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打造“個性方誌”,江蘇名鎮名村志不斷“上新”

作者: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1

地方誌書每幾年修編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打造“個性方誌”,江蘇名鎮名村志不斷“上新”

近日,《金庭傳統村落合志》一書在第十二屆江蘇書展期間首發。位於太湖之中的生態島——蘇州市金庭鎮古村落眾多,有“七村八巷九里十三灣”之說。《金庭傳統村落合志》將金庭鎮域內的明月灣、東村、植裡、堂裡、後埠、東蔡、西蔡、甪里8個傳統村落集結成一部,不但留住了鄉愁,凝聚了集體記憶,也推動了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地方誌是全面系統記載一個地方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被稱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書”。江蘇歷來是方誌大省,近年來,江蘇各地紛紛推出名鎮志、名村志,向世人展示了江蘇各地繽紛多彩的地域文化。

打造“個性方誌”,江蘇名鎮名村志不斷“上新”

每個鎮村都是一部厚重史書

鄉鎮村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積澱了中華民族燦爛的農耕文明,見證了千百年來社會的發展變遷。據統計,分佈在大江南北的江蘇級歷史文化名鎮共有39座,歷史文化名村18個。數量眾多的江蘇名鎮名村催生了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有“人家盡枕河”的江南小鎮,也有“兩面雲山一面湖”的淮海勝境;有“水光翻動五湖天”的自然景緻,也有“聽取蛙聲一片”的農家村落。可以說,每一個鎮村都是一部厚重史書,承載著綿延不絕的鄉情鄉愁;鎮村的每一次變遷,都烙有深深的時代印記。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方誌編主編張乃格介紹,江蘇編修地方誌已有2000多年曆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蘇地域共編纂各種志書約1200種,流傳到現在的也有近千種,佔全國的1/10左右。古代江蘇學者非常重視鎮村志的編修。僅明清兩代,江蘇就出現了各種鎮村志239種之多。

“東山是歷史文化名鎮,明清以來,東山出版的志書就有20多部。其中,一些志書開地方誌的先河,如《洞庭東山志》是江蘇省內各鄉鎮中最早修編出版的志書之一。”蘇州《東山鎮志》主編金惠華說,和以往的東山地方誌書不同的是,此次修撰的《東山鎮志》,在體例和內容方面作了很多創新,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需求。

兩年以來,一部部精彩的名鎮名村相繼與讀者見面。今年6月,《白蒲鎮志》《高溝鎮志》《湖塘鎮志》《柏林村志》《三山村志》《楊灣村志》《下甸村志》等正式出版。這七個村鎮各有特色——白蒲鎮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時期,物產豐富、商貿發達、交通便捷、文化底蘊深厚;高溝鎮地處淮安、宿遷、連雲港三市交界,高溝麴酒名動南北,是聞名遐邇的商貿重鎮、名酒之鄉;常州的湖塘鎮地處江南水鄉,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目前,《江蘇名鎮名村志》叢書出版總數已達23部。

打造“個性方誌”,江蘇名鎮名村志不斷“上新”

挖掘名鎮名村獨特的地域文化

“在這部書中看到我熟悉的銀魚、青蝦、醃篤鮮,找到了兒時的記憶。”江蘇書展期間,方誌江蘇館內一位來自崑山市姜杭村的讀者手捧著《姜杭村志》感慨地說。

每一本名鎮名村志對鎮村的歷史沿革、山川河流、民風民俗、豐饒物產、名勝古蹟、經濟盛衰、文化演變等進行系統整理,全方位記錄鎮村的發展軌跡和時代變遷,為經濟社會發展留下文化根脈。

《馬莊村志》主編王素華說,編纂團隊歷時28個月編撰出版此書。記者在書中看到,“1988年11月,馬莊農民銅管樂隊成立。1989年春節,樂隊第一次登上縣級舞臺,演奏一首《西班牙鬥牛士》,引起了轟動”;“立春時節,馬莊婦女用紅、綠、黃等多種顏色布料包裹棉花, 縫成小布雞,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平安吉利”……《馬莊村志》中,馬莊黨建、馬莊農民樂團、馬莊香包、全國文明村、中國民俗文化村這五張馬莊的特色名片,分別以專門的篇章細細描述,充分體現了這個村莊的非凡之處。

開啟《白蒲鎮志》,讀者猶如來到蘇中地區的千年古鎮如皋白蒲,展開了一次美食之旅,溫一壺白蒲黃酒,品幾片三香齋茶幹,咬一口軟糯的老萬和潮糕,活色生香的文字與圖片描摹了白蒲人悠閒自在的閒適生活;翻看宜興市祝陵村的《祝陵村志》,你會對梁祝傳說的來源有更多的瞭解。光“祝陵”這個名字就使人想起愛情纏綿的梁山伯、祝英臺。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山村,和梁祝相關傳說就有20多條,僅“英臺殉情”就有撞碑、跳樓、跳澗三種版本。當地善卷山上生長著一種“英臺竹”,更被鄉民認為是祝英臺的化身;常州市天寧區的焦溪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書中寫到了焦溪富有特色的姓氏文化:《中國姓氏大全》中提到的“罕見姓”—“是”姓就與這座古村有關,起源於三國時候的是儀。全國“是”姓人口不足9000人,常州、無錫等地就有4000多人,焦溪的“是”姓就佔到了常州的50%。

除了悠久厚重的歷史和璀璨的地域文化,江蘇名鎮志名村志中還詳細記錄下這些地區在當下迅速發展的腳步。新壩是長江島城揚中市的一個鎮,鎮域三水環抱,一陸相連,地形如展翅雄鷹,環境優越,經濟發達。《新壩鎮志》的主編唐華龍說,書中突出了新壩作為全國工程電氣產業基地的地位,工程電氣是該鎮產業特色,20餘年來,該鎮產品銷售佔全國同類產品市場份額20%以上。

打造“個性方誌”,江蘇名鎮名村志不斷“上新”

音影片加持,地方誌傳播從無聲到有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傳統地方誌大多卷帙浩繁,文字略顯枯燥,但江蘇名鎮名村志看起來更像一本本充滿著創意和活力的“生活指南”或“旅遊攻略”,做到了將文字、音訊和影片充分融合。

翻開海安的《城東鎮志》,掃描二維碼,“城東鎮早在5700多年前就已經成陸,並有人類聚居活動。城東鎮是國家級海安經濟開發區所在地,海安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段展現城東鎮鎮情概況的影片立刻在手機螢幕上播放,構成了讀者對這座名鎮的初印象。

“我們力圖將這套志書打造成‘全媒體志書’。”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左健偉說,每一本江蘇名鎮名村志都統一設計,在堅持地方誌體例的同時,改變了以文字記錄為主的傳統方式,將音影片納入志書內容,將圖片與文字等量齊觀,使名鎮名村從無聲變成有聲,從平面成為立體,從靜態轉變為動態。

記者注意到,每一本江蘇名鎮名村志收錄的影片二維碼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從不同角度詮釋名鎮魅力。其中,《東山鎮志》收入影片多達41段,不但包括東山鎮情概況、名勝古蹟,也包括“除夕莫釐峰伴觀音”“六月廿四荷花節”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金惠華介紹,在編纂階段,收集的照片就有1000多張,影片則多達100多段,“我們將100多段影片進行列表,遴選出41段影片,經過剪輯予以呈現。”

目前,江蘇名鎮名村志的編纂還在進行中。預計到2025年,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和省政府批准公佈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鎮村志實現應編盡編,讓江蘇每一座名鎮、名村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