將屯田分為了民屯、軍屯。

民屯的集中地主要在吳郡、會稽、丹陽地區,在這些地區又設定了

典農校尉

、典

農都尉

進行管理。

毗陵

是當時的主要民屯,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江蘇武進一代,有數萬人在此進行農業生產。

相比於民屯,軍屯的設定更為廣泛。

凡是在軍隊的駐紮之地,都會有相匹配的軍屯設定,這些軍屯集中與長江的南北兩岸,最大的軍屯是在廬江,

有佃兵數千家

吳國的軍屯不同於魏國的軍屯,他的自身特點十分明顯。

一、時間長。

從公元203年到公元280年,期間一直在延續,可以說是伴隨著吳國從始到終。

二、與水利相伴隨。

吳國的屯田因地制宜,在太湖屯田區建立了東南海塘、又修太湖東緣湖堤、開鑿塘河、整治江南地區的人工運河。

在丹陽屯田區建立了

圩田

;在長江地區的屯田,北岸引巴水灌溉,南岸則引富水灌溉。

三、多為開拓性建設

無論是屯田還是水利技術的應用,吳國大多是開拓性的建設而非恢復性的。

所以,儘管吳國在屯田規模上不如北方的魏國,但多是因地制宜的開創性創造,這些創造性的工作給江南地區的農業和水利發展打下了基礎,對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從荒蠻之地到江南水鄉,探析吳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二、工商業與海上交通的發展

1。手工業

吳國的手工業以冶鐵、制瓷和造船業為主。

其中冶鑄業以武昌最為發達,225年,孫權曾在這裡採集銅鐵,造劍千口,鑄刀萬柄。

會稽郡也是當時的手工業中心,當地所生產的銅鏡在當時十分有名。

而制瓷業的中心在浙江一帶,吳國的制瓷水平在漢代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瓷器的胎質、釉色、飾紋以及燒製技術都臻於完善,尤其是青瓷的製造在這一時期更顯成熟。

2。造船業

造船業是吳國最為發達的手工業

,吳國在今福建福州設定典船校尉,專門負責監督刑徒造船,所造的船有上下五層,有的甚至能容納下三千名士兵。

這樣的造船技術也為吳國的海上貿易活動提供了支援,促進了地理發現和與周邊民族交流的程序。

吳國曾多次派遣萬人以上的船隊出海遠航,在遼東半島,高句麗,海南島,臺灣島等地都留下過足跡。

臺灣在當時被稱為

夷洲

,三國時代的臺灣尚處在原始部落時期,所採取的生產方式是

“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

這樣鬆散,粗獷的方式。

但當時的臺灣高山土著已經能夠種植五穀,可以紡織

“細布”

“斑紋布”

,但主要的生產工具和武器依然是骨制或者的石制的。

這時吳國和臺灣的交流主要以貿易為主,高山族人會到會稽郡去出售他們的布匹,臨海的會稽人也會到臺灣去進行收購。

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一萬登陸臺灣,這是大陸人大批登陸臺灣的最早記錄。

公元226年,大秦商人秦論經交趾,轉道武昌拜見孫權,這次會面他向孫權帶來了遠西諸國的大致情況。

第二年,吳國大將呂岱派遣朱應、康泰出使南海。

之後,東吳與南海諸國的往來日益密切。

243年,扶南王範旃派遣使臣來吳,帶來了地方特產以及樂人。隨後,臨邑、堂明等國王也派使臣來到東吳表達友好。

當時的東吳與海外往來頻繁,與波斯(伊朗)、天竺(印度)、獅子國(斯里蘭卡)、林邑(越南)等均有貿易關係。

其中吳國和扶南國(柬埔寨)的關係最為交好,雙方的往來也是最密集的。

吳國造船業的發展,為航海活動帶來了支援,這些航海活動又為後來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從荒蠻之地到江南水鄉,探析吳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三、江南豪族的發展

東吳政權並非一開始就是南方人,而是由流落到江南的江北大族與江南土著大族共同建立的。

到了東吳政權的後期,以顧、陸、朱、張為首的江南大族開始逐漸取代江北大族,在政治上佔據了主導地位。

其中的陸氏最為鼎盛,陸氏一門出過二相、五侯、以及十幾個將軍。

以陸氏為代表的四大江南豪族及孫氏的宗親共同掌管東吳命運,由他們的子弟來擔任郡縣官吏,構成了東吳統治的基礎。

在政治上東吳政權採取復客制和世襲領兵制來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復客制

就是國家允許大族名下的佃客們可以免賦役。

這些大族的佃客很多是由國家賞賜,如潘璋就曾被賜予

“復客五十家”;呂蒙“尋陽屯田六百人”

,在呂蒙死後,其子又得

“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頃”

除了國家賞賜,這些大族也可以自行招募佃客,這些佃客同樣可以不向國家交稅。

從荒蠻之地到江南水鄉,探析吳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而世襲領兵制,就是指大族將軍所統領的軍隊可以被後代繼承,比如凌操死後,子統攝父兵,統死,子烈襲兵。

在為將領出徵的同時,士兵們還得為將領耕種並繳納相應的賦稅,他們實際上是豪族將領的農奴。

由於東吳政府的扶持,江南豪族的勢力迅速發展,政治上他們

“勢力傾於邦郡”

,經濟上他們

“儲積富乎公室”

後來由這些人組成的吳姓門閥,也成為了東晉南朝的重要支柱。

參考資料:《太平御覽》《三國志》《後漢書》

歡迎關注“喜雨文創”

每一篇,都是一個瘋狂的故事。

從荒蠻之地到江南水鄉,探析吳國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下五千年林漢達原版 (上中下)全套3冊

¥

37。8

淘寶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