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關於“人魚”,《山海經》和《史記》中都有記載,為何至今沒發現

作者:由 大國文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1

中國古代神話有每人魚嗎

導言

秦始皇陵

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皇陵。據《史記·

秦始皇本紀

》記載,

秦始皇陵地宮

內“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近些年來,儘管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全面勘探,但其地宮內部的情況,仍像一串謎,難以破解。所謂“人魚膏”即是其中之一。

關於“人魚”,《山海經》和《史記》中都有記載,為何至今沒發現

在中國古時候,“美人魚”的影子不斷出現於墓葬中,根據近些年的考古新發現來看,墓葬中的美人魚透著怪異,成為千年古墓中的一道奇觀。

最開始談及人魚與墓葬的資料,常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上說秦始皇陵“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息者時間一長”,用人魚膏做的燈燭,持久不息,這就是傳說中的“長明燈”了,有些人覺得這裡的人魚膏歸屬於“小說作家言”,3D渲染秦始皇陵的神異罷了,不夠獲得信任,但這兒說的人魚,並不是神話傳說中半人半魚的妖怪,只是大自然登記的小動物鯢魚,別名娃娃魚,一種大中型的爬行動物,類似蛇蜥,較大 的身長能夠做到2米之上。

關於“人魚”,《山海經》和《史記》中都有記載,為何至今沒發現

《山海經·北山經》提及了這類“人魚”:“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在其中多人魚,四足,其音如寶,食之無痴疾。”說白了的“音如寶寶”,指的是小孩魚的叫聲像嬰兒啼哭。娃娃魚有肥大的四肢和扁圓形的頭頂部,給人產生了“半人半魚”的幻覺。

在遠古時代,華夏民族們就掌握了提煉出娃娃魚植物油脂的技術性,用於照明燈具。遠古傳說晚上的搖盪的光輝,為娃娃魚增加了多少神性,另外也造成 其活物總數的驟減。每一盞長明燈的光與影下,都隱匿著一頭娃娃魚矯然悅動的肥大影子。

關於“人魚”,《山海經》和《史記》中都有記載,為何至今沒發現

《山海經》的人魚管理體系以外,古時候墓葬造型藝術中又多見人魚的影子,它是上承《山海經》傳統的一條明線。例如漢朝墓葬中的畫像磚中,就普遍半人半魚的妖怪,這種人魚的作用,取決於導向墓穴主人家的生命昇仙,是墓主人家的一種美好心願。

人魚的這一作用,還可以追溯到《山海經》,《大荒西經》曰:“氐人國新建木西,其為人正直,人臉而魚身,無足。”《大荒西經》中又有互人:“有互人之國,炎帝黃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左右於天。”清朝專家學者郝懿行覺得氐與互二字互通,因形近而訛,氐人即互人。對於互人為什麼“能左右於天”,則語焉不詳。

關於“人魚”,《山海經》和《史記》中都有記載,為何至今沒發現

有關互人的神話傳說為數不少,據《古本竹書紀年》載:“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麵粉魚身,出曰:吾河精也”,這裡的河精是典型性的互人品牌形象。在古代人眼裡,人面魚身都是河神的品牌形象,水中精靈必定是魚形,才合乎水神品牌形象。在古代人的自然地理意識裡,地面上有河,天空亦有天河,河裡之魚能夠來回於天地之間,上下游於天河,中下游於地河。

詩仙李白有詩:“黃河之水天上來”,河道地形的起伏,導致了河流天降的幻覺,河裡半人半魚的神也因而擁有在河道左右接入乾坤的獨特神性,因此擁有導向生命老天爺的作用。墓葬中的人魚,也多配上波浪形的情況,充分說明其左右於天的獨特神通。

除開左右於天的文化底蘊,人魚還具備“死而復活”的暗喻,《山海經·大荒西經》還提及了一種半人半魚的“魚婦”具備人死之後復生的仙力:“魚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關於“人魚”,《山海經》和《史記》中都有記載,為何至今沒發現

風管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作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該點古奧難破,從字面意思看來,魚婦的情況似在半枯半榮中間,並且“死即復甦”,這能夠看作是娃娃魚的冬眠期生長習性在神話傳說中的體現,“死”即冬眠期,“復甦”即醒來時。

《淮南子·墮形篇》也沿襲了這一叫法:“后稷壠新建木西,其人死後復甦,其半魚在期間”。死而復甦的小故事對華夏民族而言毫無疑問是有誘惑力的,在華夏民族眼裡,人死之後復甦是值得羨慕的神通,好像擺脫了存亡界限,輕捷遊戈於生死之間,因而後人墓葬中的人魚紋樣也可寄予墓主人家永世的心願。

例如南唐二陵中就曾出土文物多份人面魚身陶俑(圖中),呈臥狀,魚身,身有鳥翼,該類陶俑放置墓中,即是對《山海經》中氐人和魚婦“左右於天”、“死即復甦”作用的迴歸,人魚品牌形象常見於墓葬,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