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幾經轉賣 中國電子能否成為文思海輝最後一站?

作者:由 丁道師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0

文思海輝屬於什麼企業

就像《三國演義》中的大美女貂蟬一樣,作為中國四大軟體外包企業之一的文思海輝,近年來屢屢被資本和巨頭盯上,數度轉手。

日前,文思海輝的歸屬又有了新的變化。

1月16日,文思海輝股東海航與中國電子達成股權購買協議,文思海輝成為中國電子旗下成員企業。

幾經轉賣 中國電子能否成為文思海輝最後一站?

關於這筆重磅交易的標的金額,行業猜測紛紛。有訊息透露交易總價為7。5億美元,但海航和中國電子方面對此未予確認。

當然相比交易金額,我和我周圍長期關注文思海輝的小夥伴們,更關注的一個話題在於:多次轉賣,中國電子能否為文思海輝最後一站?

8年內4次換裝 文思海輝身世浮沉

要探討這個話題,我們有必要簡單梳理下文思海輝“賣身歷程”。

2012年8月,創辦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兩家大型軟體外包企業——-文思和海輝,正式1:1對等合併。合併後的員工達到23000多人,合併後在2012年全年淨營業收入為3。59億美元。

2013年10月,文思海輝宣佈,該公司已同意由黑石集團牽頭的財團所發起的6。25億美元私有化要約。由此,文思海輝進入黑石時代。

2016年10月,黑石集團以6。75億美元現金將文思海輝出售給中國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生態科技集團。包含債務在內,這筆交易對文思海輝的估值約為9。3億美元,按此計算黑石在這筆交易上獲得的回報率超過1。5倍。

然後就是這次的2020年1月,文思海輝成為中國電子旗下成員企業。

不難看出,僅僅七八年時間,文思海輝經歷了從合併——黑石——海航——中國電子四個時代,可謂身世浮沉雨打萍。如果此次7。5億美元的交易金額為真,那麼算上通貨膨脹以及和行業發展速度對標的話,文思海輝估值實際上已經大幅縮水。

中國軟體外包產業依然“大而不強” 亟待提升邊際效應

2012年文思海輝合併後,被業務譽為開啟了中國軟體外包服務的新時代,有望藉助雙方合力帶來的品牌&技術優勢,透過邊際效應的提升來升級競爭力,進而和印度同行在國際舞臺同臺競技。

8年過去了,我們遺憾的發現業界的期待值成為了幻影。中國軟體外包行業依然要靠富士康式的人海戰術來完成客戶訂單,艱難生存,人均產值沒有本質的提升。

當然這裡沒有特指文思海輝,也包括中軟、東軟、軟通動力等幾家企業的軟體外包板塊,莫不如此。

關於這個維度的討論,我在2013年接受媒體採訪的《丁道師:文思海輝將賤賣凸顯中國創新匱乏》一文中, 已經做了闡述,我覺得今天放在這裡也不過時。

丁道師在接受《上海商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作為中國最大的軟體服務外包企業6.6億美元的價格過低,這個價格背後凸顯了中國軟體服務外包產業“大而不強”的事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行業整體處在缺乏創新、粗放式、模型化開發的地步。

丁道師表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中國軟體服務外包從業人員“數量多、素質差、收入低”導致形成了“要價低、產品次”的惡性迴圈,未來中國軟體外包行業亟需和印度等同級別國家學習,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勇於面對低質開發要求說“不”,使得行業步入健康迴圈的快車道。

現在看來,中國的軟體外包企業們,亟待透過技術的升級來提升邊際效應,做大做強。

做一個大但的判斷:中國電子將是文思海輝最後一站

這兩天朋友們和我探討中國電子收購文思海輝一事時,有人認為中國電子也只不過是文思海輝的“行宮”,過幾年還會被售出。

我反駁了這個觀點,在我看來中國電子將是文思海輝最後一站。為什麼?我們來分析一下。

2013年黑石收購文思海輝,是一個金融行為或者資本動作,不是與業務協同的戰略動作,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筆低買高賣的投資行為。

這一筆投資從注資到出售的經歷,很好理解,無需多解釋。我們重點聊聊文思海輝和海航的姻緣。

2016年海航從黑石手裡買下文思海輝,是海航多元轉型的重要一環。當時的背景是,全球航空業看到發展的天花板,海航率先開啟了多元化經營,收購或者準備收購一大批科技網際網路企業,除了文思海輝,還有轟動一時的當當。

關於此,我之前接受《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採訪後,寫了《海航併購噹噹持續“去航空化” 完善多元場景佈局 》一文,分析了海航的佈局。我認為這幾年當航空業整體發展放緩之際,其他企業都在想辦法繼續在航空範圍內提升營收和利潤率,而海航卻宣佈500億投入下去,擁抱產業網際網路,轉型“人的移動場景旅行服務”模式。

按照當時我們的預期,海航將會和文思海輝的婚姻將會持久,因為這次收購不是資本行為,而是融入海航發展的戰略行為。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後來海航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遇到了很大的危機,被迫甩賣資產,中止了多起收購,同時出售包括路透社總部大樓、填海地產專案等等資產。同樣,文思海輝也難逃海航的甩賣潮。

那為什麼我會認為中國電子將是文思海輝最後一站,原因很好理解。第一,雙方都是科技企業,天然上就有很多業務可以互補,文思海輝甚至有望和中國電子體系中的各大企業形成戰略協同;第二,中國電子不差錢,不太會因為市場的波動甩賣資產求生,進而影響到其決策部署。

總之,中國電子從海航手裡接手文思海輝不主要是金融資本行為,而是業務戰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