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作者:由 老易亂說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9

曹氏家族的江南織造生涯從誰開始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世人都在嗟嘆“李廣難封,馮唐易老”,卻不知,在與“飛將軍”李廣同時代,還有一個“不敗將軍”程不識其實更值得大家推崇和學習。

《孫子兵法》中有這麼一話“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使敵之必可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善於幹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不是快速地去打贏對方,而是要讓對方一直贏不了。也就是“先立於不敗之地”的意思。

這種“不敗”思想其實在軍事戰爭中,很多時候比“求勝”思想重要得多。因為從邏輯設計的順序來看,“不敗”才是“求勝”的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當然“力求不敗”的思想有時候顯得過於穩打穩紮了,從而給人感覺沒有那種意氣風發、熱血沸騰的刺激感,但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還是小心謹慎點為上。

李廣的作戰風格是典型的進攻為上,程不識則是以防禦為主,將兩人的表現放到一起,稍微比較一下就知道孰優孰劣了。

程不識和李廣的作戰風格比較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明星將領,在世人心目中的口碑和名氣都很高。為啥?因為李廣個人武力值很高,若說單挑,鮮有對手。而且李廣這種人勇氣可嘉,充分發揚“不服就幹”和“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的精神,反正幹就完事了。這種簡單粗暴的行事邏輯,是非常符合老百姓的審美情趣的,普通老百姓哪裡知道那麼多背後的利害得失,他們就是要看著刺激、痛快,所以李廣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表現,無疑是更受歡迎的。

而程不識一生未敗,原本按照這樣的成績,漢武帝一朝也就他和衛青、霍去病能達到這個標準,但是與衛青、霍去病彪炳史冊、人氣爆棚不一樣,程不識在歷史上的人氣並不高。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程不識沒有什麼大快人心的戰績可以拿得出手,其次是程不識以防守為主的作戰風格不太討喜。吃瓜群眾板凳都準備好了,結果等了半天,你連個稍微大的動作沒有,老是這麼不慍不火地搞下去,觀眾們根本get不到刺激感和成就感。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事實上,程不識在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之前,在軍中的地位和名氣一直都是和李廣並駕齊驅的。李廣是最鋒利的矛,他是最堅實的盾。且兩人的軍中崛起都是在漢景帝時期,是漢景帝時期除了周亞夫外,名氣和表現最好的兩個軍事將領。

大家也都知道,漢景帝時期,大漢王朝還處於閉關修煉的狀態,對外作戰鮮有主動出擊的意願和動作。也就是說,當時給軍事將領提供的舞臺和機會並不多。

但是,即便當時匈奴和大漢總體上是遵循“和親納貢”的基本國策,但是雙方在邊疆也時不時發生一些小摩擦。這些區域性作戰讓走向兩個極端的李廣和程不識分別揚名立萬。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李廣是一個猛男,也是一個武林高手,只要遇到匈奴人敢來找茬,帶著兄弟們就是猛造,直到把對方幹趴下再說。

李廣這種進攻型選手其實很討喜,猛男嘛!那種橫衝直撞、勇往直前的表現很容易刺激人們的腎上腺激素,瞬間達到興奮點。而且這種尖刀式的作戰方式很容易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擴大戰果,鼓舞士氣。

比如李廣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就身先士卒地衝入敵陣,獲得“斬旗”之功。比如他在防禦邊疆的時候,就經常把小股匈奴部隊單挑得沒脾氣。

但是,這位同志多少有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嫌疑,做事不講政治、不講策略、不計後果,隨心所欲,率性而為。

比如他私自接受梁王劉武的將印,這種低政治覺悟的行為就使得他在漢景帝時期一直無法進入中央軍序列。

比如他曾得知三名匈奴騎兵幹掉了他監軍太監的落單小分隊,便不和主力部隊打聲招呼,就率領小衛隊去追擊,結果被匈奴的大部隊給盯上了。結果還是靠著鋌而走險的“空城計”才唬住了匈奴人。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而程不識的軍事作風完全不同,這位同志穩打穩紮,循規蹈矩,從來不亂來的。平時訓練士兵極其嚴格,行軍打仗必須考慮得面面俱到,安營紮寨、排兵佈陣也必須是有理有據。用今天的話來說,程不識就是穩得一批,他做什麼事但求無過,不求有功。

