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比肩曹操的東晉名將桓溫,先後操控5名君主,為何遲遲不能加九錫

作者:由 歷史鑑賞者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6

曹操集團是如何崛起的

桓溫和曹操其實很像,都比較複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桓溫,那麼我覺得應該是這一句:

空有賊心,卻沒賊膽!

桓溫是東晉名將,巔峰時期曾經北伐打到了長安城下,只可惜巔峰時間有點短,一眨眼功夫,桓溫就因為北伐失敗,跌入了谷底。

按理說,桓溫這種權臣,想要篡位問題不大。

只需要在朝廷裡面安排一幫人跟他演一場禪位的戲,基本就能搞定。可桓溫卻遲遲不敢這麼搞,以至於最後連九錫都沒加成,以至於含恨而終。

曹操臨終前,曾經說過: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其實這也是一種膽怯的表現,賊分大小,小賊竊財,大賊竊國。曹操和桓溫都是大賊,打算竊國,卻遲遲不敢下手。

比肩曹操的東晉名將桓溫,先後操控5名君主,為何遲遲不能加九錫

一、桓溫手裡捏著5位傀儡皇帝。

東晉有11位皇帝,其中除了晉明帝司馬紹以外,其他10位基本全都是傀儡。就連開國之君晉元帝司馬睿,都是王導、王敦哥倆手裡的傀儡。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東晉這個王朝,是士族建立起來的天下。晉元帝司馬睿,雖然是琅琊王,可畢竟是晉武帝司馬炎這一脈的旁枝,根本就沒有繼承權。八王之亂的時候,司馬睿也不過是東海王司馬越手下的一個小弟而已。

所以說,如果讓司馬睿自己單幹,根本就拉不起一支隊伍,建立東晉王朝。

這就必須要依靠士族們的力量了。首先出手幫助司馬睿的,就是琅琊王氏。王導有人脈,可以幫司馬睿拉攏天下士族,王敦有兵權,專治各種不服。

此後譙國桓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高平郗氏等士族,紛紛投靠到司馬睿麾下,成為了組建東晉王朝的中堅力量。這也使得東晉淪落成了士族手裡的玩物。

比肩曹操的東晉名將桓溫,先後操控5名君主,為何遲遲不能加九錫

桓溫當政期間,歷經了

晉穆帝司馬聃、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晉孝武帝司馬曜

等5位君主。很不湊巧的是,這5位全都是桓溫手裡的傀儡。

好傢伙,桓溫基本包攬了半數的東晉傀儡君主,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一,在庾翼死後,桓溫被大家推舉為荊州刺史。

這也是桓溫的立身之本,自此荊州

便

成了桓溫集團的大本營。

第二,桓溫迎娶了晉明帝司馬紹的嫡長女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為妻。

司馬興男的母親,是著名的庾文君太后。庾文君背後,可是鼎鼎大名的潁川庾氏,等於說桓溫成了皇族司馬家和潁川庾氏共同的女婿。

第三,桓溫滅亡了成漢政權。

這是桓溫一生的巔峰時期,他幫助東晉王朝收復了蜀地,也使得他名列東晉名將的行列。而且戰功使得桓溫手握重兵,成了東晉著名的大軍閥。

第四,殷浩的神助攻。

由於桓溫的勢力越來越大,司馬家為了制衡他,立馬讓揚州刺史殷浩到朝中主政,並且多次發動北伐。奈何殷浩的才能有限,多次北伐全部敗北。桓溫差點把肚子給笑破了,自此再也沒能人和桓溫抗衡了。

這4點原因,直接把桓溫送到了巔峰。其實只要桓溫再立下一丟丟戰功,那麼加九錫,領取篡位三連(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比肩曹操的東晉名將桓溫,先後操控5名君主,為何遲遲不能加九錫

二、桓溫在第三次北伐敗北後,就沒臉篡位了。

第一次北伐,攻打前秦,不勝不負。

殷浩北伐失敗以後,桓溫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因此在公元354年,桓溫開始了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的目標是剛剛建立起來的前秦政權。

石虎死後,後趙政權崩盤,公元351年,氐族人苻健在長安建立了前秦政權。最初前秦是以東晉為正統的,直到苻健稱帝以後,雙方才撕破了臉,這也是桓溫北伐的理由:過去你是我的小弟,現在想反水出來單幹?沒那麼容易!

桓溫這次北伐初期非常順利,一路打入關內,直奔長安城下。但是後期由於糧草不足,而前秦又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使得桓溫大軍吃不飽飯。肚子裡沒貨怎麼打仗呢?無奈之下桓溫只好撤軍。

可撤軍的時候桓溫覺得太虧了,所以把關中的幾千戶百姓也一起帶著上路了。這可就犯了兵家大忌了,你吃就吃了,還往兜裡揣?當前秦是吃素的嗎?

