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難以言說的東晉帝國:淝水之戰大獲全勝,揮師北上卻一敗再敗

作者:由 顧道驚城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7-07

東晉統一了哪裡

在大多數情況下,戰爭勝利的一方總能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比如說:強佔戰敗國的資源,這個資源包括人口、錢糧和地盤等等。

但淝水之戰中的戰勝國東晉,卻沒能獲得什麼像樣的好處。因為前秦帝國的失敗源於內部崩盤,而非東晉帝國神勇無敵,消滅了前秦帝國幾十萬大軍。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使得淝水之戰後的東晉帝國依然只能統治江淮以南的地區,廣義上的中原地區(江淮以北、黃河以南)是一個標準的四戰之地,東晉帝國吃不下。

難以言說的東晉帝國:淝水之戰大獲全勝,揮師北上卻一敗再敗

可隨著淝水戰敗,前秦帝國崩潰,東晉帝國迎來了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可由於自身實力不足,東晉帝國也僅僅是在名義上收復了中原。

實際上,中原依然是一個地方實力派林立的四戰之地。他們雖然紛紛掛起了東晉帝國的大旗,但誰也不會真心臣服於東晉帝國。如果東晉帝國趕把手伸進他們的實力範圍,一定會遭遇頑強抵抗。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東晉帝國恢復中原”的說法並不正確。此時的中原,僅僅是東晉帝國和北方諸多實力派之間的緩衝區,而不是東晉帝國消化完畢的真正領土。

前秦帝國崩潰之後,東晉帝國為什麼依然無法組織起一次像樣的北伐?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當初的後趙帝國滅亡之時,東晉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動作。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北伐是難以實現的迷夢,中原是充滿誘惑的陷阱。

難以言說的東晉帝國:淝水之戰大獲全勝,揮師北上卻一敗再敗

前秦帝國雖然崩潰了,但北方依然可以輕鬆動員近百萬的軍隊。雖然這些軍隊並不隸屬於某個統一的政權,但以東晉帝國的軍事實力,顯然無法將北方這樣龐大的軍事體系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兩晉時期和元末明初不一樣,此時的南方依然從整體上落後於北方。

但北方混亂不堪,對於東晉帝國也算是一個利好訊息,因為東晉帝國不用再擔心受到來自北方的威脅了。另外,東晉帝國也能順勢向北擴張一些領土,雖然這種擴張及其有限。

而這些新擴張的領土,將作為新的緩衝區而存在,東晉帝國內部的實力派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對於北伐都不太熱衷。

在前秦帝國崩潰之後,東晉帝國的劉牢之曾率軍讀過黃河,與慕容垂大戰了一場。雖然結局不好,但這已經是東晉帝國唯一一次比較露臉的軍事行動了。

當時的慕容垂正圍住苻丕猛攻,苻丕有點頂不住了,所以向東晉帝國求援,並對東晉帝國許諾:願意拱手讓出鄴城。前秦的高階將領甚至說了:只要東晉帝國願意率軍北上,他們就一定會兌現諾言。如果苻丕敢反悔,他們甚至願意把苻丕綁了一起交給東晉帝國。

時苻堅子丕據鄴,為慕容垂所逼,請降,牢之引兵救之。——《晉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話說到這個份上,東晉帝國如果再不做出反應,那真是無法對天下人

交待

了。因為此時的中原地區實力派,早已紛紛掛起了東晉帝國的大旗,名義上服從東晉帝國的指揮。而東晉帝國是應前秦帝國的邀請,所以他們很輕易地渡過了黃河。

難以言說的東晉帝國:淝水之戰大獲全勝,揮師北上卻一敗再敗

很多人都說:這是東晉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都怪劉牢之無能,敗得太慘,才使得這次北伐功虧一簣。在我看來,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劉牢之敗得很慘嗎?並沒有。

史書的說法是:會丕救至,因入臨漳,集亡散,兵復少振。——《晉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換而言之,劉牢之還能從容進入鄴城(臨漳),並召集逃散計程車兵,可見劉牢之的軍隊並未遇到什麼慘敗。

大戰一場卻未遭遇慘敗,可見劉牢之一開始就沒打算與慕容垂血拼,所以在失敗之後,立刻就能找到退路,併成功撤退。

按說,劉牢之出身寒微,應該不會有太多的顧慮,可他為什麼對北伐如此不上心呢?

難以言說的東晉帝國:淝水之戰大獲全勝,揮師北上卻一敗再敗

其實,這不僅是劉牢之的困境,更是東晉帝國的困境。河北地區和中原地區雖然已經遍地高掛東晉大旗,但其實都是表面功夫。而劉牢之在河北地區沒有根基,他就必須想方設法地儲存實力。否則,一旦出現兵力不足的情況,劉牢之能去哪裡徵兵呢?

劉牢之的北伐戰術難道一點問題都沒有嗎?當然不是。但實事求是地說:如果無法在戰略上取得成功,有限的戰術成功往往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在這一階段,東晉帝國無法取得北伐的成功,完全是因為東晉帝國先天不足,而不是某個人能夠彌補的。

就算劉牢之打敗了慕容垂,又能怎麼樣呢?對於河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實力派而言,劉牢之所代表的東晉帝國,只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卻絕不是一股可以信任和追隨的力量。

更何況,慕容氏本就是河北地區的地頭蛇,這裡是他們的龍興之地。失敗一次兩次不要緊,慕容氏有的是機會捲土重來。可對於孤軍深入的劉牢之而言,只要有一次慘敗,等待著他們的就是死無葬身之地的結局。

難以言說的東晉帝國:淝水之戰大獲全勝,揮師北上卻一敗再敗

東晉帝國想要取得北伐的勝利,就必須趁著北方大亂的時候,努力吞下中原地區,然後慢慢消化,再伺機北上。但這需要東晉帝國內部眾志成城,大家認為這可能嗎?

那是一幫把朝堂平衡玩到走火入魔的豪門士族,誰敢冒頭,他們就會團結起來集體抵制。指望這幫傢伙眾志成城,還不如指望北方梟雄受佛祖點化,集體投降東晉帝國。

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本就是一支以寒人為主的軍事力量。在東晉帝國中,北府兵的存在一定會令豪門士族感到不安。如果不加控制,反而任憑這種軍隊北伐,誰敢保證他們不會成功呢?誰敢保證他們不會在血與火的戰爭中繼續成長呢?

真到了那個時候,北府兵一定會成為豪門士族的掘墓人。雖說這是大勢所趨,但被時代淘汰是一回事,面對這種趨勢無所作為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在東晉帝國內部,一定也會想方設法地限制劉牢之。劉牢之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所以他一直很愛惜自己計程車兵,稍有挫折就選擇撤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儲存實力才是王道。

行動瞻前顧後,遇事畏首畏尾。這樣打仗還想獲勝?這種狀況還想北伐?那也太小瞧北方各位梟雄了。

難以言說的東晉帝國:淝水之戰大獲全勝,揮師北上卻一敗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