所以程不識防禦邊疆的時候,雖然沒把匈奴人揍得怎麼樣,但匈奴人也沒從他哪裡討到什麼好,甚至到最後匈奴犯邊時,要是聽說前方守將是程不識,立馬繞過去另尋目標。為啥?這個糟老頭要麼高掛免戰牌,要麼只有在保證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才出來幹兩下,那有啥意思?

這和大家玩撲克牌一樣,對方把把不跟,你玩起還有什麼意思嗎?

別看程不識這種“縮頭烏龜”的搞法讓人覺得很不刺激,但是它卻很符合當時大漢王朝的核心需求。因為當時大漢王朝正在休養休息,就是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邊關將領能保證國內可以不受匈奴鐵騎的干擾就行了。否則,朝廷這邊給匈奴人又送姑娘又錢財,邊關那邊則和匈奴人熱火朝天地幹著架,那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漢景帝時期,程不識實際上是更受朝廷賞識的。因為這種人更能為朝廷創造價值,更能讓朝廷放心,不會隨意給朝廷添麻煩,從而增加各種不可控的風險。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但是到了漢武帝登基之後,大漢王朝對匈奴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朝廷對於軍事將領的核心訴求也在悄然間發生了改變。在血氣方剛且霸氣無雙的漢武帝心裡,防守和忍讓?我大漢對匈奴都防守和忍讓了60年了,是時候好好揍這幫臭不要臉的人了!

於是,漢武帝登基之後,其實一直就在著手考察和提拔能擔當重任的軍事將領。程不識和李廣這兩位前朝軍事明星自然首當其衝。

漢武帝大手一揮,都彆扭扭捏捏了,快到朕的身邊來,讓朕好好看看你們是什麼成色。

實際上當時很多文武大臣推薦李廣進入中央時,程不識其實非常可觀地向漢武帝表達過自己的觀點,他對漢武帝說:

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啥意思呢?李廣同志雖然能打,但是治軍還是太隨意了,怎麼方便怎麼來,百無禁忌,與敵作戰完全依靠於臨場發揮,雖然搞得下面計程車兵心裡很爽,恨不得為他去死,但這種搞法還是不嚴謹,風險太大。而我雖然平時治軍比較繁瑣,特別注重細節,下面計程車兵們有時候也會嫌我煩,但是,匈奴人想從我這裡佔到什麼大便宜,幾乎是不可能的。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話自然是說到位了,但是架不住漢武帝內心裡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搞事,且極其缺少能搞事的人,所以漢武帝還是把名將李廣調到中央軍來了,讓他和程不識一起成為了禁衛軍的統領。

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

當然,漢武帝在識人之明和知人善任這一塊還是有獨到之處的,雖然因為李廣名氣在外,他準備委以重任,但他背後必須要經過多方考察和確認的。

在第一次四路出征匈奴的試探式大練兵時,李廣這個以進攻聞名的猛將結果考試不及格,全軍覆沒而歸,就連他自己也是在先被俘而後趁著匈奴人不注意的情況下,奪馬而逃的。

透過這次考察,李廣基本上就被漢武帝看透了,這位猛男當個猛將可以,但是要讓他去獨當一面,基本上是靠不住的。按照他那不管不顧,不愛動腦子只會拼血性的搞法,基本上會因孤軍深入而被團滅的。

所以,李廣之後基本上沒有被委以重任了,他人生最後一次悲壯演出,那個“前將軍”也是他苦苦哀求得來的。但漢武帝轉過頭來就後悔了,覺得他辦事不靠譜,於是囑託大將軍衛青不可讓其擔任要務,所以衛青後來讓他和趙食其一起負責包抄策應,結果他又迷路了,錯過了跟著衛青大軍建功封侯的最後機會。最後,意難平地舉劍自刎了,讓人不勝唏噓。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而程不識在漢武帝對戰匈奴的過程之中,也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和高光時刻,主要是因為他那以防禦為主的作戰方式不太符合漢武帝毀天滅地的進攻需求,如果漢匈作戰是後來攻城拔寨的僵持戰,相信程不識會有一些經典表現的。

簡單總結一下,李廣的作戰特徵就是敢於冒險、勇於進取,狹路相逢勇者勝,幹就完了;程不識的作戰特徵就是步步為營、小心為上,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力求不敗

為何程不識的名聲不顯?