前秦果斷出擊,大敗晉軍,桓溫第一次北伐慘敗而歸。但是桓溫曾經拿下了關中,而且把前秦打得生活不能自理,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所以從桓溫的角度來看,他並沒有打敗仗,只是沒獲勝而已。

比肩曹操的東晉名將桓溫,先後操控5名君主,為何遲遲不能加九錫

第二次北伐,攻打姚襄。大獲全勝。

姚襄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兒子,在後趙內亂以後,姚襄趁機帶著部族投靠了東晉。可帶兵北伐的殷浩,不僅不重用姚襄,反倒嫉妒姚襄的才能,多次打算陷害姚襄。

姚襄無奈之下,只好再次反叛東晉,同時狠狠揍了殷浩一頓,滅了1萬多晉軍。這下東晉和姚襄集團算是徹底結仇了。

恰逢姚襄打算攻取洛陽作為創業基地,桓溫果斷髮動了第二次北伐。這次北伐之前還有一個小插曲,他多次要求東晉把都城遷徙到洛陽,其實就是遷徙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好為將來的篡位打基礎。

雙方在洛陽附近的伊水大戰一場,最終姚襄兵敗而逃。桓溫正式入主洛陽,由於朝廷不肯遷都,因此他只好把洛陽周邊的三千多戶人家遷徙到了長江、漢水一帶。

這次大勝,使得桓溫野心膨脹了不少,朝廷也因此加封桓溫為南郡公。公爵距離王爵只有一步之遙了。

可以說,從公元360年桓溫成為南郡公開始,一直到公元369年桓溫發動第三次北伐,這段時間裡,東晉皇室,都處於戰戰兢兢的狀態,因為桓溫隨時可能、也完全可以奪取皇位。然而桓溫似乎還在等些什麼。

比肩曹操的東晉名將桓溫,先後操控5名君主,為何遲遲不能加九錫

第三次北伐,北伐前燕,結果慘敗。

公元369年,蟄伏了9年之久的桓溫,已經58歲了,他覺得再不篡位似乎就沒什麼機會了。因此他必須要再給自己找個由頭,那就再北伐一次吧!

北伐初期非常順利,桓溫一路小跑,打得前燕軍隊丟盔棄甲。

如果桓溫能直搗前燕都城鄴城的話,那便大事可期了,畢竟前燕皇帝慕容暐都打算逃回龍城了!可惜桓溫非要駐軍枋頭。

結果前燕的慕容垂帶著8千騎兵與弟弟慕容德帶領的5萬步兵合作,共同擊潰了桓溫大軍,挽救了前燕江山。桓溫這次北伐損失了3萬大軍,算是把老臉給丟盡了。

比肩曹操的東晉名將桓溫,先後操控5名君主,為何遲遲不能加九錫

結局:沒臉篡位,空有賊心。

此後的桓溫很有意思,他沒膽子繼續北伐了,但是還想創造點條件篡位。那該咋整呢?要不從內部下手,整點人好了。在他的逼迫下,豫州刺史袁真揹負上了第三次北伐失敗的鍋。

袁真又不是傻子,果斷佔據壽春反叛。桓溫兩眼一亮,機會不是來了嗎?他果斷帶兵滅了袁真,奪回了壽春,同時將豫州掌控在了自己手裡。

這一戰過後,桓溫還煞有介事地問自己的謀主郗超:

小郗啊,你覺得奪回壽春,能彌補北伐前燕失敗的恥辱嗎?

郗超嘆了口氣,沉默不語。郗超的意思很明白:

能不能彌補,你心裡沒點數嗎?

桓溫也嘆了口氣,此後他一直都在謀劃篡位。

首先,桓溫廢掉了晉廢帝司馬奕,改立晉簡文帝司馬昱為帝。

其次,桓溫滅了潁川庾氏在朝中有影響力的幾個人,掃清了不少障礙。

緊接著桓溫就在家裡等訊息了,他希望晉簡文帝司馬昱能識相點,早點禪位給自己。可這個老小子賊得很,一直拖著不辦,只是邀請桓溫來做宰相。

桓溫那叫一個氣啊,死活不肯當宰相:

司馬昱啊司馬昱,我想當什麼你心裡沒點數?

等到太子司馬曜登基以後,桓溫就更氣了。但是他忽然反應過來了:既然你們不主動,要不我主動一點?

因此在晉孝武帝司馬曜在位期間,桓溫多次提醒朝廷,是不是可以給他加九錫了?

當時主持朝政的謝安,表示皇帝早就有這個意思了,只不過加封詔書一直寫不好,這事兒可馬虎不得,要從長計議。

這一拖,就把桓溫給拖死了。62歲的桓溫做夢都想不到,拖延症害得自己最後啥也沒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