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初創的西周,是如何統治呢?

作者:由 阿輝說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9-15

封建統治根基是什麼

對權力沒有任何制約的西周,“王德”是封建統治者最後的底線。這種“王德”對天命的畏懼延續了周王朝近千年的生命,此後,無論春秋五霸如何強盛,都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強的諸侯都必須獲得王室認可。在歷史的長焦鏡頭中,金錢永遠可以代表利益,所謂“民心”不過是給大部分人一個公平賺錢的機會,這才是一個社會最大的“道德”;在絢麗多姿的歷史長卷中,金錢又永遠不可能成為主角,它只是財富的一個符號,對與錯,只在用錢的人。

西周是一個混沌世界,不要說金銀,就是青銅產量也不大。沒有金銀的世界,什麼才是錢呢?

既見君子,賜我百朋。

——《詩經》

其中的“朋”指代貝殼,與很多國家和民族一樣,貝殼是中國的第一代貨幣,後來,用青銅鑄成的貝殼也被用作貨幣。對統治者來說,貝殼遠遠擔負不起駕馭天下的責任,那麼西周王朝要以什麼方式統治國家呢?大部分人對西周的瞭解來自《封神榜》,也就是武王伐紂。實際上,周武王姬發統治的時間很短(既克商,兩年,王崩),他根本來不及建立統治國家的框架。姬發死後,其弟姬旦,也就是周公即位(篡位)。這位孔子常常於夢裡神交的先賢才是西周制度真正的奠基者,他解決了如何統治天下的問題。

姬旦選擇了當時最有效、最簡單的統治方式——封建:為確保對國家的統治,姬旦共封七十一國,其中姬姓五十三國,封國在地方替周王管理屬國。封建封建,封而建之。周王給下屬或者子弟封地,讓這些人永遠效忠王室。在沒錢的時代這也是一種交易,我們姑且將之稱為“恩惠換忠誠”。

在封建制下,無數實力相近的封臣,任何一個都沒有動力背叛周王,更無法單獨對抗整個部族。這種情形頗類似於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假設:無數同質的生產者(邦國太小,而且很多),在一個資訊充分的市場(封建君主都是貝殼貨幣親戚,知根知底)上出售同一種產品(簡單的軍事和經濟支援),於是,價格可以在瞬時達到均衡(穩定的統治)。

這種恩惠能換來封臣對君王的忠誠嗎?

答案是:不能。

同樣可以用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進行解釋,王室對封臣的恩惠存在邊際遞減效應:

王室封賞得越多,封臣對忠於王室會越來越不感興趣。

西周王室真正控制封臣的,是其締造的精神統治,即“王德”——這才是整個西周封建統治的根基。武王伐紂,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己的“王德”和商紂的“無德”。一有一無,才使得牧野決戰中殷商軍隊倒戈相向。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人不會被統治,一個沒有統治者的世界才真的可怕。重要的是,作為統治者的“王”,有著什麼樣的“德”。

西周初年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周武王、周公信奉的“王德”:敬天、保民。

在這裡,“王”只是一個凡人,“王”之上還有“天”,所有凡人都必須有所敬畏。

在天命面前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如果失德,即使已有天命,亦會被上天拋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此前、此中、此後,無論多麼輝煌的文化、多麼驍勇的鐵騎,一旦統治者失德,帝國最終都將淪喪。

王之貴,貴在有尊嚴、責任、勇氣和自律,歷代周王農耕稼穡必須親力親為;戰場上一馬當先的也不是命運悲慘的奴隸,而是頭頂桂冠的王,數代周王都在對異族犬戎的征戰中喋血沙場。

王者必須去競爭,不爭何以為王?

競爭又必須有風度,寧可承擔養虎為患的後果也不能失去品行。與後世“斬草要除根”的理念不一致,周武王滅商之後,紂的兒子武庚被封在商朝國都朝歌為王,國號“邶”。即使是商紂王這個亡國之君,明知周文王可能是商朝的最大禍根,照樣要依約放虎歸山。武王滅商與後來的秦滅六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秦滅六國,殺盡王子王孫;牧野之戰,紂王眼見兵敗,身著白玉衣,走向了鹿臺自焚。在很大程度上,殷商軍事、經濟實力都還在,紂王自盡,只是以一種體面的方式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現在,看著滿大街廣告,不管是什麼都敢自吹“帝王奢華、至尊享受”,我真感覺可笑、可悲、可憐。

這些無知、無良廣告所謂的“王”如果單純指豪宅、香車、美女……那麼我只能說:

這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臆想,與真正的“王”毫不沾邊,字裡行間流露的只有膚淺、粗糙、低劣和惡俗。

封建王朝的每一個皇帝都可以自我標榜有“王德”,但是,我堅信只有西周統治者才真正相信天命悠悠!因為,在那個剛剛逃離矇昧的時代,所有人都堅信自己的命運被上天掌握,王朝的命運同樣如此。

對權力沒有任何制約的西周,“王德”是封建統治者最後的底線。這種“王德”對天命的畏懼延續了周王朝近千年的生命,此後,無論春秋五霸如何強盛,都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強的諸侯都必須獲得王室認可。這一點,頗類似於西歐或者日本王位千年一系,絕不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強盜邏輯。

很遺憾,“王德”對人的約束不能用經濟學理論解釋,這一點頗類似於今天的行為經濟學一明明知道捐贈對自己不利,還是有人心繫天下。“王德”為一個社會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如果每一個人都從心底信服“王德”,那麼,就不會有人想去打破這個規則,每一個人的生存也就有了最後的底線。

凡是試圖打破這條底線的舉動,都是全社會所不允許的。

周公之後,西周終於到達了“成康之治”的巔峰,四十餘年沒有案件審理,人們生活在一片和睦之中(刑錯四十餘年不用,……民和睦,頌聲興)。

丕顯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 -《詩經·周頌·執競》