透過上述的對比分析,其實很多人都看出來了,程不識相比於李廣來說,他才是真正的名將,但為什麼李廣在歷史上名聲大噪,而他卻名聲不顯呢?

其實具體原因上面基本上已經說到了,一個是國家意志的要求和導向不同;一個是民眾情緒認可的焦點不同。但是,為了讓大家更加鞭辟入裡地理解為什麼程不識才是更難能可貴的名將,我們再來認真梳理一下這背後的軍事邏輯。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戰爭背後都是有它的戰略目標的,它是政治、實力和成本的綜合核算體系,它是不適合過於去釋放個人主觀情緒和展現個人英雄主義的,也不太鼓勵單兵作戰和猛衝蠻幹,而且區域性戰爭的勝敗往往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所以,軍事戰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必須經過精密計算的,它是最需要去嚴謹對待的一件事情,因為它的容錯空間實在太少了。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像李廣那樣平時就不注意訓練和紀律,也不注重戰術、戰略,還不講究軍情分析,逮到敵人就上,這種生吃硬鑿的搞法,說句實在話,太廢人了。漢軍戰士又不是個個都是他那樣武藝高強的大俠!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李廣領兵作戰,一般都勝則是慘勝,敗則是慘敗。他自己是打爽了,但是他手下的戰士則損失極大。

反觀程不識,雖然場面上搞得不是那麼轟轟烈烈,但是人家兢兢業業履行戍邊使命,紮紮實實地抓好軍隊建設,紀律嚴明,章法嚴謹,每次都能揚長避短地打退匈奴人的進攻,挫敗匈奴人的戰略目標,降低己方的戰爭損失。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為難得和高明的勝利。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其實戰爭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一味地去打打殺殺,凡有動作,皆有成本,有時候動作過於激烈,容易造成成本消耗過度。所以,一個只注重進攻的將領,他的作戰風險是極大的,戰績也是不穩定的,就像NBA打籃球一樣,一支沒有防守的球隊能最終贏得總冠軍嗎?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當然,也不是說進攻就毫無可取之處,上面這些話只是告訴大家,不能為了進攻而進攻。

有些朋友被一些斷章取義的話給帶偏了,什麼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你要是真的一味地進攻試試,遲早要會被團滅的。因為我們不能過於低估敵人的軍事水準,像對付李廣這種盲目進攻的貪吃蛇,有的是辦法誘敵深入然後聚集優勢兵力進行圍殲。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李廣的領軍作戰其實就是一種山大王的搞法,這種搞法因為士氣高、單兵作戰能力強,所以在區域性小戰場上能打出氣勢和效果,但真正上了大場面,往往會輸得很慘。

古往今來,把“只管進攻”的戰術效果發揮到了極致的人只有西楚霸王項羽一人,可惜李廣不是項羽,而項羽也只有一個,況且即便是項羽,最後也被劉邦、韓信在垓下給圍剿了。可想而知,李廣最後難以憑軍功封侯其實是相當正常的,這位老同志其實只能算得上勇氣可嘉,而方法十分欠妥。

當下也有很多李廣式的年輕人,一心想要幹大事,膽子很大也有一定的個人能力,但是經常會四處碰壁碰得頭破血流。其實並不是社會故意不待見這些“奮力拼搏”的人,而是他們的行事方法不太符合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回到程不識這個不敗將軍身上來,他波瀾不驚、一潭死水的防守模式是不是和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廉頗有點類似?但是為什麼廉頗能夠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中而流傳千古,程不識卻一直在歷史上沒有太強的存在感呢?

