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大秦帝國燒盡的“政治理想”,硝煙瀰漫過後,終結在了李斯的內心

作者:由 海叔說春秋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8

李斯是閹人嗎

大秦帝國燒盡的“政治理想”,硝煙瀰漫過後,終結在了李斯的內心

大秦帝國燒盡的“政治理想”

關於李斯,多少史學家對他的評價都是譭譽參半。為皇帝統一天下做出巨大貢獻的他,自然可以稱得上所有讚譽;但晚年的李斯因為貪生怕死,難以捨棄那些奮鬥得來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使得秦帝國快速滅亡,這也足以使他背下千古罵名。秦帝國裡時常會有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比如說李斯作為一代權臣,為何最後會在政治戰場上輸給了閹人趙高?秦國的政治絕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簡單,不是說單純的用法家治國來詮釋這個諸侯國的強盛時代。

春秋戰國裡的權臣們,總是跟悲劇相關。李斯是楚國人,在楚國他不過是個小小的郡守。天高皇帝遠有的時候說的是可以任意妄為,有的時候說的就是看不到理想實現的路徑。在李斯的成長過程中,追逐權力的魔咒像一個烙印般打在他的身上,李斯甚至提出過倉鼠的哲理,說的是廁鼠只能吃屎,倉鼠可以吃糧。當楚國常常被秦國攻破城池,李斯便認識到,楚國就是那個廁,秦國就是那個倉。他曾在諫逐客書中說,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這就是把秦國看做天下之倉。

大秦帝國燒盡的“政治理想”,硝煙瀰漫過後,終結在了李斯的內心

大秦帝國燒盡的“政治理想”

李斯的這種理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李斯的政治判斷,當李斯的雙腳踏上秦國的土地,他就和他的師兄弟們分道揚鑣,有的走上了合縱之路,阻止秦國東進;有的走上了連橫之路,大力蕩清秦國東進的障礙。看似南轅北轍,實則都是政治目的。從韓非之死可以看出李斯雖有學識,卻無遠見。按說他和師兄韓非一個主理論,一個主實踐,正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霸業的好機會,卻因為他的嫉妒,而使韓非死於非命。人的命運在時代面前終歸是渺小,很多年以後當秦國終於成為天下之倉,李斯回頭看去,才會發現秦國的政治不是自己想要的模樣。

李斯懷揣理想來到秦國,只是呂不韋府中千百門客中的一個,甚至沒有人知道李斯是法家得意門生。李斯放棄楚國的官職來到秦國的嘗試,想要在秦國政壇上轉型成為實力派政治人物,無疑是一場冒險。秦國人摧城拔寨過後,是戰爭浪潮褪去後的蕭條,六國並沒有完成臣服於秦國,到處都有區域戰爭的爆發。李斯的兒子李由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中失敗,朝中的反李斯力量借題發揮,試圖以此藉口削弱李斯的權力,李斯為求自保,只能為秦二世謀劃更為嚴酷的刑法,以轉移朝堂對李斯家族的攻擊,導致天下皆囚籠,百姓無生機。

始皇帝駕崩,本著穩定朝野,維護時局的初衷,他命令秘不發喪,這是好意,卻給了趙高的可乘之機。為了大秦的基業,為了政治理想,李斯本來準備遵照始皇帝的遺囑,讓公子扶蘇主持喪事,後來卻在趙高的一步步威逼利誘下逐漸淪陷,成為趙高的棋子,成為秦滅亡的不二幫兇。歷史上趙高的描述不甚清晰,但我們可以知道他是趙國的亡國百姓,更是二公子胡亥的老師,不管他的目的是為了亡秦還是隻是擔心自己的命運,從各種角度講他都希望胡亥即位,而非公子扶蘇。

大秦帝國燒盡的“政治理想”,硝煙瀰漫過後,終結在了李斯的內心

大秦帝國燒盡的“政治理想”

在秦始皇在世時深耕朝野的李斯,隨時與朝堂保持著高度的共同目標,即是完成天下大業。而同樣在這個時候深耕後宮的趙高,則尋得機會成為皇帝的親近之臣。兩相對比,李斯更多在外,而趙高更多在內,活躍在不同領域的兩個人最終殊途同歸,都成為秦國朝堂上最大的權臣,擁有著大秦帝國最核心的資源,一個擁有法,一個擁有皇帝。趙高因此還成為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的太傅,李斯抓住了過去,趙高抓住了未來,這顯然是李斯難以想象的。李斯策劃了最宏大的政治格局,依然無法抵禦皇帝后宮的逆襲,即便這種逆襲並非始皇帝所想。

李斯看得清始皇帝,卻看不清趙高,等到弱點暴露在趙高面前的時候,即便是李斯自己也知道為時已晚。李斯不捨得權力,不捨得兒女,不捨得一手締造的秦國大法,當李斯作出決定要與趙高成為同路人,李斯就再也不是那個為了政治理想而奮鬥的大秦丞相了。政治鬥爭是殘忍的、不擇手段的,趙高開始一步步施壓,一步步逼問他:

“您與蒙恬誰和扶蘇關係好呢?你和蒙恬誰的權利更大呢?他手裡可是有三十萬大軍啊,現在您萬人之上如果扶蘇即位您還能超過蒙恬嗎?”

李斯屈服了,一起改掉詔書,立胡亥,廢扶蘇,殺蒙恬,這些都為秦帝國的覆滅埋下了巨大的伏筆……李斯的前半生都在為法家、為秦王、為統一而奮鬥,但在他登上權利的巔峰以後,已經沒有了那份執著,心裡只有那些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內心的軟弱讓他在關鍵時刻變成了一位貪圖享受的政客、偽君子,最終也被趙高腰斬於鬧市之中,只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