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農奴制弊端日益凸顯,俄沙皇下決心改革,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作者:由 戰情解碼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6

十八世紀沙皇頒佈什麼法令

農奴制是俄國盛行了四百多年的經濟體制,它與沙皇專制政治體制相得益彰,為其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尤其是在18世紀以前,農奴制的作用非常突出,比如鞏固中央集權、對外侵略擴張、滿足上層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等等。然而到了18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極大地促進了西歐的近代化程序,歷史前進的腳步已經無可阻擋。與此同時,農奴制的弊端卻日益彰顯,俄國近代化的腳步就這樣被阻攔,於是改革便成了歷史必然。

農奴制弊端日益凸顯,俄沙皇下決心改革,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改革勢在必行

歐洲列強陸續完成工業革命

國家發展猶如逆水行舟,如果自己一味原地踏步(別人卻在發展),就會讓國家陷入一種很被動的局面。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俄國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彼時西歐列強的農奴制已經基本瓦解,資本主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新興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地壯大。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再到法、美、德等歐洲列強接連不斷完成工業革命,科技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生產力。在工業革命的作用下,促進了這些國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眼見對手們逐步壯大起來,自認為是歐洲列強之一的俄羅斯帝國心裡自然也很著急。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不甘人後的俄羅斯帝國決定也來場工業革命,於是他們高價引進外國裝置,並邀請國外技術人員來管理工廠,以期儘快取得一定效果。但現實是殘酷的,由於俄國內部農奴制根深蒂固,這導致俄國工業革命根本無法維續,最終只能宣告失敗。俄國工業革命發展就意味著封建農奴制的逐步衰弱,實際上這樣的狀況從18世紀末就已經開始顯現,這些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廠比人工更具效益,手工工廠也就逐漸沒落,越來越多的農奴勞動轉化為僱傭勞動,一種新興的資本主義關係就這樣建立了起來。

農奴制弊端日益凸顯,俄沙皇下決心改革,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資本主義的發展

隨著歐洲各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展開,刺激了城市人口大量增長,地少的歐洲列強也就需要更多的糧食來供養城市人口,而有著“歐洲穀倉”的俄羅斯帝國自然成了對外輸出商品糧的大國。據載,當時俄國一年的糧食生產量在2億5千萬俄擔,對外輸出的數量就佔到了五分之一,如此龐大的歐洲市場讓俄國人眼前一亮,因為這意味著只要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就能積累更多的財富。可是,由於生產力不夠先進,俄國並不能滿足如此龐大的市場,為此部分地主開始改良生產技術,改用機器生產,但絕大部分地主是透過縮減農民分地來擴大自己的耕地。農民的地不僅小了,而且還要承擔更重的勞務工作,最後走投無路的農民只能選擇成為自由勞動者,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卻迅速發展。窮者越窮,富者卻越富。這標誌著資本主義關係的出現,同時也奠定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而以農奴勞動為基礎的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農奴制弊端日益凸顯,俄沙皇下決心改革,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

公元1853年,一場關於黑海出海口控制權的爭奪戰爆發了。自詡為“歐洲憲兵”的俄國人狂妄自大,在他們看來俄國依舊是歐洲的霸主政權,因此表現出了極為強勢的態度。但沙皇並沒有意識到,此時的對手早已今非昔比,更何況是英、法、土等強國的聯盟軍,戰爭所波及列強之多是拿破崙之後前所未有的。在這場浩大的國際戰爭裡,戰鬥民族俄國人表現出來的血氣方剛和英勇善戰確實讓人敬畏,但是戰爭並不是勇者的遊戲。隨著戰線的拉開,形勢對俄國人來說越發不容樂觀。雙方之間的軍備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以雙方的海軍軍備為例,當時俄國人配備的仍然是帆船,而他們的對手使用的卻是汽船,這些船在機動能力上有著質的差別,就連俄國軍人所用的槍械射程也比對手短了近三分之一。