雖然程不識的做法更符合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兵者,兇險之事,本來就應該步步為營、循序漸進,要努力抓好基礎建設和管理。但是,這種搞法卻因為太平淡無奇了,所以很難滿足吃瓜群眾的情緒需要。

舉個例子,影視劇中,那些實事求是的紀錄片和娓娓道來的文藝片為什麼永遠不如戰爭片、武打片受歡迎?因為普通民眾的情緒就是需要一些極其簡單的刺激,太高深的東西他們思考不了,也懶得去思考。直接的刺激來得多爽,想那麼多有啥意義?

普通人的情緒,往往是重血性而不重理智。大家看看矛盾雙方,在那些吃瓜群眾的眼中,往往是那些咄咄逼人、鋒芒畢露的人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和認可,而那些小心謹慎、保持理智去息事寧人的人反而容易被他們鄙視,看,這就是一個慫包,沒勁!所謂的“看熱鬧不嫌大”其實就是這樣的。

人家搬個板凳想看一部場面火爆的動作大片,結果你程不識程大導演硬生生地把它拍成了暮氣沉沉的故事片,吃瓜群眾會幫你去衝票房嗎?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也正是因為程不識身上的看點太少,所以也不利於將他作為輿論宣傳核心。你太平淡無奇了,身上沒有什麼傳奇,也沒有什麼能激發廣大同志們血性的東西,宣傳你幹啥?大家曾幾何時看到歷史會大力宣揚一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

另外,程不識之所以會明珠蒙塵,跟他身處的時代環境也有極大的關係,說白了,就是跟國家意志和政策導向有關係。

像戰國時代的廉頗,當時秦並天下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趙國作為弱勢方,並不敢奢求把秦國揍趴下,而是隻要能讓秦國不攻進來揍自己就心滿意足了。所以,這個時候廉頗能守得住就是大功一件。

程不識在漢景帝時期更受歡迎和重視一些,原因也在於此。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意志和政策導向變了,以前是想方設法要維穩,現在是要金戈鐵馬去開疆拓土,程不識這種防禦型軍事將領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你程不識靠防禦能防禦得出漢武帝的千古之名嗎?能防禦得出漢武帝時期四方來朝的輝煌武功嗎?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漢武帝即使對程不識和李廣兩個人的優劣心知肚明,但依然願意不斷地給李廣機會,而不太願意給程不識太多的展示舞臺。你就是善於防守,所以當個禁軍統領,負責領導安全的工作更適合你。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當然,不是說像程不識這種穩打穩紮的人才就一定難以出人頭地。亂世看如何火中取栗,治世看如何穩中求勝,像程不識這樣的人要想揚名立萬,其實還取決於他“守成”的體量。

舉個例子,很多守成的人,比如你守住了你家幾十萬的家產,保證不會有幾個人說你多麼厲害。但是,你如果能守住你們家幾十個億的資產,依然會有人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的。

而程不識的戰爭影響從來都沒有上升到整個國家戰略層面,所以即便大家知道他有兩把刷子,也不會對他過於誇讚和宣揚的。因為確實亮點不夠,戰績的濃度不夠。

對於絕大多數人,尤其是處江湖之遠的普通百姓來說,李廣生動翔實的戰鬥經歷更提振士氣,極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凝聚力。可是對於居廟堂之高的統治者來說,程不識才是真正合理而又科學的選擇。

所以,儘管程不識在歷史上的人氣沒有李廣那麼高,但其實作為一個指戰員,程不識的軍事素養是要明顯高於李廣的。

我們為什麼要多學習程不識?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司馬光曾說:“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學習程不識,即便不能建功,也不會大敗。但如果仿效李廣,遲早是死路一條!

透過前面的介紹,大家都知道李廣這個人作戰是不太喜歡做戰前準備工作,包括軍隊操練工作的,想一出是一出,到了哪個山頭就唱哪山的歌,基本上都是在臨場發揮。這玩意就是在靠天賦和運氣吃飯,你能保證你憑天賦就能碾壓一切嗎?你能保證你的運氣永遠那麼好嗎?大家看看李廣後來老是迷路就知道了,衛青、霍去病怎麼不迷路,人家就是特別注意偵查和情報工作,更善於抓對方的“舌頭”來給自己當嚮導,哪像李廣那樣只管往前衝?你只要衝進了敵人的包圍圈裡,你不敗誰敗?你能一個打十個,你下面計程車兵也能一個打十個嗎?

