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陽明“心學”誕生的歷史背景

作者:由 天心論道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31

口賦和算賦是什麼意思

陽明

“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王陽明批評朱熹哲學,融合儒道佛,提煉儒學精華,其主觀意圖無疑是為更好地鞏固封建統治服務,挽救世道人心,但受到變化的時代條件的影響,以及根據自己百死千難的閱歷和生死考驗的體驗,王陽明在提出自己的良知學說時就包含了不少新的內容因素與新的形式。這些新的因素形式在客觀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陽明“心學”的誕生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具體如下:

一、

時代背景

明朝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

進入明代中期以後

,社會歷史文化條件發生較明顯變化,民情世風也為之大變。

資本主義萌芽發榮滋長

,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工商業不斷髮展繁榮,鄉村人口不斷流入城鎮打工做買賣,市民階層人數不斷增長,鄉村宗族宗法生活模式的約束力逐漸減弱。

市民文化的浪漫洪流席地而來

,民間私人利益受到重視和提倡。同時,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社會危機都不斷加深加劇,

政府官員日漸貪汙腐敗,追逐名利、聚斂錢財,民間不滿情緒高漲,

農民區域性起義時有發生

傳統的宗法倫理關係趨於鬆弛

,新的社會關係在不斷生成。

陽明“心學”誕生的歷史背景

二、文化背景

1.明朝科舉考試

洪武三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為業。這些人就是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

考試分三級:

第一級

——院試,考試者統稱童生,考試範圍是州縣,考試合格就是“秀才”。考試成績分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稱秀才;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考試,叫“錄科”。

第二級

——鄉試,省一級的考試,三年才有一次,過關的人叫“舉人”(是有資格做官的,當官的死了,就有機會了),第一名叫“解元”(三元第一元)。

第三級

——會試,京城考試,舉人才能參加,朝廷挑選

300

人(可能有變動),叫“貢生”,第一名叫“會元”(三元第二元)。

最後一關

——殿試,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劃分檔次,共三甲:一甲三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狀元即三元中第三元。

2.八股

當官哪有那麼容易?朱元璋及他的子孫們設定了最困難的一道關卡,改變了歷史悠久的科舉制度,讓無數人陷入極端痛苦,還影響中國未來幾百年的命運。

——這道關就是八股。

考試科目有三場:第一場考經義(最重要),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考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考時務策論,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像應用文。

準備考試只要背好四書五經就行了,題目只能在這裡出,不可能有別的題目。寫文章有規定字數,一般不超過

500

字。關鍵在於格式和個人發揮。

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八股。精華是後四個,不能隨便寫,必須用排比對偶句。

寫法十分古板,想多寫一個字都不行,真是害人不淺,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為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內容,廢話滿篇。

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老師,四書五經就那麼多字,各級考試都從裡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經常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出來出題。

明朝的統治者還有撒手鐧,這一招才是最厲害的。

明朝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既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寫文章,

這個聖人是誰?就是朱熹。

天可憐見!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確實是一種折磨,要在固定的思維、固定的模式下完成文章。

八股考試的弊端很多,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呆子。但如果寫得好,就是高手中的高手(徐階、張居正等)。

3.小結

明代的科舉考試以程朱理學為考試內容與標準答案

,在科舉推動下,理學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傳播和滲透到整個社會。但科舉考試的目的卻是獲取功名,為考試順利成功,

人們寧願背誦科舉時文、八股文選

,程朱理學的經書註解反而少有人問津

(現在有無類似現象?)

。再加上

程朱理學注經解經,語錄訓詁,繁瑣雜多,又違情悖理,已難以繼續維持世道、禁錮人心

,人們的現實生活方式、人們的思維、情感、行為方式離程朱理學愈來愈遠,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逐漸發生動搖。

這是明代思想、也是宋明理學發展史上的關鍵事件。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心學開始崛起而顯發壯大,陳白沙、湛若水的心學先後興起,稍後的王陽明的心學影響最大。

陽明“心學”誕生的歷史背景

三、皇帝和文官的制衡

朱元璋利用胡惟庸幹倒了劉基和李善長後,以叛亂罪名殺了胡惟庸(牽涉該案被殺的人超過

1

萬人),撤銷了丞相這個延續上千年的職位,取消了中書省的設定。

達到了朱元璋的目的,因為丞相確實是一個討人厭的傢伙,他不斷地給皇帝提意見,還能反駁皇帝,作為皇帝是不會喜歡丞相的。

後來的事實證明,歷史的辯證法跟朱元璋開了天大的玩笑,搞出了一批內閣大學士的人,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餘的一切和丞相都沒有什麼區別,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的權力甚至要大於前朝的任何丞相。

他們無孔不入、無所不管。不但管國家大事,還要管皇帝的私事,不準皇帝隨意騎馬遊玩(正德),不準皇帝吃偉哥(隆慶),不準皇帝選擇自己喜歡的繼承人(萬曆),甚至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名臣時代,一個幾乎沒有皇權制約的時代(高拱、張居正)。

四、奇葩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明朝三百年中最能鬧的一位皇帝。老皇帝朱佑樘把他當成命根子對待,朱厚照天不怕地不怕,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有一個終身不改的愛好——玩。個性張狂、追求自我的反叛者,與那些限制他自由的老頭子和規章制度鬥爭了一輩子。

十五歲當皇帝。一生幹了許多荒唐事,動機是因為反叛:縱容劉瑾等

“八虎”(太監)以制衡文官,允許參與朝政,掌握國家大權;建豹房,喜歡養豹子,甚至嘗試親自制伏老虎(逃跑了),喜歡結過婚的女人;私自冒險跑到關外,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竟然率兵打敗了蒙古小王子;親征討伐寧王朱宸濠,沿途每到一地都要釣魚,足足四個月才到南京,把王陽明擒獲的寧王放了再抓;神秘失蹤。一個徹底昏庸、荒唐的皇帝。作為人,他是正常的;作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

五、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亦稱

程朱道學

,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時期河南人程顥與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

理學

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

,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

的本性,社會便失去

。他還認為,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

之所以然

,必有一個

,而透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

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

天人合一

矣,然後就可以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慾,不是無慾,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

變成

),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程朱理學是一門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後世學術界將程朱理學說成

客觀唯心主義

元、明以來,朱熹哲學成為官方正統哲學,一般士人皆試圖透過學習、實踐朱子學而成聖成賢。何況,即使為了參加科舉考試也要讀朱熹的著作。

朱聖人給出一條通往聖賢之路的鑰匙:格物窮理。那麼

“格”到什麼時候能夠“格”出理呢?

程頤

的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朱聖人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鼎鼎大名的

“存天理,去人慾”。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更著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朱聖人的世界和我們是不同的,他的世界分裂成兩塊,一塊叫

“理”,一塊叫“欲”。“理”存在於萬物之中,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和準則,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生活就來了。但“理”有一個大敵,就是“欲”,人類偏偏就是有那麼多的慾望。朱聖人的結論是:要用客觀的“理”,去對抗主觀人心的“欲”,這才是世界的本原。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犧牲人的所有慾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慾望。

陽明“心學”誕生的歷史背景

這是對後世產生極大(或者說極壞)影響的理論,到明代,這套理論已成為各級教育機構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級官僚們的行為法則和指導思想。那個時候,朱聖人的話就是真理,沒有多少人敢於質疑這套理論。

綜上所述,要想對

陽明

“心學”的學習更有系統性,我們要全面清晰地瞭解它的歷史背景,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楚“心學”的發展歷程和豐富內涵,有助於我們能夠從心上去感悟“心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