這樣的軍備差距單純靠勇氣根本不能彌補,就像拿刀跟槍對決一樣,俄國人有了深深的無力感,戰爭失敗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沙皇的威信至此一落千丈,這無疑體現出了沙皇政府的無能,國內民眾怨聲載道,社會各階級都發出了對沙皇政府的不滿之聲。最後,這一切激化了固有的社會矛盾,更進一步加深了農奴制的危機。在這個矛盾尖銳的時期,從1858年開始,短短兩年時間內各類農民起義或者暴動就高達290次,儘管規模或大或小,但也極大地衝擊了沙皇政府。

農奴制弊端日益凸顯,俄沙皇下決心改革,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自上而下的改革

輿論準備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深知改革迫在眉睫,因為只有透過改革才能改變俄羅斯帝國的現狀。但是改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它會觸及到封建貴族的利益,阻力一定會非常的大,因此輿論準備是必需的。公元1856年3月底,亞歷山大二世將那些貴族都召集起來,給他們分析了當前局勢,算是給這些貴族敲響警鐘。在他看來,沙皇政府自上而下引導改革是最好的解決方式,這總好過底層農民暴動推翻政權吧?從這點來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還是有一定魄力的。

地主貴族畢竟是帝國統治的支柱,亞歷山大二世只能苦口婆心地勸說,希望能夠得到這些地主貴族的支援。但是結果很不理想,絕大多數貴族都是強烈不滿,他們是既得利益的擁有者,儘管他們自己也知道農奴制已經腐化,但到手的利益怎麼可能輕易地讓出去。一年後,一個關於改革農奴制的機構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誕生了,與會者大部分是大貴族(儘管他們只佔貴族階級的百分之十,但卻掌握著高達百分之三十的農奴,他們擁有著最大的話語權),大貴族表現出來的消極態度最終並沒能解決什麼問題。

農奴制弊端日益凸顯,俄沙皇下決心改革,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頒佈法令

沙皇也很頭疼,但改革是必然趨勢,也不能一味順著貴族的意見來。到了年底,沒辦法的沙皇只能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跟這些貴族們妥協。他向各省釋出詔書,保留了貴族土地的所有權,但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這是初步的改革綱領,詔書的釋出也相當於將農奴制問題的討論社會化了。社會各階級對此看法不一,大貴族自然強烈反對。雖然大部分資產階級貴族希望能夠採取更為溫和的改良方式,但他們對沙皇此舉還能夠接受。農民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對沙皇的詔書不屑一顧,認為此舉根本不能改變任何現狀,農民暴動一浪高過一浪。

如此一來,統治階級慌了,沙皇清醒地認識到農民並沒有那麼好糊弄,他們需要做出進一步的讓步,經過與貴族內部勢力曠日持久的討論,新方案終於在1861年被正式確立下來。沙皇正式簽訂了關於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主要關乎兩個方面的權利:一個是人身權利,農奴身份農民在法律意義上得到了自由,有了跟其他農民一樣的權利;另一個是財產權,農民可以透過贖買的方式買到地。這條在俄國曆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的法令,由於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在實際上並沒能減輕農民的沉重負擔,俄國農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同年農民又暴動起來,僅僅半年時間裡,起義騷亂的次數就高達647次,這個資料足以證明這個法令的無用性。

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甚至稱這條法令是對農民的血腥剝削,農民起義運動也帶動了有志之士(比如學生們)的起義運動。在如此高危的形勢之下,沙皇政府非但沒有做出準確判斷,修改令條,反而無情鎮壓這些運動,這再度激化了矛盾。看清沙皇政府真面目的農民們徹底死了心,沙皇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地主,又怎麼會讓自己的利益過多損耗呢?當然,此時看清也不算晚。

農奴制弊端日益凸顯,俄沙皇下決心改革,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結語

這場改革雖然存在很多侷限性,也沒能將農民從水深火熱的生存狀態中解放出來,但是它依然是俄國曆史發展程序中不可磨滅的里程碑。它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開始呈現出一種與之前迥然不同的經濟狀態,俄國的社會生產力也得以迅猛增長,綜合國力僅在英法美之下。隨後,俄國同樣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了一個工業強國,但是俄國的近代化步伐依舊沉緩。

————END————

引用文獻:

《俄國曆史概要》(上下冊)

《俄國史》

《俄國史新論》

《 俄國社會思想史 (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