再說,李廣平時不注意軍隊的紀律建設與管理,也就註定他的隊伍只能打順風仗,如果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很容易自我陷入混亂狀態,從而加速己方的敗亡。

當然,李廣身先士卒的勇氣和與士兵稱兄道弟的親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些正面作用,只不過這種正面作用放到整個大戰局之中,會被無限稀釋。

李廣只能作為一個戰術執行者,而不能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管理者。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反觀程不識,他就對整個作戰體系有著清晰的認識,隊伍建設、紀律約束、戰術策劃、情報收集、預案設定等各個環節嚴絲合縫,從來不幹自己沒有把握的事,這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句話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但是真正能夠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它的人並不多。

雖然它背後的道理就是“厚積薄發”、“磨刀不誤砍柴工”、“循序漸進”等等粗淺的道理,但是很多人性格過於急躁,過於追求速成,立功心切之下,是沒辦法沉住氣去做這些基礎建設工作的。

我們在現代管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標準化作業”,如果標準都沒有建立,隊伍的紀律性都沒辦法得到保障,拿什麼去標準化作業?

程不識的部隊面對敵人時,總是保持高度戒備,達到了人不卸甲,馬不下鞍的地步。他的部隊編制以步兵為主,重防禦輕進攻,一切裝備和給養全是為防禦服務的,所以他從不輕易主動出擊。看起來好像不過癮,但是實際上人家是在真正揚長避短,始終牢記自己的戰略使命。

每當戰事開始時,無論敵人衝鋒還是撤退、勢強還是勢弱,程不識都保持著自己的節奏,既不盲目追擊敵人,也不退縮棄守陣地。無論戰場形勢多麼複雜,士兵都能嚴格遵守軍令。看到沒有,這才是真正成熟而又穩定的體系建設,不會輕易被敵人帶節奏。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我們在規劃自己的人生和事業的時候,一定要多向程不識學習,要勤練內功,而不要輕進冒進。記住一句話,真正的大成就都是靠簡單直接的單一因素就能支撐得住的,它必須要依賴於一個成熟穩定的體系的。

我們有些朋友想要建功立業、想要出人頭地,這些心情和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保持理智,大家去看看周圍,有幾個人的成功是靠猛衝猛打獲取的?即便有個別惡霸式的人是這樣得到成功的,但他們又能長久得多久?

作為一個領導者或管理者,一定要有系統性思維,你在帶領團隊幹一件大事之前,必須要去認真地預防風險、降低成本、減少損失,你得先調研再實施,別接到任務就勇敢向前衝,結果要不就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要不就是給對方送福利了。太莽撞了,這樣的人其實是成不了大事的。

程不識是漢武帝時期被低估的名將之一,一生不敗,比李廣高明多了

領導者或管理者的終極任務是要對公司和團隊的利益負責的,而不能以自己的情緒、性格和功名為導向,以免陷入固執和偏執的泥沼而難以自拔。

像李廣那樣搞快意恩仇式的團隊建設和野蠻進取的行為,其實就是像綠林好漢嘯聚一起想揚名立萬一樣,基本上沒啥前途。真正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績,還是要向程不識學習,先保證自己永遠能坐在牌桌上,不讓對方在自己這裡獲取更多的籌碼。然後給自己提供不斷壯大的時間和空間。

當然,把拳頭收起來也是為了最後能夠更有力地打出去。防守的最終出路自然也是進攻,像程不識一味地防守自然也有弊端,但是,總體上來說,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先防守再進攻要更科學一點。

之所以囉囉嗦嗦地寫這麼一篇文章,就是怕很多年輕的小夥子受不了慾望的刺激,只想到一直重拳出擊,而不知道如何去穩住局面,再求發展。

先謀穩定,再謀發展!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